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新近发现的一类缺乏特异性抗原受体的特殊淋巴细胞,兼具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部分特点和功能,其家族成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ILCs-1、ILCs-2、ILCs-3、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 tissue-inducer cells,LTi)和调节亚群ILCregs。ILCs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并参与组织重塑和修复,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目前ILCs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还较少,有待人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本文将概述ILCs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及功能,并将就其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着重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细胞 肾疾病 免疫系统 炎症
  • 简介:摘要2012年发现了一类新型免疫细胞——固有淋巴细胞,已有大量研究阐明了其的分型、发育分化机制、免疫功能以及其在肠道、气道、皮肤和脂肪炎症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固有淋巴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固有淋巴细胞的特征、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淋巴细胞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LCs)既是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又是获得性免疫的前体细胞,可根据其表达的转录因子和产生效应分子的类型分为不同亚群,包括T—bet+ILC(ILCl)、GATA3+ILC(ILC2)和RORγt+ILC(ILC3)。肠道菌群参与了ILCs的分化,同时ILCs可通过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肠道菌群组成。本文就ILCs分化与肠道菌群调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ILCs在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分化 芳香烃受体 肠道菌群 免疫 黏膜
  • 简介:摘要常见气道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临床特征不同,但都有炎症机制的参与,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浸润气道,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ILC2s可产生IL-5、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在人类气道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ILC2s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气道疾病的认识,可能为ILC2s介导的气道疾病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思路。本文将总结ILC2s的发育、调控机制、可塑性及其在气道疾病发病机制的作用和临床价值的最新进展。

  • 标签: 哮喘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2型免疫 气道疾病 过敏性鼻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是新近被关注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其中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Ⅱ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作为其主要的细胞亚群,介导炎症、组织修复等病理生理过程。脓毒症时固有免疫系统被激活,引起过度炎性反应和免疫抑制。文章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2型免疫反应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通过阐述ILC2的来源、活化因子、细胞间的沟通与最新研究进展,揭示ILC2在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脓毒症 2型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是新近发现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亚群,与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C2是在转录因子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α和GATA结合蛋白3调控下由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发育而来。在上皮细胞源性细胞因子IL-25、IL-3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和脂质递质介导下可产生IL-4、IL-5、IL-9、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激活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参与哮喘炎症反应。ILC2可能成为哮喘的治疗靶点,为哮喘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 标签: 哮喘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先天免疫作为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对机体防御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先天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效应细胞,ILC2s是ILCs的一个子集,其特点是能产生大量2型细胞因子和某些组织生长因子。ILC2s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肺脏黏膜组织是ILC2s主要聚居地。ILC2s参与肺发育,也可能参与各种因素诱导的肺损伤及其组织修复。对ILC2s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我们理解肺发育和肺损伤机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2型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肺发育 肺损伤
  • 简介: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是一种新型固有免疫细胞,ILC2s与T细胞类似,可以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并启动、维持2型免疫反应,因此又被称为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跨界免疫细胞。近年来随着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暴发,病原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难题。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ILC2s作为先天固有淋巴细胞家族的一员,可以参与2型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激活免疫活性,在组织损伤修复以及机体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毒攻击人体过程中,ILC2s能够参与免疫反应,在病毒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ILC2s在病毒侵染机体过程所起到的防御性作用进行综述,为阐述ILC2s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固有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一类缺乏抗原受体的效应免疫细胞,能对环境中的多种因子作出反应,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和黏膜免疫的形成,通过分泌2型细胞因子促进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多种ILC2s相关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逐渐被认识,表明其维持免疫稳态的功能作用受到机体微环境调控网络的严格控制,其中一环的失衡都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本文主要对鼻部局部ILC2s的调控网络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淋巴细胞 细胞表面分子 脂质介质
  • 简介:摘要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以免疫球蛋白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为特征、鼻黏膜辅助性T细胞2及2型细胞因子增多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在疾病发展早期主要由2型固有淋巴细胞产生2型细胞因子,这一过程受到众多细胞因子及信号调控。本文对2型固有淋巴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变应性鼻炎机制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做一综述。

