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乙二丙酸为原料,甲苯为带水剂,合成了乙二丙酸酯。讨论了酸摩尔比、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对乙二丙酸酯产率的影响,得出了合成乙二丙酸酯的适宜的工艺条件酸摩尔比为2.5∶1,催化剂为氨基磺酸,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1%,反应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乙二丙酸酯的产率达到67.70%。气相色谱测得酯含量为96.73%。用阿贝折光仪测定产物折光率,用红外光谱(IR)、核磁(1HNMR)表征了适宜条件下合成的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该产物为乙二丙酸酯。

  • 标签: 乙二醇 丙酸 乙二醇二丙酸酯 影响因素 表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沙丁胺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治疗成人哮喘的预后效果,为成人哮喘用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92例成人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沙丁胺治疗的参照组以及联合丙酸倍氯米松联合治疗的试验组。对比2组成人哮喘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肺功能指标(FEVI

  • 标签: 沙丁胺醇 丙酸倍氯米松 成人哮喘 肺功能指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丙酸倍氯米松联合沙丁胺治疗成人哮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的88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患者给予沙丁胺气雾剂,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与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结果经给药2h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酸倍氯米松联合沙丁胺治疗成人哮喘的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丙酸倍氯米松 沙丁胺醇 哮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沙丁胺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治疗成人哮喘的预后效果,为成人哮喘用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 2017年 4月 -2018年 8月收治的 92例成人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沙丁胺治疗的参照组以及联合丙酸倍氯米松联合治疗的试验组。对比 2组成人哮喘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肺功能指标( FEVI

  • 标签: 沙丁胺醇 丙酸倍氯米松 成人哮喘 肺功能指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联合应用沙丁胺醇和丙酸倍氯米松治疗成人哮喘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表数字法把2011年9月-2014年3月期间到我院实施诊治的90例成人哮喘患者分为三组,即A组(n=30)、B组(n=30)以及C组(n=30),A组患者仅用沙丁胺治疗,B组仅用丙酸倍氯米松治疗,C组联合应用沙丁胺丙酸倍氯米松治疗,观察三组疗效和治疗前后最大呼气峰流速值,并予以比较。结果三组治疗前,最大呼气峰流速值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最大呼气峰流速值明显好转,其中C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0%,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三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用沙丁胺或者丙酸倍氯米松而言,联合应用沙丁胺醇和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哮喘,可获得良好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应用以及推广。

  • 标签: 哮喘 沙丁胺醇 最大呼气峰流速值 丙酸倍氯米松
  • 简介:丙酸,一般为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用于制备香料用丙酸酯,并用作硝酸纤维素溶剂的增塑剂等,我国曾有过几家小厂建立过小规模的轻油氧化法副产丙酸的装置,但由于设备腐蚀严重,生产成本高,因而处于停产状态。其生产工艺一般采用氧气作为氧化介质,无催化剂丙醛液相氧化生产丙酸的工艺技术路线,反应物以液相形式离开反应器,然后经双塔精馏得丙酸成品。

  • 标签: 中国 丙酸 市场前景 氧气 丙酸 液相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配伍丙酸睾丸酮终止6~18周妊娠临床效果。方法112例孕6~18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又无药流禁忌的妇女,随机分成AB两组各56例,A组(观察组)每隔8小时给予口服米非司酮50mg(第一次空腹,第二次服前.后2小时禁食,第三次空腹。).丙酸睾丸酮100mg肌注每天1次×3天,服米非司酮后48小时阴道加用米索前列0.6mg,置药后4小时未流产阴道重复用药1次。B组(对照组)除不用丙酸睾丸酮外其他用药及处理与A组完全相同。自第1次阴道用米索前列后24小时内流产者为有效,清宫清出物小于30克者为完全流产。观察二者的流产效果副反应等情况。结果二组有效率为94.6%,完全流产率A组高于B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86.8%和69.8%,产后1小时内出血量A组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45.0±27.2和61.5±41.4毫升(P<0.01),两组副反应均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和腹泻,发热率A组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92.9%和67.9%,但均能于产后3小时内自行恢复正常。结论丙酸睾丸酮能提高米非司酮-米索前列的药流效果,减少宫腔残留和出血。但可能增加发热的发生率。

  • 标签: 药物流产 米索司酮 米索前列醇 丙酸睾丸酮 出血量
  • 简介:以牡蛎壳为原料,从中提取丙酸钙,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以丙酸钙得率为指标,对不同液固比、壳酸比、反应时间、中和时间下对丙酸钙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固比17:1,壳酸比1:1.1,反应时间3.0h,中和时间30min为最佳工艺参数。在此条件下,丙酸钙得率达98.15%,含量达97.71%。

  • 标签: 牡蛎壳 丙酸钙 制备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底物葡萄糖,乳酸,葡萄糖和乳酸的混合物对固定化丙酸菌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底物其最适浓度为40g/L,丙酸产量达0.32g/L;以乳酸为底物其最适浓度为40g/L丙酸产量达0.22g/L;以葡萄糖和乳酸为混合底物的最适浓度为葡萄糖10g/L+乳酸40g/L,丙酸产量为0.48g/L;混合底物比单一底物更有利于丙酸的生产.

