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喂养不耐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进一步将其中的喂养不耐组患儿按出生胎龄分为<31周组和≥31周组,以及按出生体重分为<1 250 g组和≥1 250 g组。分析纳入对象的病历资料,探讨早产喂养不耐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12例,其中喂养不耐组182例(29.7%),喂养耐受组430例(70.3%)。喂养不耐组中,男婴103例(56.6%),女婴79例(43.4%);胎龄(30.6±2.3)周,其中93例(51.1%)胎龄<31周;出生体重(1 298±417)g,其中93例(51.1%)<1 250 g;134例(73.6%)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中的发生率为63.2%(134/212)。(2)喂养不耐的诊断日龄为(2.7±0.9) d,消失日龄为(13.2±6.9) d,持续时间为(10.5±6.7) d,主要症状包括胃潴留100.0%(182/182)、腹胀54.4%(98/182)和呕吐17.0%(31/182)。(3)与胎龄≥31周者相比,胎龄<31周的早产喂养不耐诊断和消失更晚[(2.4±0.8)与(2.9±0.9) d,t=3.977;(10.4±5.2)与(16.0±7.3)d,t=5.935],持续时间更长[(8.0±5.0)与(13.0±7.3) d,t=5.45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更晚[(9.4±4.1)与(12.0±5.1) d,t=3.672](P值均<0.05)。与出生体重≥1 250 g的早产相比,出生体重<1 250 g的早产喂养不耐诊断和消失更晚[(2.5±0.9)与(2.8±0.9) d,t=2.540;(10.0±4.5)与(16.3±7.4) d,t=6.951]、持续时间更长[(7.5±4.3)与(13.5±7.3) d,t=6.690]、更少发生呕吐[23.6%(21/89)与10.8%(10/93),χ2=5.308](P值均<0.05)。(4)出生体重是早产喂养不耐的保护因素(OR=0.998,95%CI:0.997~0.99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OR=2.129,95%CI:1.163~3.897)、多胎(OR=1.812,95%CI:1.116~2.941)、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OR=2.663,95%CI:1.619~4.381)、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OR=5.211,95%CI:2.861~9.489)和宫内感染(OR=1.988,95%CI:1.060~3.728)是早产喂养不耐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早产喂养不耐发生率较高;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喂养不耐发生和消失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胎、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宫内感染是早产喂养不耐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肠内营养 呕吐 肠胃胀气 危险因素 婴儿,早产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喂养不耐(feeding intolerance, FI)是早产肠内营养过程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临床问题,目前对FI的临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防治措施还有待规范。FI既是早产的一种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疾病的早期病理征象,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可能是食物过敏引起的轻微肠道炎症反应。通过选择合适的奶类、实施个体化肠内营养、改善喂养护理细节等可有效防治FI。进一步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中、西医临床和基础研究,撰写高质量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早产FI临床诊疗指南是未来工作重点。

  • 标签: 肠内营养 消化不良 婴儿,早产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咽初乳滴注对新生儿ICU早产喂养不耐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ICU的8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患儿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1例。试验组用初乳进行口咽滴注,每次滴注量为0.4 ml,3次/d,持续5 d。对照组用无菌注射用水进行口咽滴注,评估2组肠内营养早期(第1~14天)胃潴留量、次数、呕吐次数和肠内营养进程。结果对照组早产在开始肠内营养后的第8、11、12天的胃潴留量分别为8.5(0,18.25)、0(0,13.50)、2.5(0,5.00)ml,试验组分别为0(0,9.00)、0(0,1.00)、0(0,2.50)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1、-1.987、-2.061,P<0.05)。对照组在第8天和第11天胃潴留次数分别为1.5(0,4.0)、0(0,2.0)次,试验组分别为0(0,1.0)、0(0,0.5)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984、-2.267,P<0.05)。对照组在第10天和第12天呕吐次数分别为0(0,1.0)、0(0,1.0)次,试验组为0(0,0.0)、0(0,0.0)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49、-2.098,P<0.01或0.05)。试验组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为(17.45 ± 10.44)d,对照组为(21.62 ± 5.5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22,P<0.05)。结论口咽初乳滴注能改善早产胃潴留和呕吐状况,缓解喂养不耐,帮助其尽早实现全胃肠道营养。

