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一系列出血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药物为主,一线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药物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及脾切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的新型药物包括脾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儿童慢性、难治ITP的预后。该文对儿童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促血小板生成素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1例69岁女性患者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后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6个周期,此后予奥拉帕利300 mg口服、2次/d。服用奥拉帕利前血小板计数(PLT)151×109/L,用药第14天PLT为17×109/L,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阳性,考虑为奥拉帕利所致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未再服用奥拉帕利。先后给予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波帕、甲泼尼龙及输注血小板等治疗,但患者反复出现PLT回升和降低,最高为67×109/L,最低为4×109/L。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卵巢肿瘤 奥拉帕利
  • 简介:摘要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孤立血小板减少的获得自身免疫疾病。近10年来,ITP研究领域发展迅速,新的治疗药物和临床试验结果不断涌现。本文就ITP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解读,力求推动国内更好地诊断及治疗ITP。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是以孤立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部分患者病程持续超过12个月,发展为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CITP病因复杂。传统的一线治疗对CITP患者疗效有限,研究中的二线治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术)、免疫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阿托伐他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C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近年来C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制定CITP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抑制剂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胎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fe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AIT)是一种围产期的严重并发,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宫内出血及死亡。虽然FAIT危害严重,但因发病率低、治疗经验有限,临床诊治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及相关研究对FAIT的发病概况、高危因素筛查、产前管理流程、分娩管理等问题进行综述,期望为FAIT的临床管理提供帮助。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 抗原,人血小板 围生期医护 产前保健 血小板输注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与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TP)的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的相似处与区别点。方法抽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2例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肝病组,另抽取同期收治的34例原发性ITP患者作为IT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细胞形态。结果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血小板计数低于肝病组(P<0.05);肝病组骨髓增生程度Ⅱ级6例(14.3%,6/42)、Ⅲ级18例(42.9%,18/42)、Ⅳ级18例(42.9%,18/42),ITP组骨髓增生程度Ⅱ级23例(71.9%,23/34)、Ⅲ级9例(28.1%,9/34)、Ⅳ级0例(0),两组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巨核细胞数量高于肝病组(P<0.05)。结论联合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小与原发ITP。

  • 标签: 骨髓细胞 形态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小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母亲患免疫血小板减少(ITP)可能诱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nTP),从而导致新生儿出血。母亲脾切除史和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作为nTP的高危因素已达成共识,但其他因素如母亲血小板计数等尚未明确。方法回顾分析ITP母亲生育的145例新生儿发生严重nTP和出血的风险。结果有脾切除史(OR=4.4)及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6.9)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24 h内发生严重nTP。母亲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2)、孕期接受治疗(OR=2.4)、孕期或分娩时血小板计数低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前几天血小板最低时出现严重nTP。但这些高危因素并没有增加新生儿出血相关并发的风险。结论本研究明确脾切除史或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的母亲所生育的新生儿患严重nTP的风险。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进一步明确了其他三个高危因素:孕期接受治疗、孕期或分娩时的血小板计数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患儿为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平行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7.14%、对照组85.71%,P<0.05;施治前血小板计数、IgM、IgG、IgA 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血小板计数、IgM、IgG、IgA均为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对于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可提升疗效,升高血小板数量并改善免疫功能。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 丙种球蛋白 免疫学指标
  • 简介:摘要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需从ITP诊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二线药物的选择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我国儿童ITP的诊断治疗,防止严重出血,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免疫血小板减少(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程。抗血小板黏膜糖蛋白抗体IgG产生,使网状内皮系统(主要是脾脏)对血小板破坏增加[1]。血小板破坏速度超过骨髓再生能力时出现血小板减少。急性型ITP是自限性疾病,常见于有病毒感染的儿童。慢性型ITP好发于20~30岁女性,发病率为0.0001%~3%[2]。妊娠期ITP发生率为1‰~2‰,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期 血小板破坏 诊断 网状内皮系统 抗体IG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孢素A治疗小儿难治免疫血小板减少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小儿难治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7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用长春新碱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环孢素A用于小儿难治免疫血小板减少治疗中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环孢素A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长春新碱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免疫血小板减少(ITP)复发的因素,分析相应干预措施对其效果的影响,降低ITP患者的复发率。方法回顾分析邢台市第一医院2011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6例ITP患者复发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的单疱病毒(HSV)、腺病毒(ADV)、EB病毒(EBV)、血清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IgM抗体量,并与正常50例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病毒感染对ITP复发的影响。同时,106例观察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激素组和中药组2组,各53例,其中激素组给予激素干预治疗,中药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水平、临床效果以及在感染率复发率的变化。结果ITP复发患者检出HSV抗体4例,ADV抗体8例,EBV抗体16例,CMV抗体30例,总病毒抗体有58例,占54.7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的病毒抗体检出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gM、IgA以及IgG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中药组患者的血清IgA和IgG水平明显高于激素组(P<0.05),而血清IgM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血小板达正常时间和出血症状控制时间明显低于激素组患者(P<0.05);患者的感染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激素组(P<0.05)。中药组治疗总有效明显高于激素组。结论病毒感染是引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给予中药干预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改善出血症状,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复发率。

