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古希腊到教会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还没有钢琴,也没有交响乐团,甚至连五线谱都没有,我们要说的就是那时候的事儿,关于古典音乐的故事。古典音乐是属于西方的文明。那西方的文明起源于哪儿呢?是古希腊。古希腊的人民,是一群勤劳而聪明的人,他们不喜欢打仗,不喜欢凑热闹,就喜欢静静地学习。如果你听说过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托勒密,没错,他们都是古希腊的"学霸"。

  • 标签: 音乐史 古典音乐 文明起源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交响乐团
  • 简介:围绕东亚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外学者们从多个层面、多重视角展开研讨,对推进东亚音乐学科的发展、增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拓展东亚音乐研究论域、深化东亚音乐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东亚音乐史 音乐史观 视角与方法
  • 简介:《中国音乐》是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应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解释,在教学中以文化理解为前提,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利用人类学的理论和观点,把多元的音乐文化观点,运用于高校《中国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改变和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史》
  • 简介: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科建设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均有突飞猛进的进展。研究者们在音乐料的发掘与整理、音乐实的考证与梳理上,都取得许多的成果。文章通过对音乐教育史研究、中外音乐交流史研究、声乐创作史研究、器乐历史研究等板块的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检视,以期更好地认识本学科的研究格局。本文认为近年来研究视域的融合和多元对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创作史研究上有所停滞和不足。

  • 标签: 20世纪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专题史研究 审视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同音乐文化及历史民族音乐学在方法论上均有较大关联。后两类方法主张将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志的思维观念和研究方法应用于音乐研究领域,将已被“提纯”的音乐事象还原为音乐表演和音乐文化活动过程,把音乐作品、音乐事件和音乐人物还原到其具体生存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整体描写,也即将音乐还原为音乐文化。本文将结合上述理论观点,围绕“怎样书写音乐文化?”“写谁的音乐文化?”和“谁来书写音乐文化?”等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历史民族音乐学 音乐文化史 音乐史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跨界族群音
  • 简介:通过与梁茂春教授的学术对话及综合学术分析,文章对“口述音乐”的内涵、特性及制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口述音乐音乐口述下的一个子类。其研究的主要范围为现当代音乐,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曲家、作品,也包括重要的音乐事件及其艺术思潮的揭示。在实践操作中,要把握五个关键。一,访谈人具有专业素养;二,找到关键受访人;三,用“骨”搭建历史框架;四,多重散点视角“勾绘”历史;五,同步建设“数字化口述音乐历史资料库”。

  • 标签: 口述音乐史 梁茂春 添写音乐历史 口述访谈资料 数字化口述音乐史资料库
  • 简介: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自我"与成为真正的"个体"。《音乐》作为一门注重知识讲解与历史逻辑的理论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学生的兴趣与主见,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性与创新性的"人",教师的个性、观念的改革、设计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通过几个教学案例总结反观教师与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人"的构建。

  • 标签: 人本主义 音乐史 教学改革 个性 创新
  • 简介:卡洛林时代(约8世纪中叶-9世纪晚期)是欧洲中世纪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西方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卡洛林时代的许多文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天主教仪式音乐的实践、理论与观念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是欧洲音乐艺术的真正滥觞,许多典型的“中世纪”式的要素从这一时期开始,真正进入到了基督教音乐的肌体之中,并在随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缓慢发展和衍变,即便是在经历了近代与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型之后,时值今日,依然依稀可辨。本文试图从结构性史学观念的角度,观察从查理大帝时期直至诺特克·巴布鲁斯时代,法兰克人的音乐活动的物质与心理基础,寻觅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典型的“中世纪”特征,并将其中一些结构性要素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类似现象进行对比,从而更生动地理解欧洲音乐文化从源头开始就具有的某种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中所包含的巨大潜质。由此,将会展现出“中世纪音乐”这一断代史学科不同于之后时期的性质,以及汉语语境下的学者在探索这一学术领域时可能具备的优势与空间。通过这一研究,或许会更深入地揭示宗教仪式音乐之于西欧文明的某些本质性意义。

