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异常导致不孕不育的遗传效应。方法对来我院生殖中心门诊的1589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采集外周血,肝素抗凝,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染色标本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共检出染色异常147例,检出率为0.93%,其中性染色数目异常74例(50.3%),染色嵌合体39例(26.6%),染色结构异常4例(2.7%),染色多态30例(20.4%)。结论染色异常导致分化紊乱及生殖缺陷,是引起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分化及生殖异常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 标签: 不孕不育 核型分析 性染色体异常
  • 简介:摘要本文对枣庄地区2000例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细胞培养,常规染色制备,G显带核型分析,共检出异常核型175例,异常率为8.75%(175/2000),异常核型涉及到三体型、单体型、罗伯逊易位、不平衡重排等。受检者中不良孕产史1125例,检出异常核型89例,占异常核型的50.86%(89/175);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356例,异常核型54例,占异常核型的30.86%(54/175);不孕不育469例,异常核型32例,占异常核型的18.26%(32/175)。结果表明,染色核型分析对不良孕产史、智力低下、不孕不育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与D、G组短臂变异和Y染色长度变异也有一定的相关,应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

  • 标签: 遗传咨询 染色体核型分析 不良孕产史 智力低下 不孕不育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染色异常的发生率、常见分布情况及妊娠结局,为遗传咨询提供更多信息。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3年中山市博爱医院产前诊断中心8864例孕妇产前诊断的染色检验结果,总结染色异常发生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共检出染色异常胎儿57例(0.64%)。染色异常中,染色数目异常53例(0.60%),单纯型37例,嵌合型16例,其中Turner综合征29例,XYY综合征4例,XXX综合征11例,XXY综合征9例;染色结构异常4例(0.05%)。结论介入产前诊断对确定胎儿染色异常具有重要作用。染色异常胎儿的妊娠结局及伦理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指南。

  • 标签: 产前诊断 性染色体异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染色变异”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内容包括:辨析染色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关系,对染色组概念的理解,二倍、多倍、单倍体概念的分析和比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主构建模型,以图形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辨析。

  • 标签: 染色体变异 图形 知识 巧用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 简介:20世纪80年代高分辨率超声的应用使产科超声在评价胎儿解剖结构及胎儿结构畸形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1世纪,我国产科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提高使产前超声可检出大部分胎儿主要结构畸形,包括各大系统的结构畸形和胎儿肿瘤。许多研究发现,颈部水囊瘤、颈部水肿、十二指肠闭锁、某些类型的心脏畸形(房室间隔缺损等)、前脑无裂畸形、Dandy-Walker畸形、脑积水、泌尿系统畸形(多发性囊肾发育不良等)、胎儿水肿、

  • 标签: 结构畸形 染色体异常 颈部水囊瘤 高分辨率超声 超声诊断技术 前脑无裂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异常的关系。方法抽取628对自然流产夫妇的1ml肝素抗凝外周静脉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G显带,计算机软件进行核型分析,计数30个核型,异常核型者计数加倍,分析5个核型。结果628对自然流产夫妇中,检出染色异常86例,异常检出率6.8%(86/1256),其中平衡易位28例(罗伯逊易位4例),9号臂间倒位15例,Y倒位2例,1号和16号次缢痕增加20例,XXX综合征2例,特纳综合征嵌合体1例,小Y6例,随增加7例,13号和15号短臂增加5例。在86例染色异常中,男性异常者40例,女性异常者46例,无一对夫妇同时存在染色异常。结论染色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都应进行双方染色检查,有组于病因的分析和诊断,并为生育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 标签: 自然流产 染色体异常 核型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侧脑室扩张在染色异常产前诊断的价值,为临床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对入选的130例超声诊断为侧脑室扩张且行产前介入诊断的胎儿,回顾其染色核型分析及aCGH结果。结果130例胎儿的染色核型中,121例(93.1%)核型正常,9例(6.9%)核型异常;aCGH结果中,有11例(8.5%)结果异常。分组:Ⅰ孤立侧脑室扩张组(72例);Ⅱ合并超声软指标组(27例);Ⅲ合并神经系统畸形组(15例);Ⅳ合并其他异常组(16例)。4组染色异常率分别为2/72(2.8%)、6/27(22.2%)、0/15(0%)、1/16(6.25%)。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aCGH异常的比例分别为2/72(2.8%)、7/27(25.9%)、0/15(0%)、2/16(12.5%),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侧脑室双侧对称扩张组,双侧不对称组和单侧扩张组中,各组染色异常率无差异(P=0.866),各组aCGH异常率无差异(P=0.488)。侧脑室轻度扩张组和重度扩张组,染色异常率(P=0.487)及aCGH异常率(P=0.561)无差异。男性胎儿组和女性胎儿组,染色异常率(P=1.00)及aCGH异常率(P=0.838)无差异。结论当产前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无论其单双侧、是否对称、胎儿性别、侧脑室扩张程度,尤其是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时,应建议其产前诊断,行核型分析及aCGH检查。

