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上皮屏障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大的交换界面,该屏障可以确保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还可以防止病原体入侵和异常免疫反应。上皮屏障破坏与多种疾病有关。许多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在调节上皮屏障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胶质细胞作为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皮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参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现就胶质细胞在上皮屏障功能中的作用与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肠胶质细胞 肠上皮屏障 肠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虽然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阻塞性黄疸与败血症密切相关,但至今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阻塞性黄疸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是黏膜屏障损伤导致的内毒素血症。近年来研究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与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及其磷酸化有密切相关。

  • 标签: 阻塞性黄疸 肠黏膜屏障 紧密连接蛋白 磷酸化 内毒素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缺氧上皮屏障功能调控的作用。方法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分为3组:常氧组(21%氧浓度)、缺氧组(2%氧浓度)、缺氧+环巴胺组(用5mmol/L的环巴胺预处理30min后,再给予2%氧浓度进行缺氧处理)。RT-PCR检测Hh信号通路IHH、PTCH、GLI-1mRNA的表达变化,电阻测定仪检测跨上皮电阻(TER),Westernblot检测IHH、紧密连接蛋白经典表达分子胞质附着蛋白(ZO-1)、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1)的表达情况。组间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RT-PCR检测结果表明:常氧组Hh信号通路IHH、PTCH、GLI-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56±0.009、0.459±0.087、0.142±0.023;缺氧组分别为0.303±0.052、0.678±0.073、0.483±0.0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14.05,一11.85,一6.52,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常氧组和缺氧组的IH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9±0.06和0.91±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8.08,P〈0.05)。常氧组、缺氧组和缺氧+环巴胺组的TER分别为(134±5)Ohm/cm。、(100±6)Ohm/cm2、(118±5)Ohm/cm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d,P〈0.05)。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下降约27.7%(t=7.84,P〈0.05);与缺氧组比较,缺氧+环巴胺组回升约16.4%,但仍低于常氧组(t=4.23,P〈0.05)。常氧组胞质附着蛋白一1、咬合蛋白、闭合蛋白一1的表达分别为1.184-0.24、0.80±0.13、0.90±0.09,缺氧组分别为0.58±0.08、0.32±0.05、0.50±0.09,缺氧+环巴胺组分别为0.92±0.21、0.43±0.10、0.82±0.1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5,2.88,10.09,P〈0.05)。缺氧组较常氧组分别降低48.7%、40.0%、55.6%(t=12.86,

  • 标签: HEDGEHOG信号通路 环巴胺 肠上皮屏障功能 跨上皮电子阻 紧密连接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脓毒症大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7只3月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每组29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术后10 min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腹腔注射二甲亚砜4 mL,姜黄素组经腹腔注射姜黄素200 mg/kg(用4 mL二甲亚砜溶解)。每组随机取其中15只大鼠,于术后2、12、24 h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术后12 h、24 h取大鼠回肠组织,计算回肠组织含水率,并在光镜下观察大鼠回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检测回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同时观察每组剩余14只大鼠术后7 d的存活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PCT、TNF-α、D-乳酸、DAO含量均升高,PCT、TNF-α含量于术后2 h起与假手术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CT(μg/L):1.89±0.17比0.10±0.02,TNF-α(ng/L):216.51±1.47比85.25±8.20,均P<0.01〕,而D-乳酸、DAO含量于术后12 h起与假手术组出现统计学差异〔D-乳酸(mg/L):40.53±7.76比11.29±1.28,DAO(ng/L):1 120.40±302.35比330.02±81.28,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术后各时间点PCT、TNF-α、D-乳酸、DAO含量均降低,并均于术后12 h起与模型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CT(μg/L):5.37±0.44比8.67±0.64,TNF-α(ng/L):211.12±4.31比313.30±18.46,D-乳酸(mg/L):29.74±1.41比40.53±7.76,DAO(ng/L):810.71±201.41比1 120.40±302.35,均P<0.05〕,术后12 h、24 h回肠组织含水率均明显降低〔分别为(68.34±0.68)%比(70.55±0.87)%和(69.41±0.59)%比(71.69± 0.87)%,均P<0.05〕。光镜下可见,假手术组术后12 h和24 h回肠组织绒毛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术后12 h回肠绒毛萎缩、增宽水肿、高度下降,术后24 h绒毛水肿、萎缩进一步加重;姜黄素组术后12 h和24 h回肠绒毛水肿、高度等结构受损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回肠组织绒毛上皮细胞凋亡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个:25.48±6.10比4.00±2.04),姜黄素组细胞凋亡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个:15.48±3.75比25.48±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姜黄素组7 d累积生存率较模型组下降〔42.9%(6/14)比50.0%(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脓毒症大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保护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姜黄素 肠黏膜屏障 肠上皮细胞 脓毒症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对胃肠粘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常规处理,EN组术后24-48h开始经空肠造口管滴注内营养液百普力共7天。结果患者术前后各时间点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血清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浆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值两组患者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术后第8天恢复到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同样存在下降趋势,但是术后第8天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与实验组比较,EN可促进病人的胃肠粘膜功能恢复。