  • 标签: 丙酸 乳酸 混合 底物 发酵 葡萄糖
  • 简介:主要研究了丙酸菌高产丙酸的固定化方法。采取吸附一包埋结合法,先以麸皮进行吸附,再用海藻酸钠一聚乙烯进行包埋的方法来制备固定化细胞。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丙酸菌高产丙酸的固定化条件:菌液与麸皮比例为5mL:0.6g,吸附时间为15min,包埋剂选用30g/L海藻酸钠和30g/L聚乙烯混合物。此条件下,固定化丙酸菌Pf007,包埋效率达到96.65%,发酵丙酸产量可以达到5.05g/L,比游离丙酸杆菌Pf007的丙酸产量(2.17g/L)提高133%。

  • 标签: 丙酸菌 固定化 载体 丙酸
  • 简介:摘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白酒中丙酸乙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应用这一方法可以使得相关系数保持在0.995以上,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1%,加标回收率为94.6%~96.9%。实验表明,用此方法可以较好地检测出白酒中的丙酸乙酯。

  • 标签:
  • 简介:摘 要:3-溴苯丙酸是合成苯丙酸类药物[1]和茚酮类药物 [2-3]的重要中间体,本身有麻醉作用,因此其合成方法的优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无以简单原料取代甲苯为起始原料合成3-溴苯丙酸的报道。本文在查阅文献[4-11]的基础上,将已见报道的单个反应加以利用,设计了以简单易得的3-溴甲苯为原料合成目标产物3-溴苯丙酸的合成路线,并对其进行了优化。

  • 标签: 3-溴甲苯 溴代反应 丙二酸二乙酯 3-溴苯丙酸
  • 简介:摘要:丙酸属于无色油状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在糕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普遍以丙酸盐的形式应用,能够有效防止糕点腐败变质,适当延长保质期,尤其对霉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为人体提供所需的钙质,具有营养强化的效用。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气相色谱法对糕点中丙酸的测定,旨在保证糕点类食品的安全性。

  • 标签: 气相色谱法 测定 糕点 丙酸
  • 简介:摘要:丙酸属于无色油状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在糕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普遍以丙酸盐的形式应用,能够有效防止糕点腐败变质,适当延长保质期,尤其对霉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为人体提供所需的钙质,具有营养强化的效用。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气相色谱法对糕点中丙酸的测定,旨在保证糕点类食品的安全性。

  • 标签: 气相色谱法 测定 糕点 丙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单独或与0.005%卡泊三软膏联合治疗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对30例轻中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开放、自身对照临床研究,一侧肢体皮损处早上外用0.005%卡泊三软膏、晚上外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联合用药组),对侧肢体皮损处每日外用2次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组),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周随访,采集静态临床医生整体评估(sPGA)、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等临床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sPGA评分、PA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1周,丙酸氟替卡松组sPGA(1.10 ± 0.31)分、PASI评分(1.05 ± 0.51)分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sPGA(1.73 ± 0.45)分,PASI评分(1.38 ± 0.69)分,F= 40.74、4.38,均P < 0.05];治疗2、4周,联合用药组sPGA为(0.83 ± 0.46)、(0.23 ± 0.43)分,PASI评分为(0.53 ± 0.47)、(0.23 ± 0.50)分,均显著低于丙酸氟替卡松组(F= 4.88、56.14、15.21、26.36,均P < 0.05)。治疗1周,丙酸氟替卡松组浸润/肥厚严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U= 165.00,P < 0.05);治疗2、4周,联合用药组红斑、鳞屑严重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丙酸氟替卡松组(U= 540.00、765.00、825.00、795.00,均P < 0.05)。结论单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银屑病起效快,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与0.005%卡泊三软膏联合用药治疗2、4周效果更好,两种方法安全性均可。

  • 标签: 银屑病 糖皮质激素类 胆骨化醇 治疗结果 丙酸氟替卡松 卡泊三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卡泊三软膏联合应用于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序贯治疗方案中的具体价值。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卡泊三软膏序贯给药,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70.45%,数据对比P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 卡泊三醇软膏 序贯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丙酸血症患儿的治疗现状和预后。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治的82例丙酸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治疗措施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2例患儿中,男50例(61.0%),女32例(39.0%);59例(72.0%)为临床发病后确诊;22例(26.8%)为新生儿筛查确诊,其中8例未发病;1例(1.2%)为同胞确诊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但未发病。73例临床发病患儿初次发病年龄为4.5个月(2 d~5岁),其中28例(38.4%)为早发型(≤3月龄发病)。(2)共26例进行了MRI检查,其中19例(73.1%)存在异常影像学表现。(3)53.3%(16/30)患儿乳酸升高,水平为3.5(2.1~4.3) μmol/L;87.5%(35/40)患儿血氨升高,水平为105.4(34~907)μmol/L。(4)28例早发型患儿中,16例(57.1%)死亡,12例(42.9%)存活。存活与死亡患儿血丙酰肉碱水平、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以及尿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5例(91.5%)患儿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34.7%(26/75)检测到PCCA基因突变,64%(48/75)检测到PCCB基因突变;1例(1.3%)在PCCA和PCCB各检测到1种已报道致病突变,所有突变均来源于父母。(6)随访至2020年6月,82例患儿中,57例(69.5%)患儿存活,25例(30.5%)死亡。死亡患儿均为严重酸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6例为早发型,9例为晚发型。结论丙酸血症患儿多在临床发病后确诊,治疗方法以饮食控制为主。经治疗,部分新生儿筛查确诊的患儿未发病,但部分发病后确诊的患儿仍有发病,可能出现发育落后。建议积极开展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丙酸血症 串联质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 治疗 随访
  • 简介:摘要丙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肝移植已逐渐成为丙酸血症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本文介绍丙酸血症的现状以及肝移植在丙酸血症中的应用情况,从丙酸血症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内科治疗以及肝移植治疗丙酸血症的手术指征、临床预后及局限性等多方面综述肝移植在丙酸血症中的治疗价值,以期为临床丙酸血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丙酸血症 有机酸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