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开创了记忆文化的阐释框架。从集体记忆理论到文化记忆的理论分析路径近年来也被学界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对成吉思汗祭祀集体记忆的系统梳理和文化记忆内涵与外延的相关分析,阐释成吉思汗祭祀传承与变迁中彰显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

  • 标签: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成吉思汗祭祀 仪式音声 文化认同
  • 简介:何为“煨桑”在藏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会燃桑烟。所以无论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或者垭口、桥头、神山等地,你都会发现层出不穷的桑炉。不管桑炉设在院落中央、房顶、山坡、桥头、还是墙头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之处。

  • 标签: 祭祀 天地 云雾 寺院
  • 简介:在古史传说中,伏羲是三皇之首,多有创制,为中国文明的开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人文始祖,历代奉祀不绝。对于伏羲的祭祀由来已久,历代被列入国家祀典,渐成惯例。唐宋时期的伏羲祭祀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当时国家礼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昊天上帝之从祀、五方帝中的青帝之配祀和先代帝王之祀。北宋时期在伏羲的陵寝之地进行祭祀成为定制,推动了伏羲信仰的地域化。

  • 标签: 唐宋 伏羲 高禖 郊祀 配祀
  • 简介: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最早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的宗庙,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与融合,由最初的仅具有典型官方祭祀性质,逐渐成为一处集祖先、宗教和民间祭祀于一体的综合性祭祀场所。清末民初,刘大鹏的《晋祠志》中记载的祭祀活动.

  • 标签: 晋祠 唐叔虞祠 晋王 祭祀活动 邑姜 追封
  • 简介:农耕祭祀是传统社会中农民在农耕生产中逐渐衍生的一种风俗文化,包含祭祀的主体、祈神对象以及仪式等内容.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将其传播到赣南地区.清朝时期,赣南人口众多,可耕地少,灾荒频发,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百姓十分相信地方神明的力量,由此推动了本土信仰的发展.在道教思想影响下,本土民间信仰开始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融合,祭祀活动中祈神的主要对象也由自然神转向人神.赣南农耕祭祀文化具有以客家妇女为主要参与力量、带有浓厚巫傩色彩、与经济活动紧密关联的地域性特征.

  • 标签: 文化 赣南地区 农耕祭俗 地域性
  • 简介:保生大帝信仰的祭祀于宋代已形成,从福建的白礁、青礁逐渐传播至台湾与东南亚地区,其中白礁的宋代开基二大帝神像,传播至台湾台南的学甲慈济宫,使其成为台湾保生大帝信仰至关重要的宫庙。三百多年来,学甲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道出了白礁与学甲的亲缘关系。观察目前各地的祭祀仪轨,可以使我们探析祭祀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其象征意义。

  • 标签: 保生大帝 祖庙 学甲慈济宫 祭祀仪轨
  • 简介:民俗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认知、理解和沟通的文化指令,包含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文化规则。鲁迅的《祝福》既是对旧中国传统妇女不幸遭遇的人生写照,又是对旧中国民俗生活的艺术再现。他以“祝福”祭祀为民俗载体,选择文化批判方式,或隐或显地叙述了祝福世界中国礼教的社会本质。

  • 标签: 《祝福》 祭祀民俗 文化批判
  • 简介:本文通过对屈原《九歌》、《招魂》、《大招》的研究,对楚人在祭祀时的仪式、祭祀中使用的乐器、巫舞分析讨论,弄清楚乐器类别名称,巫舞的基本情况。进而从中了解楚人的祭祀习俗。

  • 标签: 九歌 招魂 大招 祭祀 乐器 巫舞
  • 简介:在古代政治活动中,祭祀成为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祭天之礼是王朝大典,一直受宗周统治者的重视,祭祀作为古礼的最重要的来源,从根本上奠定了我们处理天人、人人关系的基本观念然和思想.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原则.祭祀诗的出现与宗教观念和祭祀制度密不可分,祭祀诗是人类文化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祭祀诗的具体内容和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完全是由宗教观念的特点和祭祀活动的地位所决定.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祭祀诗都包括在《诗经》中,可以从祭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祭礼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这部分诗歌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