  • 标签: 初乳 口咽滴注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龄<32周早产喂养不耐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喂养耐受性分为喂养耐受组(FT组)、生后1周内出现喂养不耐组(1周内FI组)、出生1周后出现喂养不耐组(1周后FI组)3组,比较3组早产肠内喂养期间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诊疗措施,分析喂养不耐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胎龄<32周早产161例,发生喂养不耐108例(67.1%),多发生于生后2周内,1周内出现的喂养不耐以腹胀(58.3%,42/72)、残奶多(52.8%,38/72)为突出表现,1周后出现的喂养不耐以腹胀(86.1%,31/36)、大便潜血(80.6%,29/36)为突出表现;24.1%(26/108)喂养不耐总时间≥2周;(2)FT组中胎龄<28周、出生体重<1 000 g、生后1周内有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胎粪排出延迟、生后2周内连续使用抗生素比例均低于两个FI组,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少于两个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内FI组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通气比例大于1周后FI组和FT组,1周内FI组和FT组第2周及以后超3 d不排便比例小于1周后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动脉导管未闭、胎粪排出延迟是1周内发生喂养不耐的危险因素(OR=5.814, 95%CI 1.335~25.318;OR=3.860, 95%CI 1.009~10.997);出生体重大是1周后发生喂养不耐的保护因素(1 000~1 250 g:OR=0.044,95%CI 0.003~0.609;1 250~1 500 g:OR=0.049,95%CI 0.003~0.748),生后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通气是1周后发生喂养不耐的保护因素(OR=0.074, 95%CI 0.012~0.450)。结论胎龄<32周早产喂养不耐发生率较高;1周内以腹胀、残奶多为主,1周后以腹胀、大便潜血为主;动脉导管未闭、胎粪排出延迟可能是1周内发生喂养不耐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大、生后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辅助通气可能是1周后喂养不耐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肠道营养 婴儿,早产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发 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在早产喂养不耐中的护理效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我院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接治的 50 例早产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25 例和对照组 25 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采取 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早产的护理效果,比较两组发育状况 结果: 研究组体质增长、睡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母乳喂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 早产喂养不耐中的护理中采取 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其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长发育质量,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 早产儿喂养 护理效果 生长发育
  • 简介:【 摘要 】 早产在出生后不能直接进行经口喂养,其需要通过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过渡到经口喂养,但此期间需要对患儿进行一系列评估,观察其是否满足经口喂养指征,并要辅助相应的护理管理保证患儿喂养安全。为此,本次研究查阅既往文献将针对早产经口喂养评估方式以及护理干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早产儿 经口喂养 评估指标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新生儿早产喂养不耐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实施护理干预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早产新生儿168例,收集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信息,统计其喂养不耐的发生率,将喂养不耐早产新生儿分为发生组(n=35),喂养耐受早产新生儿分为未发生组(n=133),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早产新生儿不耐的主要因素。结果纳入的168例新生儿中,有35例出现喂养不耐,发生率为20.8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后48 h持续正压通气、生后48 h应用枸橼酸咖啡等均为早产新生儿喂养不耐的主要因素。结论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后48 h持续正压通气、生后48 h应用枸橼酸咖啡均为早产新生儿喂养不耐的主要因素,临床护理应根据上述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从而减少早产新生儿喂养不耐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早产 喂养不耐受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产出院后个体化喂养指导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出院的早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出院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喂养管理指导,比较两组早产出院三个月后体重、身长、头围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差异。结果:出院后三个月,观察组早产体重(4.23±0.64)kg及身长(53.2±1.26)cm分别高于对照组早产体重(3.67±0.48)kg及身长(50.9±1.23)cm,P<0.05.(此处加上头围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观察对照数据)

