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李建华同志的《哲学逻辑》一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是一部相当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题新颖,探讨了逻辑学前沿领域的问题。哲学逻辑的产生有两个历史前提:一是数理逻辑在20世纪早期的正式诞生,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它有广、狭两种涵义。狭义的哲学逻辑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50-70年代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兴逻辑学科群体,它们以数理逻辑为直接基础,以传统的哲学概念、范畴以及逻辑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创建了一大批新的逻辑分支。广义的哲学逻辑除包含上述内容外,还涉及到对现代逻辑所提出的各种哲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哲学逻辑是目前国际逻辑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

  • 标签: 哲学逻辑 逻辑真理 李建华 现代逻辑 模态逻辑 道义逻辑
  • 简介:由于传统的二值逻辑无法解决诸多命题,三值逻辑乃至其他多值逻辑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三值逻辑的语义解释存在着很多分歧和“困难”,这并非语义解释自身存在着矛盾,而是因为人们在解释三值逻辑时仍然惯常于使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标签: 三值逻辑 二值逻辑 思维规律 逻辑自觉
  • 简介:对如何构造科学归纳逻辑系统,逻辑学家们面临一些疑难和谜题,其中最为奇特的谜题是尼尔森.古德曼提出的古德曼悖论,对归纳逻辑的合理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 标签: 休谟问题 投射 古德曼悖论 归纳之谜
  • 简介:中国古代哲学资源能否在当代及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创造性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古文化形式包裹下的精神义理的合理诠释。这种诠释得以进行的一个前提,就是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考察,获得关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基本理解,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内在的精神义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是心理与文化的辨证法。以此来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有利于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整体性的理解和内在性的理解。

  • 标签: 内在逻辑 心理与文化 哲学诠释
  • 简介:穆勒的《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的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的关注。对穆勒的《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的知识背景提供一个有益的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藏民族的哲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在原始的本教中已有“本无空”的世界本体论.在《斯巴问答歌》中也有了最早的宇宙发生论和人类起源说。但真正形成为一种理论却是7世纪佛教传人之后,特别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之后。藏族思想家对印度佛教的各派观点进行了嫁接、融合、改造、重组的工作,从而形成了融哲学认识论、逻辑论和论科学为一体。

  • 标签: 逻辑 因明 印度佛教 哲学思想 藏传佛教 本体论
  • 简介:一、模糊逻辑的研究对象欲弄清模糊逻辑的研究对象首先必须得清楚逻辑的研究对象,因为模糊逻辑只不过是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只要搞清楚了逻辑的研究对象,那么模糊逻辑的研究对象也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到底什么是逻辑的研究对象呢?对这个问题有着各式各样的回答。“关于逻辑的对象,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 标签: 模糊逻辑 学思 分支学科 经典逻辑
  • 简介:4月12~13日在广东广州召开,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旨在促进亚洲国家在逻辑研究上的相互交流,以期在未来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来自中国、日本、波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近40位学者参加会议,讨论内容包括:哲学逻辑、非经典逻辑、代数逻辑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应用。

  • 标签: 哲学逻辑 亚洲国家 认知科学 非经典逻辑 计算机科学 大学逻辑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从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移植到对技术的哲学研究,一种新的技术哲学——技术的社会塑形理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用社会学研究纲领对传统技术哲学进行批判,技术的社会塑形论从经验维度实现了理论重建,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验转向。

  • 标签: 技术哲学 社会建构 技术系统 经验转向
  • 简介: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人性是政治哲学逻辑起点,只有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之上,政治哲学才有稳固的根基。理解和把握人性,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人性 政治哲学 逻辑 体系建构
  • 简介:试评古希腊哲学逻辑演变谭仲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经文化哲学、道德哲学、理念论(辩证法)到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的逻辑进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从总体上把握这一逻辑进程对于我们弄清楚哲学的源初涵义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与此同时,清理出古希腊哲学在其...