  • 标签: 侧脑室扩张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 ACGH
  • 简介:耳聋发病率高,遗传因素是导致耳聋发生的最重要的病因。遗传聋临床表型多样,包括综合征聋和非综合征聋。遗传聋是经典的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包括孟德尔遗传中的染色显性、隐性、连锁遗传,也包括线粒体母系遗传和表观遗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遗传聋的基因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已发现118个耳聋相关基因,为遗传聋的基因诊断提供了可能。遗传聋的基因诊断能够明确病因、预测迟发性聋、有效预防遗传聋的发生,提供遗传咨询以及将遗传聋分型和分类,指导临床耳聋管理、药物治疗或听觉干预。新一代测序技术与遗传聋的基因研究结果结合,使临床广泛开展遗传聋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随着医疗大数据和云处理时代的到来,相信不久的将来,遗传聋基因诊断一定会在临床广泛应用并成为疾病诊断的必备依据。

  • 标签: 遗传性聋 基因诊断 基因型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与胎儿染色异常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中晚期孕妇103例,首先依据系统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严重异常组76例(A组)和微小异常组27例(B组),然后进行产前侵入检查,并分析染色核型,最后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析两组染色核型得出,严重异常组染色异常发病率(34.2%),明显高于微小异常组(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严重异常组染色异常发病率进行组内比较,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染色异常发病率(48.4%),明显高于剩余严重异常的胎儿(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胎儿染色异常,尤其是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从而减少异常发育胎儿的出生,为今后进一步有效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产前超声检查 胎儿 染色体异常 诊断
  • 简介:摘要遗传血管水肿是一种少见染色显性遗传疾病,以反复性自限性组织水肿为特点。2010年以来,HAE的治疗和管理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文对这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C1酯酶抑制剂 治疗 预防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超声筛查胎儿染色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妊娠中、晚期经产前诊断染色有异常指征的1693例孕妇,进行羊水穿刺术检查染色核型,比较高龄孕妇组、唐氏高危组及超声异常组染色的检出率。结果经过羊水穿刺术检查染色核型,有1246例孕妇成功进行羊水穿刺术检查,其中高龄孕妇组有534例,检测染色的有4例,检出率为0.74%;唐氏高危组有679例,检测染色的有11例,检出率为1.62%;超声异常组有33例,检测染色的有4例,检出率为12.1%,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进行超声筛查能够提高胎儿染色的检出率,对三胎儿的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羊水穿刺术 核型分析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生殖异常与染色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156例生殖异常患者的染色核型及临床资料。结果3156例生殖异常患者中,检出染色异常核型82例,核型异常率为2.6%。其中非同源染色平衡易位30例(36.59%)、染色数目异常28例(34.15%)、罗伯逊易位12例(14.63%)、其他染色异常12例(14.63%)。从临床表现看,妊娠胎儿丢失患者、不孕不育患者、胎儿畸形及出生缺陷患者染色异常率分别为3.26%(53/1625)、2.02%(25/1235)、1.35%(4/296)。结论生殖异常与染色异常有关,对生殖异常患者进行染色检查是必要的。

  • 标签: 生殖异常 染色体 核型
  • 简介: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介入穿刺术获取胎儿附属物标本进行遗传耳聋基因产前诊断,降低遗传耳聋患儿的出生率。方法孕11~14周孕妇采用超声引导下绒毛活检术抽取胎盘绒毛;孕16周后孕妇在超声引导下抽取羊水;孕25周以上因有其他项目需同时产前诊断的,则在超声引导下抽取脐血。应用短串重复序列连锁分析(STR)进行母血污染鉴别,遗传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GJB2、GJB3、SLC26A4和mtDNA12SrRNA4个耳聋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6例产前介入穿刺术均一次成功。36例标本经STR鉴定均排除母血污染。7例未检测到明确耳聋基因突变;16例为耳聋基因杂合突变,3例为耳聋基因杂合突变伴多态位点突变,已出生的,生后随访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均正常;10例为耳聋基因双重杂合突变,经遗传咨询后,孕妇及家人选择终止妊娠。结论超声引导下行介入穿刺术是进行遗传耳聋基因产前诊断获取胎儿附属物标本的有效途径。联合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STR检测,可排除母血污染,准确诊断胎儿遗传耳聋基因型,有效降低遗传耳聋患儿的出生率。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介入性穿刺术 产前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与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相关,研究染色多态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1626例具有侵入产前诊断指征的单胎孕妇,超声引导下取绒毛、羊水或脐血进行细胞培养、染色核型分析,其中绒毛标本216例,羊水标本974例,脐带血标本436例。结果绒毛穿刺成功率100%(216/216)、培养成功率99.07%(214/216);羊水及脐带血穿刺、培养成功率均为100%,术后妊娠丢失率0.18%(3/1626)。培养成功的1624例标本中检出异常核型90例,检出率为5.54%(90/1624)。早孕期联合筛查唐氏高风险组异常核型的检出率最高,占14.85%(30/202),其后为胎儿结构异常组8.54%(41/480)、高龄孕妇组3.23%(4/124)、双亲染色异常组3.23%(1/31)、超声软标记物组2.93%(6/205)、中孕期血清学筛查唐氏高风险组1.86%(8/430),其他组无异常核型检出。异常核型中,21-三体检出率最高,占1.66%(27/1624),其次为18-三,占0.68%(11/1624)。早孕期联合筛查唐氏高风险与胎儿结构异常组异常核型以21-三、18-三染色数目异常为主,两组非整倍体检出率占全部非整倍体总数的89.47%(51/57)。高龄孕妇、双亲染色异常、超声软标记物及中孕期血清学筛查唐氏高风险组异常核型主要以染色结构异常为主。早孕期联合筛查与中孕期血清学唐氏筛查高风险组异常核型检出率与两组间21-三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P=0.000)。检出染色多态核型180例,占11.08%(180/1624),其中Yqh+74例,inv(9)37例,1qh+23例,Yqh-16例,其他多态核型30例。180例多态核型中发现15例较严重胎儿畸形,多态核型胎儿畸形发病率为8.33%(15/180),畸形胎儿的核型主要为46,XYqh+、46,XN,inv(9)、46,XN,1qh+、46,XYqh-。结论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胎儿进行产前核型分析有重要意义,早孕期联合筛查唐氏�

