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癫痫发作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危重症,多为急性脑损伤导致的症状性癫痫发作,单纯电发作更多见。新生儿癫痫发作不易纳入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制定的新生儿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为此ILAE专门成立了新生儿癫痫发作特别工作组,对2017年ILAE癫痫发作和癫痫的分类中涉及新生儿的内容进行修订。新生儿分类方案特别强调了脑电图在新生儿癫痫发作诊断中的作用,以及与该年龄组相关的癫痫发作分类。成人和年长儿童癫痫类型主要取决于临床特征,许多新生儿仅有电发作,因此电发作也纳入了分类方案。无脑电图相应改变的临床事件不属于癫痫发作。新生儿期癫痫发作均为局灶性起源,不再分为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癫痫发作可以分为异常运动(自动症、阵挛性、肌阵挛性、强直性)和非运动发作(自主神经、行为停滞)或序贯发作。新的分类方法可对新生儿癫痫发作进行更详细地分类。

  • 标签: 癫痫发作 癫痫 脑电图 婴儿,新生 专家共识
  • 简介:自1964年Gastaut[1]开始尝试对癫痫进行国际化的分类以来,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leagueagainstepilepsy,ILAE)任命的每一届分类和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都会顺应时代的要求,对癫痫国际分类和术语进行修订,力求使新修订的分类和术语能完全反映癫痫领域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例如ILAE1981年癫痫发作临床和脑电图的分类[2]、1989年癫痫癫痫综合征分类[3]以及2001年癫痫发作和癫痫诊断方案的建议[4]等,这些文件都已由国内的学者翻译并介绍给了大家.

  • 标签: 国际抗癫痫联盟 学术委员会 国际分类 癫痫发作 修订 解读
  • 简介:摘要多种抗癫痫药与低钠血症有关,其中以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和艾司利卡西平最为常见,涉及的其他抗癫痫药还有丙戊酸、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和拉考沙胺等。抗癫痫药相关低钠血症的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但是严重的急性或慢性持续性低钠血症可导致癫痫、昏迷等,甚至导致死亡。抗癫痫药物导致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并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年龄较大、基线血钠水平较低、药物高暴露量以及多种药物联用是抗癫痫药导致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该类人群,进行适当监测和防治。

  • 标签: 癫痫 低钠血症 ADH分泌不当综合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 艾司利卡西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迅速的老龄化,老年癫痫很可能成为最常见的癫痫形式之一。近年来,第三代抗癫痫药物拉考沙胺、吡仑帕奈、布瓦西坦、醋酸艾司利卡西平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癫痫发作的单一治疗和(或)辅助治疗。文中总结了老年癫痫患者使用第三代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及耐受性,阐述了药物对认知及情绪的影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旨在为临床医生选择第三代抗癫痫药物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癫痫 老年人 药物疗法 药物耐受性
  • 简介:摘要:大多数研究显示,首次发作年龄越小,病程越长,发作越频繁,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越严重。从发作类型来讲,强直-阵挛性发作被认为是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发作类型,多表现为记忆力的减退;其次是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对认知功能的损害由病灶所在的位置所决定,例如颞叶癫痫最易引起记忆力减退。癫痫发作本身对认知功能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对事情的反应时间、对信息的总体整合能力以及注意力均有影响。应用抗癫痫药物能够改善这些由于癫痫本身引发的认知障碍,但是,有报道称部分药物会引起患者在用药后仍然存在认知障碍,因此,对于抗癫痫药物对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癫痫 丙戌酸钠 托吡酯
  • 简介:癫痫是一类慢性、反复性、突然发作性大脑机能失调,其特征为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高频率放电并向周围扩散。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在部位(病灶)和扩散范围不同,临床就表现为不同的运动、感觉、意识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 标签: 抗癫痫 药物 异常放电 扩散范围 功能紊乱 植物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抗癫痫药物的致畸作用进行探究。方法分析抗癫痫药物以及遗传因素对婴儿畸形的影响以及传统抗癫痫药物和新型抗癫痫药物的致畸性。结果抗癫痫药物是癫痫孕妇娩出畸形婴儿的主要因素,新型药物致畸性更小。结论抗癫痫药物确实具有致畸性,且新型药物的致畸性相对传统抗癫痫药物更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研究中,仍然应该积极地探究对抗癫痫药物致畸作用进行防治的有效手段,减小对胎儿的危害。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畸形 妊娠期
  • 简介:抗癫痫药物的致痫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抗癫痫药物致痫作用的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和临床诊断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致痫作用 副作用 分类 原因
  • 简介:其余12例在初始治疗时均同时服用4种~5种抗癫痫药物,1.2 用药情况 20例患儿单药治疗5例(头痛患儿),  癫痫的药物治疗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 标签: 临床分析 抗癫痫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临床
  • 简介:8抗癫痫药物为何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其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抗癫痈药物一般需要长期使用,其中有些药物治疗指数低、副作用较大、个体差异大或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性,因而具有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例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乙琥胺等。应根据癫痈发作的类型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并应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抗癫痈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在控制症状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单一药物。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最佳剂量(即既能控制症状又能耐受的剂量)。

  • 标签: 癫癎 药物治疗 继续教育 药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元过度放电是各种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癫痫所见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称为癫痫脑电图,其主要内容为癫痫波,即头皮电极记录到的反映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状态的电变化.有些抗癫痫药物在抑制痫样放电治疗癫痫的同时,对EEG背景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因此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副作用.本文就抗癫痫药物抑制痫样放电的机理及其对EEG背景活动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癫痫患者 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神经元 神经元异常放电 临床工作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癫痫患者展开对照分析,共计16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占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对比不同抗癫痫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癫痫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脑电活动,应用新型抗癫痫药物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癫痫 脑电活动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 简介:据报道,患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卡马西平)可致骨密度降低及继发性骨折危险增加。Petty等的研究表明,服用具有酶诱导性质的抗癫痫药2年以上的妇女(〉40岁),其骨密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由于此项研究范围较小不能区分不同抗癫痫药的作用。这一现象的高危人群为妇女和长期服药患者。

  • 标签: 骨密度降低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长期服用 苯巴比妥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抗癫痫药物疗效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治疗的成人癫痫患者227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病年龄、病程、病因、发作类型、发作频次、用药史均为临床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结论临床采用药物治疗癫痫患者时,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比较多,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成人癫痫 抗癫痫药物 疗效 临床因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