  • 标签: 卡洛林文艺复兴 文人音乐 查理大帝 诺特克·巴布鲁斯
  • 简介:通过对3部由中国学者主编的《体育》进行分析,借鉴“全球”与“区域”等体育史学理论,归纳了当代中国体育叙事的转向路径:由国别型“区域体育”的书写,到时序型“全球体育”的萌芽,再到专题型“全球体育”的成熟。作为叙事策略,“全球体育”与“区域体育”在展现人类悠久的体育传统与丰富的地方特色领域各有长短,应相互借鉴。优秀的体育叙事,应成功协调叙事中的“时间”要素与“空间”要素。中国的“全球体育”应体现中国话语风格,再现中国体育对于形成世界体育多元传统及全球体育交往的独特历史贡献。

  • 标签: 体育史 区域体育史 全球体育史 体育史叙事 中国
  • 简介:m音乐批评的当代性命题是针对现实的音乐认知的重要观念,从当代音乐批评的导向性、类型性、主体性以及意义性等方面来看待当代性命题,有利于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我国当代音乐批评的类型性分析,能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于音乐批评的当代性命题的理解。音乐批评既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引导大众的态度与方向,在新的艺术生态环境下,我国当代音乐批评呈现出时代性、内容性、引导性等特点。

  • 标签: 音乐批评 当代性 导向性
  • 简介:与莫言创作中以《酒国》为代表的一些相对"冷僻"的作品不同,关于《红高粱家族》前人论述已经太多。研究界普遍认为《红高粱家族》在"意义"层面上形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断裂"(1)。《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五篇小说集结而成。

  • 标签: 红高粱 当代文学史 余占鳌 莫言 高粱酒 英雄形象
  • 简介:文章就美国音乐学者罗伯特.P.摩根撰著的《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以及写作特色进行探讨,评价其写作得失,并讨论音乐断代的写作类型及对音乐学的意义。

  • 标签: 摩根 20世纪音乐 断代史 经典论著 写作类型
  • 简介: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一次偶然的跨界思考中.对新音乐的书写却成为专业音乐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书,新音乐哲学家也成为被尊重的首席身份。而我想表达的是.新音乐在中国当代乐坛崛起得如此繁盛.当代中国的专业音乐学研究者又有什么理由容忍当代音乐评论依然处在不对等的贫困状态?当然.音乐评论需要哲学的深度性思考.这也对当下的专业音乐评论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音乐评论 当代中国 新音乐 贫困 西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家
  • 简介:乔治·罗奇伯格与乔纳森·克雷默等美国富有声望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针对美国20世纪七十年先锋创作思潮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辩论,其对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先锋与现代主义创作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先锋 现代主义 争论 幸存美学 罗奇伯格 克雷默
  • 简介:2016年11月4日至7日,中国音乐学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论文评选“上海音院出版社奖”颁奖大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胜利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音乐学会、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是第九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论文评选及颁奖活动;第二是换届选举;第三是学术研讨。本文对以上内容做了详尽的综述。

  • 标签: 中国音乐史学会 年会 论文评选 换届选举
  • 简介:引言:口述引入音乐学领域的肇始哲学有三个关键性命题: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是如何知道的?知道了,我们又是如何表达的?这第三个问题,就是语言哲学时代围绕讨论的核心问题。2002年底当我疲惫不堪地把大部分田野调查资料带回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所面临的写作折磨绝不比田野调查的困难更小,围绕着一个不识字的民间歌手,一篇博士论文要写他一个人,写什么?如何写?弄不好写成传记吗?

  • 标签: 口述史 音乐学 香港中文大学 调查资料 田野调查 民间歌手
  • 简介:中国当代音乐的艰辛发展历程本身就见证了自己的收获与荣耀,从当年个别作曲家离开本土走向西方,到现在北京、上海与武汉三个音乐节把最优秀的当代音乐资源引进来.其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相信在上海当代音乐周这样的稳固平台上,会推出更多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而这项活动自身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国际化.在功能上,不仅仅是展现与储存当代声音的博物馆,更是孕育中国新一代作曲家及作品的重要基地。

  • 标签: 当代音乐 上海 优秀作品 作曲家 音乐资源 中国
  • 简介:20世纪后半叶,“伤痕文学…‘八五新潮”与“新潮音乐”曾掀动起中国第二次启蒙的忧患意识,文学、美术与音乐共谋担当起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以一种深度的国族焦虑参与了在那个时代崛起的诸种文化思潮。新时期共和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振兴与悲怆就是在那个时段铸就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往往正是民俗谚语在坊间的口传,恰如其分地隐喻着历史盛衰兴替的转型规律。

  • 标签: 当代音乐 文化思潮 新音乐 上海 伤痕文学 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