  • 标签: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LCs)是一群新型的固有免疫细胞,在维持免疫稳态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也是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目前ILCs分为5个亚群,即NK细胞、ILC1、ILC2、ILC3和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 tissue-inducer cell,LTi细胞),其不同亚群在RA等自身免疫病中炎症与肠道免疫稳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近发现ILCs亚群调控RA中Th17调节性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滤泡调节性T细胞(Tfh/Tfr)免疫稳态和炎症。阻断ILC1s和ILC3s炎症功能,诱导抗炎的ILC2s是RA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就ILCs生物学特性及在RA中免疫稳态调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探索重建免疫稳态的新治疗策略。

  • 标签: 固有淋巴细胞 关节炎,类风湿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cells,ILC2s)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2型鼻-鼻窦炎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30例、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患者3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9例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外周血及鼻腔黏膜组织中ILC2的表达情况,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MSD)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33、IL-25、IL-5、IL-1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嗜酸性粒细胞神经毒素(eosinophil-derived neurotoxin,EDN)的表达水平。结果鼻-鼻窦炎患者的外周血和局部鼻腔黏膜组织中的ILC2呈正相关,ILC2表达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VAS评分及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外周血中ILC2比例与T2型炎症因子EDN、ECP、IL-25、IL-33、IL-13、IL-5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P<0.01),上述各细胞因子在CRSwNP患者中的表达也不同程度的高于CRSsNP患者。结论初步证明ILC2在2型鼻-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ILC2及其上下游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与相关临床指标呈现相关性,ILC2可能是潜在的未来新型疗法的指导标志物。

  • 标签: 淋巴细胞 鼻窦炎 鼻息肉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2型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 (interleukin-33,IL-33)调控腹腔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募集以及ILC2对脓毒症腹腔感染时巨噬细胞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腹腔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选择健康的6~8周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40只、C57BL/6背景的Il-33-/-小鼠20只、IL-33受体ST2敲除(Il1rl1-/-)小鼠10只,繁殖并饲养于浙江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PF级医学动物中心。采用盲肠结扎穿孔的方法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接受假手术用来作为对照的小鼠除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操作外,其余手术操作和脓毒症小鼠操作完全相同。将盲肠结扎穿孔模型小鼠作为脓毒症组,将假手术操作的小鼠作为对照组。外源性腹腔注射给予IL-33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腹腔灌洗液中ILC2的变化及其胞内细胞因子水平。运用体外实验证实ILC2分泌的IL-9和IL-13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采用t检验或One-Way ANOVA检验统计分析。结果①相较于ILC2在IL-33刺激之前和之后,ILC2在腹腔Lin-CD45+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9.90±0.80比18.43±0.46,ILC2受刺激后在腹腔中的比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C2在腹腔中的数量分别为(5 786.00±289.50)个比(17 820.00±324.30)个,ILC2受刺激后在腹腔中的数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C57BL/6野生型小鼠在接受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24 h后腹腔ILC2募集较对照组显著增多,20.50±0.59比10.8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33-/-、Il1rl1-/-小鼠在接受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24 h后腹腔中的ILC2并未增加,而给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后ILC2的比例比未注射的对照组Il-33-/-小鼠的ILC2比例显著增多,10.53±0.47比19.43±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给脓毒症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后ILC2的比例比未注射的脓毒症Il-33-/-小鼠的ILC2比例显著增多,10.13±0.57比21.37±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对腹腔募集的ILC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显示,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后12 h腹腔ILC2分泌IL-9、IL-13的比例显著增加,IL-9在操作前后的分泌比例分别为16.53± 0.74比24.67±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IL-13在操作前后的分泌比例分别为15.40± 0.87比29.40±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IL-4的分泌比例为6.14±0.59比5.89± 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④通过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发现,IL-33促进CD45+F4/80+的巨噬细胞在腹腔中的募集,注射前和注射后的比例分别为52.40±1.70比72.40±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⑤在ILC2分泌的IL-9、IL-13的作用下,脓毒症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IL-9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分别为61.27±1.46比48.30±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IL-13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分别为61.63±2.03比48.30±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IL-33促进腹腔源性脓毒症时ILC2和巨噬细胞的募集。腹腔ILC2的募集依赖于IL-33/ST2信号通路,脓毒症时分泌细胞因子IL-9和IL-13增多且能够提升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脓毒症 腹腔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白介素33 巨噬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孕症病患外周血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临床特征。方法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我院所收治患有不孕症的240例病患为对象其中包括126例继发性的不孕症、114例原发性的不孕症。同期接受早期的健康妊娠120例女性,同期健康的非妊娠120例女性;采用流式细胞学的检测方法,对不孕症病患、早期的健康妊娠与健康的非妊娠女性,外周血NK细胞、B细胞、T细胞的亚群特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原发性不孕症组与继发性不孕症组,在外周血的CD8+T细胞、B细胞的水平状况上,均明显比健康的非妊娠及早期的健康妊娠女性较低,差异统计意义存在,P<0.05;CD4+T/CD8+T比值高于健康非妊娠及早期健康妊娠女性,差异统计意义存在,P<0.05;原发性不孕症组与继发性不孕症组,在CD3T细胞的水平方面,明显比健康的非妊娠及早期的健康妊娠女性较低,差异统计意义存在,P<0.05;各组间NK细胞的水平、CD4+T差异统计意义不存在,P>0.05;原发性的不孕症组与继发性的不孕症组,在NK与B细胞的水平、T细胞的亚群等方面,差异统计意义不存在,P>0.05。健康的非妊娠及早期的健康妊娠女性,在NK与B细胞水平、T细胞的亚群等方面,差异统计意义不存在,P>0.05。结论不孕症病患B细胞、T细胞的亚群比例失调所引发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提升及体液免疫的应答紊乱现象,针对免疫性的不孕症发病机制当中起着关键作用。