  • 标签: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腹部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自发性结肠炎小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白细胞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自发性结肠炎模型。将IL-10-/-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IL-10-/-组)和治疗组(DEX组),取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设为WT组。DEX组小鼠每天1次给予20 μg/kg的DEX腹腔注射,IL-10-/-组和WT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PBS腹腔注射,干预14 d。计算3组小鼠疾病活动度(DAI)、体质量变化和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黏膜固有层CD4+CD45+ T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炎症因子(IFN-γ和IL-17)的表达,Ussing Chamber检测结肠黏膜甘露醇通透性和上皮细胞跨膜电阻(TER),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Occludin、ZO-1和凋亡通路蛋白(TNF-α和TNFR2)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结肠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和TNFR2 mRNA的表达。统计分析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炎症程度:与WT组比较,IL-10-/-组小鼠DAI评分明显更高,病理组织学评分更高,CD4+CD45+ T细胞比例更高,IFN-γ和IL-17的表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L-10-/-组比较,DEX组小鼠DAI评分明显更低,病理组织学评分更低,CD4+CD45+ T细胞比例更低,IFN-γ和IL-17的表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通透性:与WT组比较,IL-10-/-组小鼠结肠甘露醇通透性更高,TER更低,Occludin和ZO-1蛋白的表达量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蛋白表达的位置发生迁移。与IL-10-/-组比较,DEX组甘露醇通透性明显更低,TER更高,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蛋白表达位置也发生明显的纠正。(3)凋亡:与WT组比较,IL-10-/-组小鼠上皮细胞凋亡更多,结肠黏膜TNF-α和TNFR2蛋白表达更高,TNF-α和TNFR2的mRNA表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L-10-/-组比较,DEX组上皮细胞凋亡更少,结肠黏膜TNF-α和TNFR2蛋白表达更低,TNF-α和TNFR2的mRNA表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EX对IL-10-/-小鼠自发性结肠炎有一定疗效,其改善黏膜屏障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肠道通透性、降低TNF-α/TNFR2凋亡通路活性密切相关。

  • 标签: 结肠炎,自发性 右美托咪定 基因,白细胞介素10 基因敲除 通透性 凋亡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内营养(EN)支持对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5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EN组和外营养(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EN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由鼻肠管内输注营养液,PN组经静脉输注营养液,于术前1d及术后第7天测定两组患者尿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及IgA。结果术后第7天,EN组L/M、血浆内毒素、TNF、IgA分别为0.08±0.03、(0.49±0.12)EU/ml、(39.40±4.62)μg/ml、(2.65±0.07)g/L,PN组分别为0.24±0.05、(0.55±0.12)EU/ml、(43.01±8.12)μg/ml、(2.17±0.10)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EN对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胃癌 肠黏膜屏障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为了提高化疗疗效,增加剂量强度是常用的方法,但随之而来的是并发症的增加。多数化疗副作用被重视并得到积极防治,而化疗对屏障功能的损伤尚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争议,近年来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如化疗是否会导致屏障功能损伤,屏障功能损伤对肿瘤治疗有无影响等。

  • 标签: 肠屏障功能 功能损伤 化疗疗效 维护 化疗副作用 剂量强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皮化生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方法选择既往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IM)或萎缩性胃炎内镜复查者共40例,NBI内镜下观察,并取活检,标本行h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病理诊断为化的48块标本中,8块标本有hp感染,hp感染率为16.6%。结论大多数化粘膜不存在HP感染。