  • 标签: 早产儿 出院后喂养 个体化喂养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6月间收治的早产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共计 81例,并将其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一组为 A组,给予其单纯母乳喂养, B组则采取母乳联合强化剂进行喂养, C组则采取配方奶喂养,三组中各有早产 27例,并分析这三组至胎龄三个月时的体格发育指标。结果 B组以及 C组的体质量、身高、头围等体格发育情况均优于 A组,差异显著( p<0.05);随访三次测量后, B组以及 C组的日均体质量增长值、周均身长增长值以及周均头围增长值均优于 A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 p<0.05)。结论 对早产实施母乳联合强化剂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均可改善早产的体格发育,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同喂养 早产儿 体格发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实施口腔运动干预改善早产的经口喂养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选用本院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期间收治的 70例早产。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对比进行(护理组、对照组),每 35例产儿为一组,两组将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护理组喂养时间为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微量喂养早产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我院 2017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100 例早产纳入至本次研究,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50 例)与研究组( 50 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配合鼻饲喂养,研究组则行早期微量喂养配合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早产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并发症,观察喂养效果。 结果 :对照组体重明显低于研究组( P < 0.05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护理对早产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7年 10月 -2018年 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早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5例)采用传统方式喂养支持,观察组( 35例)采用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比较两组早产喂养耐受性、恢复情况、喂养前及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观察组喂养支持期间发生腹胀、呕吐、胃余量偏高的喂养不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全量肠胃营养時间、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院时体重、身长、上臂围、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护理能够降低早产喂养不耐性的发生率,促进其生长发育。     【关键词】 微量喂养 ; 早产 ; 喂养耐受 ; 生长发育 ; 抚触护理     随着近年来对早产重症监护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早产的存活率显著提升 [1]。由于早产出生时发育不够完善,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导致喂养不耐发生 ;由于喂养困难,营养吸收能力差,极易造成营养不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生长发育 [2-3]。传统治疗为了防止早产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故延迟开奶时间,采用全静脉营养或在部分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间断胃管喂养,虽能解决吸吮、吞咽困难等问题,但胃肠功能不全依旧未能有效解决,并易导致感染、栓塞等其他并发症 [4-5]。而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能够刺激胃肠激素释放,促进肠道结构、功能和动力恢复,有助于早产胃肠道功能的发育、成熟,虽然营养摄取量较少,但可以加快患儿向胃肠喂养的转变,尽早形成代谢独立 ;且抚触通过对婴儿皮肤的刺激使其身体的消化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让肠道运动加速。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对早产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7年 10月 -2018年 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早产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29周≤早产胎龄≤ 35周, 1 000 g≤出生体重≤ 2 500 g;( 2)出生后 24 h内接受静脉营养基础治疗。排除标准:( 1)存在先天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 ;( 2)存在消化道畸形、内分泌异常 ;( 3)存在宫内窘迫、窒息情况等 ;( 4)进行过外科手术或者发生过其他疾病 ;( 5)出生 5 min内早产评分( Apgar) <7分 ;( 6)放弃治疗、转科室等。