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比修辞从文化和情景因素出发分析二语写作.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从对比修辞角度分析了30位中国二语学生的二语文本特征和写作过程特征.研究问题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文本有何特征?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二语篇章特征是否具有差异?学生如何规划二语写作?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二语写作规划方面是否具有差异?

  • 标签: 对比修辞 二语写作 篇章特征 写作过程
  • 简介:西方修辞与哲学在古典时期就分道扬镳了,直到20世纪初哲学的“语言转向”才修补了哲学与修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的隔阂逐渐得到弥合。从“语言哲学”和修辞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入手,探讨“语言哲学”对当代西方修辞产生的影响,可以展现闪烁在修辞中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相生关系。

  • 标签: 哲学 语言哲学 修辞学 相生关系
  • 简介:符号修辞是二十世纪“新修辞”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符号修辞主要包括比喻、象征、反讽以及各种变体。从符号修辞的角度来考察《库车行》中的文字、绘画与图像,分析其中蕴含的比喻和象征,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于库车、人类和世界的深沉思考。从这个角度而言,《库车行》不仅仅是一个关乎生命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乎时空的故事。

  • 标签: 符号修辞学 比喻 象征 文化意义 库车行 符号学
  • 简介: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思想?20世纪70年代,有西方学者提出:“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如今这种观点有所改变吗?应从技术还是哲理层面来发掘中国的古典修辞思想?套用单一文化背景下的西方古典论辩模式,还是立足多元文化背景和全球视角呢?这是一直困扰东西方学者的文化命题。

  • 标签: 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 多元文化背景 文摘 西方学者 论辩模式
  • 简介:《当代修辞》2013年第4期发表胡范铸、陈佳璇、甘莅豪、周萍的《"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构建"机构形象修辞"和"实验修辞"的可能》。该文认为:国家形象修辞应该说是机构形象修辞的一种特殊类型。修辞历来关注的主要是个人话语,随着社会的日益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机构话语的修辞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而这一趋势也势必将深刻制约中国当代修辞的发展。目标产生问题,问题选择方法。中国修辞包括机构形象修辞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

  • 标签: 中国修辞学 机构形象 文摘 国家形象 个人话语 社会生活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创立了互文性理论,80年代起互文性理论被逐渐译介入中国。《当代修辞》2013年第5期发表刘斐的《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该文将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属于互文性理论的早期译介期;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属于系统引介期;第三阶段为本世纪以来的逐步繁荣期。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三十年来中西互文关系研究,指出中西互文存在着广阔的对话空间。

  • 标签: 修辞学 互文性理论 传播与发展 文摘 80年代 克里斯蒂娃
  • 简介:《文艺研究》2013年第5期发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谭纯教授的《小说修辞批评:“祈使——否定”推动的文本叙述——以微型小说(提升报告)为考察对象》。该文认为:微型小说的超短叙述和公文删除事件过程的文本面貌吻合,使得小说《提升报告》选择了公文的语言包装。

  • 标签: 小说修辞学 文摘 微型小说 文本叙述 福建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 简介:《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发表宗守云的《(圣经)的修辞观》。该文认为:《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 标签: 修辞学 《圣经》 文摘 修辞观 人类文化 一致性
  • 简介:崔应贤新著《修辞讲义》彻底打破了以辞格为核心的旧的修辞体系格局。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理论方法上的高视野;系列内容上的新创建;具体例证上的典型性。该作重点明确,宜于宣讲;知识宏博,有助于学习研究者的阅读拓展。

  • 标签: 崔应贤 《修辞学讲义》 新创建
  • 简介:佩雷尔曼新修辞恢复了古典论式理论的荣耀。新修辞论式系统是对不确定条件下推理形式的分析,虽然这些推理形式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但笛卡尔时代以来一直被逻辑学家和知识理论家所忽视。论式是新修辞论辩理论的核心。在新修辞的论式系统里,亚里士多德“更可取的”topoi被用作与价值和价值层级相关联的推理前提——论证的出发点,因而与涉及推理形式的其他辩证推理发挥不同功能。新修辞的论式在论辩中既生成说服力,也展现合理性;既与听众及其文化环境相联系,也通过论式的相反形式与论辩攻防相联系。新修辞的论式,尤其是“准逻辑”论式与法律论证关系密切,对法律论证的辨识、结构分析、论证构建和批评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佩雷尔曼 新修辞学 TOPOI LOCI 论式 法律论证
  • 简介:詹安泰《论修辞》一文,引入现代修辞研究方法,强调修辞目的和效果,一改词话玄妙莫测的叙述方式,创立“别是一家”的词体修辞论。以情感的传达和修饰作为修辞的根本.将语言与文学研究相结合,试图化解技术词藻与词心词情之间的矛盾,呈现出以“词”为基础的“大词”观,由此发展的艺术风格论也成为当代词研究的重要分支。