  • 标签: 古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 辩证法 自然哲学 理性精神 人文精神
  • 简介:  24海德格尔在1912年的论实在性问题的文章中研究过这些问题(《全集》1卷1-15页,的问题(《全集》1卷42-43页),拉斯克、海德格尔

  • 标签: 哲学意义 逻辑重获 重获哲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意义的范畴是什么(《全集》1卷171页),真理问题需要一种对象的逻辑理论,意义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拉斯克的(和海德格尔的)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

  • 标签: 哲学意义 逻辑重获 重获哲学
  • 简介::冯友兰将类逻辑概念引入其“新理学”体系,一方面在认识类分子新性与旧情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下,分别从类、理、宇宙、分子的不同观点,揭示了类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用“了解”取代“认识”的前提下,根据对类了解的不同程度,把了解分为一无所知的、最低程度的、中等程度的和最高程度的,并认为对一类事物的自觉了解有从类了解个别和从类了解特殊两种方式。其中虽有偏见,但多有当代哲学逻辑学的可取之处

  • 标签: 冯友兰 类发展 类了解 不同方式
  • 简介:仅仅20余年.从一家小微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为什么仅仅是华为呢?笔者关注和研究华为近20年,一直试图透视低调、神秘的任正非和华为,还原一个卓越企业的本来面目。以期探求华为的成功之道和管理逻辑。本文围绕由任正非首创并付诸实践的“灰度管理”这一中心.首先探讨其管理哲学——灰度哲学.然后对照国际通用的卓越绩效准则.最后解析华为特色的要素和具体方法论。

  • 标签: 管理哲学 华为 灰度 逻辑 世界500强 卓越绩效准则
  • 简介:摘要逻辑学与哲学同根异枝,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两门学科在人类认知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学科划分日趋精细、学术派系林立、理论突破难度变大的学科发展新时期,探讨逻辑学与哲学之间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各自的学科进步,同时创造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环境和条件,以期突破理论发展的瓶颈,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 标签: 逻辑学哲学学科发展
  • 简介:10月4~5日在北海道大学召开,由日本北海道大学哲学系主办,中户川孝治教授(KojiNakatogawa)主持。与会学者分别来自日本、中国、意大利、美国。受日方组织者邀请与资助,北京大学陈波教授及辽宁大学青年教师刘靖贤(北京大学博士)、安徽大学青年教师赵震(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朱薇和王海若共5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发言。

  • 标签: 哲学系 工作坊 博士研究生 北海道大学 北京大学 逻辑
  • 简介:美国逻辑学家奎因,作为西方分析哲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始终如一地依靠现代逻辑成就,坚持逻辑实用主义,在二十世纪逻辑学与西方哲学领域里,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阐述了奎因的逻辑观特色,以及奎因在现代逻辑领域里的作用与影响.

  • 标签: 哲学 逻辑 逻辑观 精确性
  • 简介:6月8日在河北大学召开,由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主办,河北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一级核心项目“哲学理论创新与应用”予以支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张燕京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

  • 标签: 现代逻辑 哲学逻辑 学术研讨会 数理逻辑 河北大学 专业委员会
  • 简介:不同学科都有自身特有的处理或判定的“事情”(对象),哲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判定方式就在于其对“事情”处理方式的特质性。概括地说,哲学要面对或判定“事情”的类型和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从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维度透视其面对的“事情”判定方式可以界分为3个判定“事情”的阶段(方式),即古典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本体论建构、近代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知识论抽象与现当代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整体性还原。对“事情”本身的本体论建构以概念和逻辑的抽象为预设前提,所追求的是一个与现象世界根本有别的完整的“神”(本体)世界,因而造成世界的二重化;对“事情”本身的知识论分析虽然使哲学的指向发生平移,但由于其蕴含主客分离的内在逻辑,并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理解关于“事情”的知识,使得“事情”本身失去了原初蕴涵的完整性特征;当代哲学对“事情”本身的整体性还原,其立足点在于超越世界的二重化和自我与对象的二元对立,试图在返回“事情”本身的过程之中呈现出本真的“生活世界”。正是在这样现实历史的背景下,才能从历史的根基和现实的条件方面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感性活动基础上出发,恢复了哲学应有的判定“事情”本身的原初方式,使哲学在真正意义上回到了“事情”本身。

  • 标签: 历史维度 哲学 马克思哲学 “事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