  • 标签: 不孕症 外周血 T淋巴 细胞亚群 B淋巴细胞 NK细胞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418例,女860例;中位年龄81(75,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728例,股骨颈骨折550例。绘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后谵妄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得到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根据最佳截断点分别将NLR、MLR、PLR分成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髋部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无谵妄组,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NLR、MLR、PLR中位数分别为5.43(3.87, 7.88)、0.40(0.29, 0.54)、158.40(118.00, 222.50)。术后共153例(12.0%)患者发生谵妄,利用ROC曲线研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13(57.5%、77.1%、0.726)、0.512(52.3%、74.0%、0.663)、201.125(68.6%、73.3%、0.751)。其中NLR升高(OR=2.046,95% CI:1.322~3.166,P<0.001)、MLR升高(OR=1.568,95% CI:1.039~2.367,P=0.032)、PLR升高(OR=3.489,95% CI:2.290~5.317,P<0.001)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NLR≥7.613、MLR≥0.512和PLR≥201.12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NLR、MLR和PLR对术后谵妄预测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 谵妄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成熟的B淋巴细胞肿瘤性或克隆性增生的结果。它的定义是: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超过于10×10^9/L及骨髓中淋巴细胞浸润达40%以上。若存在B细胞克隆性的免疫标志,则淋巴细胞计数即使小于5×109/L,亦可确诊为CLL。

  • 标签: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B淋巴细胞肿瘤 克隆性增生 流行病 发病机制
  • 简介:患者,男,71岁,因“体检发现脾大1年余”于2006年8月13日入院。既往体检,无化学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体检:生命体征正常,皮肤黏膜无出血、黄染,腹股沟淋巴结串珠样肿大,心肺阴性,肝肋下未触及,巨脾。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血常规WBC9.3×10^9/L,Hb117g/L,

  • 标签: 白血病 慢性 淋巴细胞 幼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的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有合并症分为重症组(25例)及普通组(25例),同时选取同时期于我院体检中心的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CD4+、CD8+、CD3+、CD19+百分数。结果重症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较普通组及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B淋巴细胞CD19+较普通组及对照组显著较高,。结论HFMD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B淋巴细胞变化显著异常,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该变化幅度加大。

  • 标签: 手足口病 T 淋巴细胞亚群 检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