  • 标签: 肠上皮化生 幽门螺杆菌 内镜
  • 简介:摘要肝硬化与黏膜屏障的研究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脏的弥漫性损害,可导致感染(30%~50%)、自发性腹膜炎(23%)、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引起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致菌群移位、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从而进一步加速肝功能恶化,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肝硬化 肠粘膜屏障 菌血症 中医治疗 诊治进展
  • 简介:回顾分析外科危重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随机全静脉营养38例(PN组);内、外联合营养44例(EN+PN组)。分别于营养支持治疗前、治疗7d测定外周血内毒素;营养支持治疗14d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固醇(CHO)。营养支持治疗7d,EN+PN组与PN组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P〈0.05);Hb、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5,P〈0.05;t=2.026,P〈0.05);CH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05)。营养支持治疗14d,EN+PN组较PN组Hb、ALB、CHO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5;t=2.292,P〈0.05;t=2.128,P〈0.05)。联合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危重患者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危重患者 肠黏膜屏障 营养支持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黏膜屏障上皮细胞和细胞外成分共同组成,具有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特点。黏膜屏障以动态变化的形式,在机体消化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水和营养物质、阻止肠道细菌异位、发挥肠道免疫功能,以协助机体维持肠道的完整性和免疫稳态。导致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的病因如慢性炎症、菌群失调、环境因素改变等,可独立或协同引发生化级联反应,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可导致多种肠道疾病如炎症性病、易激综合征、结肠恶性肿瘤以及一部分外疾病(如慢性非酒精性肝病、1型糖尿病、肥胖等)。了解黏膜屏障的损伤机制,对于研究肠道疾病或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黏膜 肠疾病 综述 肠黏膜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为更好模拟儿科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拟用新生巴马小猪建立内及外营养相关模型。方法新生巴马小猪18只,分为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组和全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组。EN组包括喂养1周(EN-1W, n=3)和喂养2周(EN-2W, n=3)小猪;TPN组包括外营养支持1周(TPN-1W, n=6)和外营养支持2周(TPN-2W, n=6)小猪。观察记录小猪体重和组织形态学;检测分析肝功能和屏障功能。结果造模期间TPN小猪全部存活,TPN-2W小猪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较TPN-1W更明显。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的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2W小猪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EN-2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形态学显示,TPN小猪肝脏门脉区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肝细胞轻度脂肪变。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回肠绒毛萎缩变形、绒毛长度明显变短(P<0.05)、隐窝深度变浅(P<0.01),其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建立新生巴马小猪的TPN模型,模拟了婴幼儿外营养相关肝损害及屏障损伤等并发症,为研究儿科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全肠外营养 小猪 动物模型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粘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其中34例设为观察组,在抢救之后进行早期内营养支持治疗,将另外34例设为对照组,在抢救后进行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黏膜屏障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AO活性、D-乳酸浓度及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可应使用早期内营养治疗,以保护患者的粘膜屏障功能。

  • 标签: 肠道营养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肠粘膜屏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屏障功能障碍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判断患者有无黏膜损伤并进行有效干预意义重大,因此加大对屏障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力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脂肪酸结合蛋白、瓜氨酸、D-乳酸等常用的屏障功能检测指标及方法予以综述。

  • 标签: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瓜氨酸 D-乳酸
  • 简介:摘要黏膜屏障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在调节机体稳态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支持zonulin途径、肠道菌群以及Toll样受体可作为其调节机制,在病理情况下导致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破坏免疫稳态造成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将对黏膜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及其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寻潜在的治疗靶点。

  • 标签: 自身免疫病 肠黏膜屏障功能 zonulin途径 肠道菌群 Toll样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补充甲状腺激素对脓毒症大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干预组.制作盲肠结扎打孔(CLP)的脓毒症模型,应用荧光光谱分析仪检测自腔进入门静脉的荧光标记葡聚糖(FITCD)的浓度,用透射电镜观察黏膜细胞间隙FITCD颗粒的量.结果CLP后21h,假手术组血游离T3(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浓度分别为(3.44±1.40)pmol/L和(9.53±3.39)pmol/L,脓毒症组为(1.59±0.20)pmol/L和(3.41±2.14)pmol/L,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预组FT3浓度为(3.40±165)pmol/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P<0.05).假手术组门静脉FITCD浓度(0.84±0.15)μg/ml,脓毒症组为(1.73±0.39)μg/ml,高于假手术组(P<0.01),T3干预组(1.16±0.26)μg/ml,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0.01).电镜显示T3干预后的黏膜细胞间隙及毛细血管的FITCD颗粒明显减少.结论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可降低大鼠黏膜的通透性,对脓毒症时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甲状腺激素 脓毒症 大鼠 肠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