  • 标签: 产前诊断指征 侵入性产前诊断 核型 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检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分型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分析3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染色核型与疾病分型、免疫表型、国际预后积分的关系。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标记经流式细胞仪测定,依据MDS的WHO分型方案、染色核型以及系统(IPSS)将MDS患者划分为RA/RARS/RCMD组、RAEBI/RAEBII组;染色良好组、染色不良组;中危I组、中危II组、高危组。结果①染色良好组,RA/RARS/RCMD14例,RAEBI/RAEBII8例;染色不良组中,RA/RARS/RCMD4例,RAEBI/RAEBII11例。②染色良好组部分患者CD34、CD117表达阳性;染色不良组中,所有患者CD34、CD117均表达阳性,并且CD34、CD117的阳性表达率均较染色良好组高。③染色良好组平均国际预后积分较染色不良组低。结论染色核型检测有助于MDS的分型、预后判断。

  • 标签: 染色体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简介:1990年运用胚胎移植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reimplantationGeneticDiagnosis,PGD)的首例女婴的成功诞生,标志着PGD正式从实验室转化到临床应用。PGD是采用辅助生殖医学方法,通过遗传学的诊断技术,挑选健康的胚胎进行子宫移植,它可以对携带遗传致病基因的夫妇或者患者夫妇进行孕前诊断,从而获得表型正常的后代,且避免因产前诊断为致病胚胎而带来的是否选择终止妊娠的痛苦及反复流产对孕妇的心身伤害。

  • 标签: 遗传学诊断 遗传性耳聋 临床应用 移植前 胚胎 DIAGNOSIS
  • 简介: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男童的基因组微失衡,探讨Y染色无精子症因子C区(AZFc)部分缺失对其的致病。方法提取1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男童(先证者)及其父亲外周血DNA,利用CytoOneArray染色芯片行全基因组微失衡初筛,之后采用定制4×180KSNP+CNV精神发育相关芯片行全基因组微失衡筛查。选择特异性STS标签sY1191,sY1291作为引物,利用PCR特异性扩增11例正常男童,9/20例4×180KSNP+CNV芯片检测异常的精神发育迟滞未伴小阴茎男童,先证者及其父亲的Y染色AZFc区域。进一步对170例精神发育迟滞未伴小阴茎男童行PCR扩增,分析AZFc区域缺失频率。结果1CytoOneArray染色芯片检测发现先证者存在AZFc区域全缺失(chrY:24646690-28103711),定制4×180KSNP+CNV精神发育相关芯片排除其他精神发育相关基因组微失衡,发现AZFc区域部分缺失(chrY:24873066-25203027;chrY:25850255-26245019),结果不同于CytoOneArray染色芯片。220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男童行4×180KCNV+SNP芯片检测,5例存在Y染色AZFc区域部分缺失,但缺失起止点不同;4例为已知的致精神发育异常的基因组微失衡。3PCR验证表明先证者及其父亲为AZFc区域b2/b3缺失,此片段缺失同时存在于1/11例正常男童、4/9例精神发育迟滞未伴小阴茎男童。4精神发育迟滞未伴小阴茎男童AZFc区域b2/b3缺失频率为15.1%(27/179)。结论AZFc区域b2/b3缺失可能不是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男童的致病病因,此AZFc区域部分缺失在中国人群中为多态位点。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AZFc区域部分缺失 多态性位点 基因芯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