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上皮屏障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大的交换界面,该屏障可以确保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还可以防止病原体入侵和异常免疫反应。上皮屏障破坏与多种疾病有关。许多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在调节上皮屏障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胶质细胞作为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皮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参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现就胶质细胞上皮屏障功能的作用与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肠胶质细胞 肠上皮屏障 肠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 EGCs)是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居在维持肠道稳态的细胞群。文章阐述了EGCs、肠道屏障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EGCs在肠道全层都有广泛分布,但主要聚居在肌间和黏膜下的神经丛中。EGCs通过包裹神经元的胞体、轴突以及微血管从黏膜下层延伸至黏膜层。黏膜下神经丛中的EGCs距离肠道上皮细胞最近,对肠道屏障的影响也最为显著。EGCs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是通过分泌活性因子抑制肠道炎症及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而实现。多种因素会对EGCs的活性产生影响。优化对EGCs活性的调控成为保护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EGCs)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病变肠管肌层的异常发育。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0例HD患儿在手术中切除的病变肠管。20例患儿,男14例,女6例,年龄范围为21 d至9岁。对每例病变肠管分别留取无神经节段、移行段、扩张段及近端段4个部分,每部分样本重量≥500 mg,留取长度为0.5 cm的全层组织浸泡于4%多聚甲醛溶液,其余组织剥除黏膜及黏膜下层后取部分保存于RNA Wait,连同剩余部分于-80℃保存。选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β,S100β)作为EGCs的标志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样本目的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分析各样本目的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用组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比较不同节段肌间EGCs及神经元(enteric neuron cells,ENCs)的发育及相对位置关系。结果①相对于管家基因GAPDH,目的基因GFAP和S100β从无神经节段到近端段的蛋白表达量存在明显增加的趋势。而目的基因mRNA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量的趋势基本相同,近端段GFAP和S100β表达量明显高于无神经节段。②EGCs与ENCs在不同病变节段肌间神经丛中的发育及位置存在对应关系,无神经节段、移行段同时存在肌间ENCs及EGCs的发育缺失或异常,GFAP和S100β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近端段,近端段肌间的EGCs位于ENCs周围,共同参与肌间神经丛的构成。③通过IHC显示不同节段GFAP和S100β的表达位置及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单位面积阳性染色进行量化。显示在近端段肠管,纵行肌及环行肌之间肠道肌间神经丛的位置呈现明显阳性染色棕褐色颗粒,扩张段、移行段阳性染色颗粒明显减少,无神经节段未见明显阳性染色,其阳性染色面积变化趋势与蛋白表达量一致。结论在HD病变肠管肌层,合并有EGCs的发育异常,可能对ENCs的发育及缺失产生影响。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肠神经胶质细胞 肠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伴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合并绒毛膜癌成分并肝转移病例比较罕见。患者为65岁女性。胃癌根治标本,胃肿瘤呈腺管状、乳头状结构,细胞质透明,诊断为伴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在淋巴结转移灶和肝转移灶中出现了绒毛膜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不同程度表达SALL4、Glypican3、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DX2、CD10等抗体。二代测序提示TP53突变、MYC扩增等改变。此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对术前化疗不敏感。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方对老年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神经递质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6月-2021年10月本院90例老年FC患者,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治疗组予以通方。2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3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管活性肽(VIP)、P物质(SP),ELISA法检测IL-17A、IL-18水平;采用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CS)、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估患者便秘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44例、对照组43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43/44)、对照组为81.4%(3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P=0.012)。治疗后,治疗组神疲乏力、气短腹胀、咽部异物感、心悸怔忡、四肢不温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71、10.25、2.87、2.87、5.68、26.94,P值均<0.01),CCS、PAC-QOL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71、18.84,P值均<0.001);血清VIP[(41.86±1.16)ng/L比(35.71±1.97)ng/L,t=17.79]、SP[(42.15±1.90)ng/L比(39.53±2.13)ng/L,t=6.0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IL-17A[(35.71±5.97)pg/L比(41.86±5.16)pg/L,t=5.14]、IL-18[(22.15±3.90)pg/L比(26.53±4.13)pg/L,t=5.0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4/44)、对照组为14.0%(6/4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χ2=0.13,P=0.716)。随访30 d,治疗组复发率为2.3%(1/44)、对照组为16.3%(7/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24)。结论通方可有效提高老年FC患者神经递质(VIP、SP)水平及生活质量,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17A、IL-18)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 标签: 便秘 老年人 肠通方 血管活性肠肽 P物质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LC)是一类具有适应性免疫功能的固有免疫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近年来研究证实在人体肠道黏膜固有层存在丰富的ILC,且与炎症性病(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肠道组织发生炎症时,ILC的组成也出现异常。本文从ILC的组成和功能、组成异常对IBD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等方面综述了ILC组成异常在IBD发生发展的作用。

  • 标签: 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组成 炎症性肠病 肠道稳态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IL)-2在免疫调节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作用于效应细胞激活免疫反应,另一方面可作用于调节性T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成为炎症性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点之一。低剂量的IL-2已用于某些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因其不良反应限制了IL-2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提高IL-2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了多种IL-2突变蛋白,为IL-2在炎症性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白细胞介素-2 突变蛋白 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了解和认知,避免误诊。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NK细胞病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电话随访患者。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0岁及28岁,患者均因体检入院,无明显胃肠道症状,内镜示例1胃体部可见黏膜微隆起及少量充血、糜烂,例2直肠黏膜可见充血糜烂。显微镜下观察2例病灶均较局限,表现为黏膜固有层内较多淋巴样细胞浸润,例2可见浸润至黏膜肌层,例1病变区黏膜内腺体减少,腺腔略受挤压变形,2例均未见浸润或破坏腺体现象;淋巴样细胞具有不典型性,胞体中等-偏大,胞质中等-略丰富,嗜酸性或透亮,例2少数细胞胞质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颗粒;2例核均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未见明确核分裂象;例1可见少量坏死;2例均未见血管中心性生长及破坏现象。免疫表型:不典型淋巴样细胞表达CD56、颗粒酶B及T细胞胞质内抗原1,2例CD3均可见部分细胞胞质阳性,例2 CD4可见部分细胞弱阳性,CD5、CD8、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及B细胞标志物(CD20、CD79α)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60%及30%。2例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TCR基因重排均呈多克隆性重排。随访:2例患者均未经特殊治疗,生存良好。结论NK细胞病罕见,生物学行为类似于良性肿瘤,偶可复发;组织学及免疫表型易与NK/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混淆,结合内镜特点、EBER原位杂交阴性、TCR基因多克隆性重排及良好的预后,可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导致过度治疗。

