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胎儿及新生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fetal and 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NAIT)是因孕妇同种免疫血小板抗体进入胎儿体内致敏胎儿血小板后,使致敏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导致患儿血小板减少,严重病例可发生颅内出血甚至胎死宫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妊娠相关血小板同种免疫机制、FNAIT的血小板破坏机制、抗血管生成作用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抗-GPIbα与流产的相关,以及FNAIT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母亲患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可能诱发新生血小板减少症(nTP),从而导致新生出血症。母亲脾切除史和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作为nTP的高危因素已达成共识,但其他因素如母亲血小板计数等尚未明确。方法回顾分析ITP母亲生育的145例新生发生严重nTP和出血症的风险。结果有脾切除史(OR=4.4)及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6.9)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24 h内发生严重nTP。母亲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2)、孕期接受治疗(OR=2.4)、孕期或分娩时血小板计数低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前几天血小板最低时出现严重nTP。但这些高危因素并没有增加新生出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结论本研究明确脾切除史或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的母亲所生育的新生患严重nTP的风险。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进一步明确了其他三个高危因素:孕期接受治疗、孕期或分娩时的血小板计数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胎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fe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AIT)是一种围产期的严重并发症,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宫内出血及死亡。虽然FAIT危害严重,但因发病率低、治疗经验有限,临床诊治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及相关研究对FAIT的发病概况、高危因素筛查、产前管理流程、分娩管理等问题进行综述,期望为FAIT的临床管理提供帮助。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 抗原,人血小板 围生期医护 产前保健 血小板输注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及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孕母所生新生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检及分娩、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GT孕母和ITP孕母所分娩的新生为研究对象,分为GT组和ITP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与结局。结果共收治血小板计数<100×109/L孕母104例,其中32例(30.8%)为妊娠合并ITP,72例(69.2%)为GT。ITP组新生胎龄[(37.0±1.5)周比(38.0±2.0)周]、母亲分娩前24 h内血小板计数(39×109/L比86×109/L)及妊娠期血小板最低值(17×109/L比75×109/L)均低于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新生生后血小板计数低于GT组(184×109/L比277×109/L,P<0.001),新生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发生率高于GT组(43.8%比6.9%,P<0.001),ITP组NT新生生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92×109/L比170×109/L,P<0.05)及血小板计数最低值(43×109/L比103×109/L,P<0.05)低于GT组,但两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发生时间[(3.5±1.2)d比(4.4±0.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T新生均未发生颅内出血。结论妊娠期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GT及ITP孕母所生新生有发生NT的可能,妊娠合并ITP孕母分娩新生NT发生率高于GT孕母所生新生,但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 血小板减少症,原发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介导新生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NAIT)患儿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日龄为29 d的男性NAIT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研究方法,收集该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新生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人类白细胞抗原""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HLA抗体介导NAIT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9月22日。分析并总结纳入文献所报道的介导NAIT的HLA抗体特异性。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儿因"血小板减少致全身淤点、淤斑"于2019年3月30日被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患儿颅内出血。②主要血清学检测:患儿及其母亲ABO血型均为A型,父亲为AB型;三者CD36抗原均呈阳性。患儿母亲血清标本中检出HLA抗体,特异性为HLA-A33、-B58。③相关基因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21bw基因分型分别为HPA-1aa/2aa/3bb/4~14aa/15aa/16~21aa、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HPA-1aa/2aa/3ab/4~14aa/15ab/16~21aa;HLA基因分型分别为HLA-A*11:01,33:03;B*38:02,58:01、HLA-A*24:02,33:03;B*55:02,58:01、HLA-A*11:01,11:01;B*15:02,38:02。④诊断及输血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本例患儿被诊断为HLA-A33、-B58抗体介导NAIT。患儿接受30 mL配合血小板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由13×109/L上升至100×109/L,出血症状明显改善。⑤文献复习结果: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25篇,纳入研究的HLA抗体介导NAIT患儿为45例。其中,由HLA抗体、HLA+HPA抗体、HLA+血小板自身抗体、HLA+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NA)+HPA抗体、HLA+RhD抗体介导者分别为33、8、2、1、1例;常见HLA抗体依次为HLA-B40、-A2、-A19、-B22、-A11、-B5、-B27抗体。结论本研究确诊NAIT新生的NAIT由HLA-A33、-B58抗体介导。对于临床上发现的NAIT患儿,除考虑由CD36、HPA抗体介导外,还应对HLA抗体介导的NAIT给予重视。