  • 标签: 詹安泰 《论修辞》 词体修辞 艺术风格论
  • 简介:面对修辞缺乏方法论建构的现状,需要对当代修辞的研究范式做进一步的思考。借鉴逻辑哲学“有限形式”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关照修辞,从“有限形式”的内涵,特征的界定,介入修辞研究的实践可能性,以及对当代修辞的积极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将话语分析建立在形式和意义关系的充分发掘的基础上,以此进一步推动修辞和语言学前沿研究的接轨,促进当代修辞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 标签: 逻辑哲学 修辞学 有限形式 方法论建构
  • 简介:语文王国的“最佳家族”评选结果揭晓了:修辞家族夺得冠军!颁奖典礼上,家族成员一一登台亮相。“夸张”一步踏上台,“亲爱的朋友们,我的嗓门大,说话的声音震天响,大家千万别以为我不懂礼貌。”

  • 标签: 家族成员 修辞 聚会 颁奖典礼
  • 简介:格林伯格(Greenberg,1963)开创当代语言类型以来,有不少学者从类型的角度来研究语序问题。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基本语序为SVO;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基本语序为SOV,汉语和哈萨克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首先在类型背景下选取相关类型参项,对比汉哈语基本语序分布情况的异同,并检验这两种语言的语序类型是否与类型中跨语言语序共性倾向相吻合,最终选取17个语序参项对汉哈语序类型进行全面描写。

  • 标签: 类型学 汉语 哈萨克语 语序 对比
  • 简介: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句子的主语具有不同的表现及特征。英语属主语突出型语言,句子中主语不得空缺,以单个主语为主要表现形式,且严格遵循主谓一致的原则;汉语则属于主题突出型语言,句子的主语可空缺或存在多主语现象,不必严格遵循主谓一致原则。

  • 标签: 英语 汉语 主语 类型学 差异
  • 简介:论文从客观的汉语修辞实际出发,掇取典型丰富的语言实例作为依据,在真、善的内容和适切题旨情景的前提下,借鉴艺术的形式美法则,遵循辩证思维的方法,探求汉语修辞之美。而这种"美"乃是广义之美,既包括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而造成的生动、形象、绮丽之美,也包括正确、准确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而造成的平实、畅达、朴素之美。论文重点论述了汉语修辞的整齐美与参差美,明晰美与朦胧美,平实美与夸饰美,精炼美与繁丰美,具象美与抽象美,袭常美与创新美,调和美与对比美,色彩美,音乐美,情趣美以及多样统一的和谐美,从而得出"修辞即美辞"的结论,希望给一般的文字工作者乃至文艺工作者以一定的启示。

  • 标签: 汉语 修辞 美的规律 形式美法则 客观实际 辩证
  • 简介:摘要修辞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各类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更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支撑。在当下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修辞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新热点和焦点。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浅析了教学中有关修辞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标签: 中学语文 修辞教学 问题 对策
  • 简介:广告摄影是一种信息集中、旨意明确的图像信息,解读一则广告摄影作品就是在解读摄影师的图像编码。借助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理论,通过对国内外广告摄影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从摄影创作者和观者的角度去探讨广告摄影视觉语言的修辞形式和媒介特性,我们认为广告摄影通过直观的视觉元素和简明的修辞手法,与不同的社会、文化结合,共同缔造出了一个意识形态世界。我们将从视觉语言的修辞表达、符号特性两方面入手,考察广告摄影在创作时的图像修辞策略和意识形态意涵。

  • 标签: 广告摄影 视觉语言 修辞 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