早产家属完全了解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 35例,男 19例,女 16例 ;胎龄 29~ 35周,平均( 32.57±1.89)周 ;出生体重 1 180~ 2 350 g,平均( 1 845.87±207.69) g;身长 36.2~ 46.8 cm,平均( 44.67±2.32) cm。观察组 35例,男 18例,女 17例 ;胎龄 29~ 35周,平均( 31.97±1.52)周 ;出生体重 1 160~ 2 365 g,平均( 1 805.53±212.63) g;身长 35.9~ 46.5 cm,平均( 44.84±2.67) cm。两组早产的胎龄、性别、体重、身长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喂养方法 给予两组早产保暖、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手段。对照组使用传统喂养支持,早产出生后 1 d内只给予浓度不超过 12%葡萄糖,从小剂量开始喂养, 2 d后可额外给予早产氨基酸, 3 d后给予早产脂肪乳剂。后期可由护理人员将上述三种成分配制成营养液,使用输液泵经外周静脉 24 h运输注入。当早产可用辅助鼻饲喂养时,由 30~ 40 ml/( kg·d)开始喂养,根据早产消化、吸收及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用量,此过程需注意对总热量进行控制。观察组给予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早产出生后 1 d通过经鼻胃管间歇法注入母乳, 0.5~ 1 ml/( kg·次),每 3小时注入 1次,控制早产每天摄入奶量在 6~ 12 ml/kg。若早产摄入能量不足,可经肠外进行营养补充。当开始肠内营养后,需对肠外营养辅助补充的热量进行控制。若早产病情稳定,可适量增加每天对奶的摄入量。如果发现早产出现胃潴留,且潴留量为上次摄入量的 1/3及以上时,减少其对奶量的摄入 ;如果发现早产腹胀或其潴留物中出现胆汁样内容物,停止喂奶,待病情好转后继续喂养。     1.2.2 护理方法 ( 1)两组早产均放置在暖箱中,用避光布降低强光刺激,减少噪声污染 ;患儿抬高床头 15°~ 30°, 2~ 3 h更换一次早产体位。( 2)病情稳定患儿每日接受 2次抚触,在更换体位前进行抚触,抚触顺序即背部 -前额 -头部 -胸部 -腹部 -上肢 -下肢,时长约 5 min。①背部:将早产置左侧卧位,护士右手扶持早产,左手拇、食指捏脊柱两侧,从臀部至颈部由下而上捏 10下 ;右侧卧位同法操作,然后手平放于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至臀部,再从臀部向上迂回运动,反复 4~ 6次。②头面部: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用两手拇指从下颌上、下中央向外侧、上方滑动 ;让上下唇形成微笑状,两手掌从前额发迹抚向枕后。③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上侧向对侧滑动至肩。④腹部:护士两手依次从早产的右下腹 -上腹 -左下腹沿顺时针方向画半圆,用右手在早产左腹从上画“ L”,由左至右画一个倒的“ L”,避开脐部。⑤四肢:护士用两只手抓住早产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至手腕轻轻挤捏,然后从上至下搓滚,对侧和双下肢做法相同。⑥手和足:护士用拇指指腹从早产手掌面或脚跟向手指或脚趾方向推进,并抚触每个手指或脚趾。( 3)早产接受抚触过程中,可播放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委员会提供的爱儿胎教音乐的新生儿篇,包括摇篮曲等多首音乐,音量控制在 50 dB,时长 10 min;若早产出现烦躁情绪者停止。( 4)吸吮、吞咽功能较差者可在喂养前用橡皮奶头缓慢、轻轻进行口腔刺激,诱发吸吮条件反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HF)喂养与标准早产配方奶(SPF)喂养早产生长发育、喂养情况及后期变应性疾病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早产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出生后即用eHF喂养,喂奶量达20 mL/次时,改为热卡较高与早产奶相当的浓eHF喂养。对照组:出生后即用SPF喂养。记录比较两组头围、身长、体质量、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发生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达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天数;随访至纠正胎龄3个月时比较两组变应性疾病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9.32±3.02)d比(11.25±3.70)d],喂养不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90%比30.95%),至纠正胎龄3个月内变应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76%比19.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3,χ2=4.655、4.086,均P<0.05)。两组早产在头围增长速度、身长增长速度、体质量增长速度、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NEC发生率、住院天数及纠正胎龄3个月时EUGR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NICU住院期间早产进行深度水解奶喂养能更快的达到全胃肠营养,降低喂养不耐的发生率,减少后期变应性疾病发生率。

  • 标签: 婴儿,早产 肠道营养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胎儿生长迟缓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 早产儿配方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改善早产生长发育和Ghrelin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以随机数字表法根据入院的时间顺序将该院211例早产随机分成A(55例)、B(56例)、C(48例)、D (52例)四组,并且分别运用单独胃管喂养、胃管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胃管喂养且联合皮肤抚触、胃管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及皮肤抚触的喂养方式。