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闭塞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其它疾病.目前早期诊断率还比较低,使部分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1].现将笔者临床所见26例漏诊患者治疗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老年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医护理应用于闭塞动脉硬化症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样本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闭塞动脉硬化症患者108例,并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常规护理和中医护理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而言,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参照组,t=8.997

  • 标签:
  • 简介:下肢闭塞动脉硬化是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流减慢,下肢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1]。本文总结了老年下肢闭塞动脉硬化80例的临床特点、心电图和超声多普勒改变。下肢缺血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以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 标签: 老年人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
  • 简介:MSCT应用于临床,使CT检查在图像质量、精细程度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划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MSCTA以其准确、真实、安全无创的特点,在大血管疾病特别是在闭塞动脉硬化症的检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临床应用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下肢 MSCT 无创 大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彩超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栓闭塞脉管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CTA、MRI等检测确诊的4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即为A组)以及44例患者血栓闭塞脉管炎(即为B组)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88例患者均进行彩超检测,观察彩超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栓闭塞脉管炎患者检出情况,并分析其成像特点。结果A组检出率、敏感度分别为,B组检出率、敏感度分别为,A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远端以及胫后动脉远端血流峰值流速均小于B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彩超能有效反应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栓闭塞脉管炎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变化情况,从而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栓闭塞脉管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彩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3月95例下肢ASO患者经保守(保守治疗组,49例)、不同术式手术及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组,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90.5%)患者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2年)。随访期间,保守治疗组44例得到随访,其中14例有效,3例加重,余27例未见明显变化;外科治疗组42例得到随访: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96%(24/25),其中1例行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半年再次闭塞,经取栓后恢复;介入组患者介入治疗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88.2%(15/17),其中2例股腘动脉TASCC型患者治疗半年后再次狭窄,再次给予PTA后恢复。结论FontaineⅠ期及Ⅱa期应首选保守治疗,FontaineⅡb期及以上可选择外科干预,TASCA、B型应采用介入治疗,TASCD型应采用旁路术。

  • 标签: 动脉硬化 闭塞性 旁路术 介入治疗
  • 简介:<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中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引起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日益老龄化,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尤其伴有糖尿病的ASO患者远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预后差。ASO常合并心、脑、肾和代谢等多学科疾病,由于受累肢体动脉病变广泛,下肢缺血,常导致下肢间歇跛行、静息痛、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缺血 腔内治疗 通畅率 介入治疗 支架植入
  • 简介: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的退行变和增生过程的复杂的病理变化,导致动脉失去弹性,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缩小。由于动脉硬化的加重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该动脉的远端供血不足,发生相应部位的缺血表现,即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elercsisobliterans,ASO)。本病好发于45岁以上男性,在美国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37岁~69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2%。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护理 70岁以上 病理变化 退行性变 动脉内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t=-25.160,P<0.01),卢瑟福分级为[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Z=-6.825,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完全闭塞 Rotarex机械减容 机械减容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四肢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肢体的大、中动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以致闭塞,使患肢出现缺血性症状。在四肢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远高于上肢。目的讨论闭塞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护理与健康教育。结论本病由于是慢性病并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使病人自理能力降低,易出现焦虑、情绪低落,而对残疾的恐惧可加重其不适。护士应了解病人恐惧的感受,积极主动地指导病人促进血流循环的方法,重点介绍足部护理。

  • 标签: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 心内科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闭塞疾病,是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可导致间歇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和肢体坏疽,且该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风险大,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趋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15%~33.8%[1,2]。对于PAD的治疗,目前有较多的方法。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致残率、致死率,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现将该病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ARTERIAL 动脉粥样硬化 外周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策略进行了探讨;方法选取10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过程中分别采取了心理护理、肢体锻炼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护理方法;结果借助实施的护理方法,所选取的10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积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心理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CT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患者24例开展观察研究,术前均进行64层CT造影检查,并根据造影检查结果进行介入治疗,术后进行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64层CT造影结果明确显示24例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狭窄程度、范围准确,行经皮腔球囊扩张术及血管内支架治疗18例,单纯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6例。术后踝肱指数(0.88±0.12),显著高于术前(0.4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中进行64层CT造影检查,发现血管狭窄4例,再次开展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结论64层CT造影检查无创、准确、快捷,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重要评估依据。

  • 标签: 64层CT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