  • 标签: !祭礼!诗经》祭祀诗 原始宗教 传统文化
  • 简介:祭祀中使用牛作为祭品是非常尊贵的表现,但其对牛的挑选、豢养、成色、牛角大小、使用牛的具体部位也有要求。然而庄子的寓言“庖丁解牛”对这些无丝毫的着墨,反而写庖丁如何解牛,合于牛之经节,和于乐舞。庄子的解牛,超越了礼对牛的限定。

  • 标签: 庖丁解牛 祭祀 乐舞
  • 简介:歙县三阳的“打秋千”历史悠久,保持了古朴、优雅的原始风貌,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打秋千”的音乐起源、音乐文化特点、社会功能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究。一方面使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徽州音乐文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徽州祭祀音乐风格特征的把握以及徽州祭祀音乐文化渊源的探究。

  • 标签: 徽州祭祀音乐 风格特征 社会功能
  • 简介:概而言之,“八主”又称八神,包括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等八种祭祀神灵。在西汉中期,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曾经对所谓“八主”问题进行了说明:“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

  • 标签: 秦汉之际 祭祀 皇权 齐地 西汉中期 司马迁
  • 简介:本文对神岳中岳庙承担的国家祭祀进行系统梳理,就中特别探讨道教在中岳庙的国家祭祀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由道教渗入中岳庙的国家祭祀仪典一事,可以看出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涉个体宗教信仰,而且也体现在国家政治文化等礼制层面。

  • 标签: 中岳庙 全真教 国家祭祀
  • 简介:按六书的分类,汉字“赤”(■),是一个会意字,因为■由■、■两字组合而成,■和■皆为独体象形字,二者结合,是为会意字。“赤”之构形,当上为人下为火,其象形意义为用大火焚人以祭天。这种象形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契文中“大”与“人”的关系及卜辞中“人”作为偏旁部首时的不同用法;二是殷人的祭祀和巫术活动轨迹。

  • 标签: 甲骨文 象形 宗教祭祀性
  • 简介:武当山祭祀就是人们到武当山祭拜真武大帝等神灵以帮助自己实现美好愿望的一种祭祀活动。从唐宋时期萌芽到当今的发展,千百年来,这种祭祀活动起起伏伏,其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变。它的存在和延续与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和现当代的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也代表了中国道教文化的一种兴盛和传承。

  • 标签: 武当山 祭祀活动 道教文化
  • 简介:关于客家人的由来直至今日还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客家人是中原汉人经过历次南迁,与南方土著进行融合与交流最终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特征的族群,因此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族的传统,如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重视孝道、丧礼讲究排场、

  • 标签: 丧葬观念 赣南客家 田野调查 祭祀习俗 客家人 文化特征
  • 简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礼仪、民俗一直是戏剧艺术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土壤,宗教仪式、祭祀礼俗与演剧活动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社会和宗教活动的逐步复兴,广大乡村渐渐"挖掘"出大量的具有宗教背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戏剧形式,使我们有幸管窥传统宗教祭祀演剧乃至基层社会生活的庐山真面目。傩戏和目连戏便是两类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态。

  • 标签: 祭祀戏剧 中国宗教 目连戏 傩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传统社会
  • 简介:塘子边村彝族的祭祀文化从历史的纵向分析,亦随着地理生存空间结构的变化而发生着变迁,主要表现出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的祭祀文化多样性生存逐步消解,传统祭祀风俗习惯不断被现代文化所遮蔽,凝结民族智慧的祭祀礼仪后继乏人,现代人类文化的普同性逐渐取代传统祭祀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其间国家力量、群体互动、理性选择等因素成为祭祀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存续祭祀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抛除不合理理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

  • 标签: 塘子边村 彝族 祭祀文化 变迁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