  • 标签: ITP 复发 影响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符合标准的持续、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予扶正解毒方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予中药模拟剂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的有效率、血小板计数、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及中医证候积分、出血评分量表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每组共完成14例。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4.3%,包括完全反应率42.9%、有效率21.4%,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中R、K、Angle、MA、LY30、CI数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对MA值进行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主证、次证的积分变化,患儿紫斑出血、神疲乏力、气短、口干、便溏、自汗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出血评分量表,治疗组总改善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安全指标无明显异常。结论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有效,且安全高。

  • 标签: 扶正解毒方 儿童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 血栓弹力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进行重组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比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组血小板生成素 地塞米松 原发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及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孕母所生新生儿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检及分娩、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GT孕母和ITP孕母所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GT组和ITP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与结局。结果共收治血小板计数<100×109/L孕母104例,其中32例(30.8%)为妊娠合并ITP,72例(69.2%)为GT。ITP组新生儿胎龄[(37.0±1.5)周比(38.0±2.0)周]、母亲分娩前24 h内血小板计数(39×109/L比86×109/L)及妊娠期血小板最低值(17×109/L比75×109/L)均低于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新生儿生后血小板计数低于GT组(184×109/L比277×109/L,P<0.00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发生率高于GT组(43.8%比6.9%,P<0.001),ITP组NT新生儿生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92×109/L比170×109/L,P<0.05)及血小板计数最低值(43×109/L比103×109/L,P<0.05)低于GT组,但两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发生时间[(3.5±1.2)d比(4.4±0.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T新生儿均未发生颅内出血。结论妊娠期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GT及ITP孕母所生新生儿有发生NT的可能,妊娠合并ITP孕母分娩新生儿NT发生率高于GT孕母所生新生儿,但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 血小板减少症,原发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
  • 作者: 朱世荣 李雨蒙 王明镜 范腾 刘为易 曲文闻 宋敏敏 胡晓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10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 10002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091;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医院 102202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为临床常见的出血类疾病,属中医"紫癜病"范畴。胡晓梅主任从三焦虚实论治ITP,强调"三焦重在明病位,虚实重在详病",认为"上焦多实,中焦虚实夹杂,下焦多虚",将三焦辨证与八纲辨证中虚实相结合治疗ITP,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 三焦辨证 八纲辨证 中医药 胡晓梅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摘要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以皮肤黏膜、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补体作用、滤泡辅助T细胞的异常等许多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IT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
  • 简介: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良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免疫紊乱所致的独立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ITP的诊断阈值)。根据国际ITP工作组(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IWG)最新指南,统一将ITP命名为“免疫血小板减少”,以更准确表述其发病机制及出血症状[1]。尽管该国际指南已将本病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关于儿童ITP的特点,涉及药物治疗及观察、治疗相关出血症状与血小板减少及其住院与门诊诊治方式等问题,不同国家对儿童ITP的管理方式各异[2]。结合国际标准与中国特点,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相关专家制定《儿童原发性免疫血小板减少诊疗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3],作为规范儿童ITP诊治的国内指南。本文就《建议》所涉及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补充。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性 儿童 诊疗 解读 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