  • 标签: HLA抗原 同种抗体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 血清学试验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65例新生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多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感染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缺氧、免疫及遗传等也占一定比例。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肺出血等。65例患儿中58例治愈,治愈率为89.2%。3例死亡(肺出血合并DIC),4例经抗感染、丙种球蛋白、激素及输血小板等治疗血小板计数反复下降难以上升超过50×109L-1,其中1例因严重颅内出血家属放弃治疗。结论母孕期有高危因素者、宫内发育迟缓、极低出生体质量,要动态监测血常规,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甚至DIC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血小板减少症 感染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一系列出血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药物为主,一线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药物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及脾切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的新型药物包括脾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儿童慢性、难治ITP的预后。该文对儿童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促血小板生成素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情况。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随机抽取的58例新生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分析其病因、特点、治疗与效果状况。结果在病因上,感染性疾病为53.44%,出血性疾病为37.93%,其他为8.62%;疾病表现上,皮肤出血点者18.97%,脑出血者8.62%,呕血与便血者6.9%,脐部出血6.9%,皮下血肿3.45%,肺出血3.45%,其他无症状51.72%;疾病类型上,早发型39.66%,晚发型60.34%;治愈率91.38%,病死率5.17%。结论新生血小板减少症在病因与临床表现上较为多样,通过专业的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 标签: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伴有血小板减少症80例新生为研究资料,予以实验室检查、围产期因素和临床诊断等,对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新生血小板减少症80例中,生后3天内血小板减少的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30例,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50例。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具有多样复杂化特点,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疾病、胎膜早破和妊高症具有显著关联;而足月儿血小板减少症和羊水污染具有显著关联,肺炎与窒息和新生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著关联新生的体重≥2500g、院内外感染和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著关联。结论导致新生血小板减少症形成的相关因素多样复杂化,致此通过分析能够对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关联进行分析。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新生儿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1例69岁女性患者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后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6个周期,此后予奥拉帕利300 mg口服、2次/d。服用奥拉帕利前血小板计数(PLT)151×109/L,用药第14天PLT为17×109/L,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阳性,考虑为奥拉帕利所致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未再服用奥拉帕利。先后给予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波帕、甲泼尼龙及输注血小板等治疗,但患者反复出现PLT回升和降低,最高为67×109/L,最低为4×109/L。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卵巢肿瘤 奥拉帕利
  • 简介:摘要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孤立血小板减少的获得自身免疫疾病。近10年来,ITP研究领域发展迅速,新的治疗药物和临床试验结果不断涌现。本文就ITP诊断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解读,力求推动国内更好地诊断及治疗ITP。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11年5月~2013年10月救治的218例新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考察其发病原因、临床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结果经研究发现,新生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导致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病因的47.2%;围生期新生窒息缺氧,约占23.9%;寒冷损伤,约占13.3%;子宫内感染,约占6.4%;新生溶血症,约占5.5%。另外,患儿遗传、免疫等方面因素也具有一定程度影响。经病因治疗后,大多数患儿能够康复,但病情严重者则可能出现预后不良的情况。结论新生血小板减少新生期的常见病症,病因复杂多样,易发生多种脏器出血等并发症,应及早诊断、积极采取对因治疗措施,以改善预后。

  • 标签: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 治疗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将收治80例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采取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用药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甲基强的松龙 丙种球蛋白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100例,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关联分析,总结患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组与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组在妊娠高血压、母亲患免疫疾病和宫内感染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母亲患免疫疾病(50.00%),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宫内感染(73.53%)。结论对于NTP患儿,应时刻注意观测血小板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利于对患儿的病情作出及时评估,利于预后治疗的康复。

  • 标签: 新生儿 血小板减少症 相关因素 关联性分析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孤立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部分患者病程持续超过12个月,发展为慢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CITP病因复杂。传统的一线治疗对CITP患者疗效有限,研究中的二线治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术)、免疫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阿托伐他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C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近年来C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制定CITP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抑制剂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67例新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在同期住院新生中,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为10.9%,其发病高危因素以感染为首位,占47.8%,窒息占29.9%,溶血占17.9%。80.6%病人不用特殊治疗,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血小板回升正常,仅19.4%需应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等特殊治疗,本组病例治愈率94.0%,死亡率6.0%,均死于原发病或肺出血。结论新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高危因素是感染、窒息、溶血,预后良好,重点在于原发病的防治。

  • 标签: 新生儿 血小板减少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儿童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患儿为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平行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7.14%、对照组85.71%,P<0.05;施治前血小板计数、IgM、IgG、IgA 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血小板计数、IgM、IgG、IgA均为观察组较高P<0.05。结论:对于ITP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案可提升疗效,升高血小板数量并改善免疫功能。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 丙种球蛋白 免疫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