  • 标签: 胃肠疾病 杀伤细胞,天然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扭转致坏死的病例特点及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并经手术确诊的新生儿扭转病例资料,发生坏死的病例为坏死组,并从无坏死患儿随机抽取约4倍于坏死组病例数的患儿为无坏死组,比较两组个人史、发病日龄、首发症状、入院2 h内生命体征、出现症状到手术时间、临床结局、入院2 h内实验室指标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扭转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筛选有效预警指标。结果(1)231例扭转患儿,手术时已出现坏死21例,占9.1%(21/231),无坏死组共纳入87例。(2)坏死组入院2 h内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糖及血钾水平均高于无坏死组(P<0.05)。入院日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钠、pH及BE水平均低于无坏死组(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2 h内心率增快、平均动脉压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钠水平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低pH为扭转致坏死的相关因素。(4)C反应蛋白单独预测扭转发生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最佳切点值为9.88 mg/L,敏感度76.2%,特异度94.3%。血清白蛋白单独预测扭转并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最佳切点值为36.65 g/L,敏感度70.1%,特异度94.3%。结论心率、平均动脉压、C反应蛋白增高及血钠、血清白蛋白、pH降低对判断新生儿扭转是否发生坏死有一定帮助,其中C反应蛋白>9.88 mg/L和血清白蛋白<36.65 g/L为较好的预警指标。

  • 标签: 中肠扭转 肠坏死 相关因素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B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治疗棘手。内营养在IBD治疗方面具有高效、安全等优势,尤其在有并发症或难治性IBD患者应用广泛,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现总结肠内营养在不同疾病类型和不同患者类型IBD治疗的研究现状和争议,旨在为更好地应用内营养治疗IBD提供思路。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全肠内营养 部分肠内营养 疾病活动 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s)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对炎症性病(IBD),尤其克罗恩病复杂肛瘘的临床治疗结果令人振奋。目前MSCs的临床前研究备受关注,大量的研究致力于提高MSCs的疗效。其中,通过使用细胞因子、药物、改变培养基等方法在体外预先处理MSCs以增强其疗效的策略——预处理MSCs的策略已经在包括IBD在内的众多疾病中被证实有效。本文主要就这一策略在IBD的应用展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间充质干细胞 预处理 策略
  • 简介:摘要妊娠合并内疝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妊娠期急腹症,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造成严重后果。临床工作需注意与产科严重并发症胎盘早剥、子宫破裂,以及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胃肠穿孔等进行鉴别诊断。本文通过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例妊娠晚期内疝致扭转并坏死孕妇,结合文献分析,旨在为妊娠合并急腹症的诊治提供借鉴。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BD)是由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导致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的疾病。潘氏细胞(PC)在IBD发病过程,尤其是在克罗恩病发展过程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态、数量、功能容易受易感基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肠道,PC通过分泌抗菌颗粒,参与构成干细胞微环境,起到调节肠道微生态和维持肠道黏膜稳态的作用,同时PC的增殖和成熟又是依赖于肠道的共生菌群。本文介绍易感基因、PC、肠道微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IBD发生发展的影响。

  • 标签: 潘氏细胞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多次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的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患者,重点探讨ETAL与其他病的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误治。

  • 标签: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 克罗恩病 误诊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卒已成为中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要病因,其中约70%为缺血性卒。既往研究表明,早期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急性卒患者的临床转归。文章就内营养启动时机及途径对急性卒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 标签: 卒中 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患者患有晚期恶性肿瘤疾病时为其采取放化疗治疗并实施内联合外营养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纳入并研究的40例晚期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分组,对照组实施外营养,观察组实施内联合外营养,两组患者皆实施常规疾病治疗和放化疗治疗。结果:经不同干预方案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各营养指标、干预疗效指标、营养并发症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治疗依从性指标表现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单一的外营养干预,为患者在晚期恶性肿瘤放化疗治疗期间实施内联合外营养的效果更好,患者营养不良情况明显改善,且营养并发症减少,患者生活显著提高,研究有较大价值。

  • 标签: 肠内联合肠外营养 晚期恶性肿瘤 放化疗 各营养指标 干预疗效指标 营养并发症指标 生活质量指标 治疗依从性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 无痛镜下治疗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息肉患者共96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8例。参照组实施常规镜下息肉切除术,观察组实施无痛镜下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率。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指标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无痛镜下治疗息肉可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且能降低并发症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无痛肠镜 肠息肉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在术后恢复时,对直肠癌患者,使用内营养与外营养的效果对比。方法:72例直肠癌患者,在2021年1月到2022年5月的被选取,然后进行规范性的数字法分组,施加不同的营养支持,研究组(36人),内营养,对照组(36人),外营养,比较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指标,CD4+,CD8+、CD4+/CD8+。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在术后恢复时,对直肠癌患者,使用内营养,临床疗效更佳,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术后恢复 直肠癌 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