对喂养前后四组患儿人体测量学指标及Ghrelin的波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出生后2 w,A、B、C、D四组患儿的体重分别为(1 503±205)g、(1 487±210)g、(1 494±227)g和(1 615±241)g,D组与其他3组比较,体重方面的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3、2.261、2.060,P<0.05);出生后4 w,四组患儿血浆Ghrelin值分别为(38.3±7.3)μg/L、(39.3±6.8)μg/L、(35.7±6.5)μg/L和(34.5±9.0)μg/L,A组的增幅与C组、D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0、5.190,P<0.05),B组和C组、D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0、5.780,P<0.05)。结论运用胃管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及皮肤抚触喂养方式不但能够使早产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节约医疗成本。

  • 标签: 早产极低体重儿 胃管喂养 非营养性吸吮 抚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胎龄<32周早产的肠内喂养情况和喂养不耐发病率及肠内喂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方法对2018年1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喂养耐受性将其分为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组。喂养耐受组76例,男45例(59.2%,45/76例),胎龄(29.43±1.42)周;喂养不耐组79例,男48例(60.8%,48/79例),胎龄(29.16±1.60)周。了解喂养不耐的发生率,并比较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早产住院期间的肠内喂养、生长发育和主要诊疗情况。结果1.胎龄<32周的早产,均使用早产住院期间配方奶开奶,出生48 h内开奶的占92.9%(144/155例),出生24 h内开奶的占76.1%(118/155例),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组开奶量分别为(12.24±4.37)mL/(kg·d)和(11.23±4.88) mL/(k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05)。2.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组出生第1周的加奶速度分别为(8.69±4.30) mL/(kg·d) 和(4.29±4.02) mL/(kg·d);出生第2周的加奶速度分别为(8.43±0.45) mL/(kg·d)和(4.26±2.75) mL/(kg·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3、t′=13.294,均P<0.05)。3.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早产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20.55±9.66) d和(34.88±15.0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9,P<0.05)。4.喂养耐受组较喂养不耐组住院时间短、体质量增长多、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下降。5.胎龄<32周早产喂养不耐的发生率为50.9 %(79/155例),胎粪排出延迟、输血、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激素、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患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可能与喂养不耐相关。结论胎龄<32周的早产肠内喂养不理想,喂养不耐发生率偏高,医务人员喂养方案有待改进。

  • 标签: 婴儿,早产 肠内喂养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中晚期早产(late or moderately preterm,LMPT)占早产的绝大多数,但缺乏相关营养支持指南。欧洲儿童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营养委员会通过系统性文献回顾,为提出LMPT喂养建议提供依据。LMPT发育尚不成熟,易被忽视,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均低于足月儿,营养相关性并发症如低血糖、喂养困难等发病率均较高,母乳喂养不足还可能对神经系统远期预后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推荐对LMPT进行母乳喂养并给予积极营养支持,强调对LMPT母亲给予专业的、长期的泌乳支持及随访。

  • 标签: 母乳喂养 生长受限 晚期早产儿 中期早产儿
  • 简介:摘要众多研究表明早产成年后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早产血压在出生时较足月儿低,但增长速率比足月儿快,在成年期甚至儿童,青少年期早产的血压有较大可能高于足月儿,从而增加了罹患高血压风险,其中的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现对早产的血压特点及变化规律、早产高血压的定义以及其导致高血压患病风险增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化母乳喂养对促进早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年 3月 -2020年 3月我院出生的早产 107例,根据母乳情况分组,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为研究组,不能进行母乳喂养的为对照组,研究组 54例,采取强化母乳喂养,对照组 53例,采取配方奶喂养,观察比较两组的精细运动与智力发展情况、身体发育情况。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组智力发展得分为( 107.4±4.7)分,精细运动得分为( 97.2±2.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头围为( 44.7±1.7) cm,身高为( 75.3±1.8) cm,体重为( 9.2±1.1) kg,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强化母乳喂养能够促进早产身长发育,提升智力与运动能力。

  • 标签: 早产儿 强化母乳喂养 临床效果 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