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析慢性阻塞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对策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8例选择我院慢性阻塞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护理措施进行归纳分析.结果48例患者经过综合的科学护理,临床症状恢复明显并出院.结论慢性阻塞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复杂,需要科学的精心护理进行干预,才能够及早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时效,有效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护理
  • 简介:慢性阻塞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近年来对COP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COPD的研究进展仍然十分缓慢,其主要原因是COPD病因太多,发病机制复杂.本文旨在将国内外有关COPD的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一次总结,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给予客观的评价.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动物模型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 简介:近年来,慢性阻塞疾病侵袭曲霉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诊断对改善临床预后极为重要。慢性阻塞疾病支气管-功能和结构损害,并经常接受激素治疗等特点导致患者合并侵袭曲霉病时临床和CT表现不典型,有关侵袭曲霉病的实验室诊断敏感性和(或)特异性降低,给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试从慢性阻塞疾病合并侵袭曲霉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入手探讨其诊断上的一些问题。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侵袭性肺曲霉病 病理生理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鱼腥草素钠对慢性阻塞疾病模型大鼠组织中PI3K、AKT1及mTOR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Wistar雄性大鼠24只,体重(22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鱼腥草素钠组(每组6只)。采用烟熏和脂多糖气管滴注联合方法建立慢性阻塞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大鼠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I3K、AKT1及mTORmRNA表达,并观察大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组织PI3K、AKT1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P〈0.05),mTOR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素钠组和地塞米松组组织PI3K、AKT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mTO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地塞米松组相比,鱼腥草素钠组组织mTO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病理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局部实变,肺泡腔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胶原染色显示间质纤维组织大量增生;鱼腥草素钠组和地塞米松组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模型组,鱼腥草素钠组和地塞米松组组织呈轻度间质性肺炎,仅见少量的纤维组织增生。结论鱼腥草素钠能够减轻慢性阻塞疾病模型大鼠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下调PI3K、AKT1mRNA的表达、上调mTORmRNA表达有关。

  • 标签: 鱼腥草素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雷帕霉素靶蛋白 大鼠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运用不同方法建立的两种实验大鼠慢性阻塞疾病(COPD)模型并比较评估两组模型的特点。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被动吸烟(单一组)和被动吸烟与细菌内毒素(LPS)气管注入的复合方法(复合组)制造大鼠COPD模型,运用HE染色及半定量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两组模型组织及小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建立的COPD大鼠模型均符合人类COP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复合组的气道慢性炎症、重塑改变及气流阻塞情况均较单一组严重;单一组、复合组模型各时间段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第20天时复合组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单一组显著增厚(P〈0.01),而第40天及60天时复合组仅管壁较单一组显著增厚(P〈0.01)。结论:COPD模型的形成是由于慢性气道炎症的反复刺激引起管壁纤维增生增厚及平滑肌层增厚,即气道重塑,最终导致气流受限;复合组COPD模型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均较单一组COPD模型显著。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被动吸烟 大鼠 模型
  • 简介:虽然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阻塞黄疸与败血症密切相关,但至今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阻塞黄疸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是肠黏膜屏障损伤导致的内毒素血症。近年来研究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与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及其磷酸化有密切相关。

  • 标签: 阻塞性黄疸 肠黏膜屏障 紧密连接蛋白 磷酸化 内毒素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曲霉病急性期患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于山东省胸科医院呼吸科的曲霉病患51例,同时选52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MBL和半乳甘露聚糖(GM)的水平.同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测定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果曲霉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MBL水平为197.96±148.16和120.25±98.65μ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GM水平分别为0.94±0.77μg/L和0.32±0.16μ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曲霉病组、健康对照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07±7.97、40.32±7.30(P〈0.05),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3.00±8.29、25.98±6.65(P〈0.05),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1.08±0.47、1.68±0.65(P〈0.05).结论曲霉病组患者的MBL及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可以初步评估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也为曲霉病的免疫增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肺曲霉病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T淋巴细胞 免疫
  • 简介: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20余年间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重庆维普、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师协会全文期刊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的临床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检索文献57篇,病例74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9.8岁,男女比例为1.55∶1,总死亡率为35.1%。其临床表现缺乏相对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两霉素B,联合手术治疗较之单独抗真菌药物疗效更好。结论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发病率较高。对糖尿病并高度怀疑接合菌病的患者,宜尽早启动抗真菌治疗,及时联合病灶切除者疗效更佳。

  • 标签: 接合菌病 毛霉 糖尿病 中国
  • 简介:目的:中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发病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CHD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同期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CHD合并OSAS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胆固醇、三酰甘油及空腹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其SPO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值小于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临床接诊冠心病患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SPO2、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等临床指标,出现异常时,应尽早干预,降低OSAS的发生率.

  • 标签: 中老年冠心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发病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真菌病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真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32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真菌病患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治疗效果、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327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410株,主要为念珠菌属(80.73%)和曲霉菌属(9.76%),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80.81%),治疗总有效率为61.77%,死亡率为12.84%.抗真菌治疗疗效与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抗真菌药物使用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为治疗时未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剂量不合理及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真菌病患的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老龄化、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都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抗真菌药物在恶性血液病患中的不合理使用中用法用量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真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疗效 危险因素 合理用药
  • 简介:真菌角膜炎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眼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糖尿病患合并真菌角膜炎少有报道。本文报道糖尿病患并发真菌角膜炎5例,分析其临床和真菌学特点。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糖尿病 临床特征 真菌学
  • 简介:目的:观察美常安对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者临床症状及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常安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及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并分析血浆D乳酸、TNF-α、内毒素与HOMA-IR的相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5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5%(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TG、HOMA-IR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D乳酸、TNF-α、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HOMA-IR与患者血浆D乳酸、血清TNF-α、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r=0.352,0.44,0.48;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美常安治疗NAFLD疗效显著,可降低ALT、TG水平,降低肠道通透,改善肠源内毒素血症,改善IR,且安全较高。

  • 标签: 美常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胰岛素抵抗 TNF-α 血浆内毒素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两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侵袭肺部真菌感染(以下简称IFI)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间,45例免疫功能低下IFI患者接受国产两霉素B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均应用两霉素B治疗两周以上,最长应用时间为14周,中位数6周。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发热、转氨酶升高、肾功损害、胃肠道反应,根据WHO药物毒性分级标准均为I~II级毒性。结论国产两霉素B对于血液病患IFI临床诊断的抢先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两性霉素B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抢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小青龙汤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入院的哮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纽,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纽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青龙汤,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42%VS80.95%,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功能FEV1占预计值%和PEF占预计值%均显著升高,功能明显好转(P〈0.05),且治疗组功能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青龙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可显著改善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小青龙汤 慢性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健康教育;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生活行为的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行为模式转变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能消除或减轻危险因素的作用,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以推迟或防止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健康教育 高血压 干预
  • 简介: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方法:通过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多种方法,以提高高血压病患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高血压病患体重超标、情绪急躁、吸烟、饮酒、喜食肥肉、食盐过多0、不爱运动7项干预指标中,除体重干预前后无明显效果外,其余6项指标干预后均有显著效果.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高血压病 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为47例(35.9%),其次是躯干部(除外股部)32例(24.4%),指(趾)甲24例(18.3%),股部12例(9.2%),手部9例(6.9%),头部7例(5.3%);男孩84例(64.1%),女孩47例(35.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孩年龄8个月~14岁,女孩年龄3个月~14岁;在分离出的96株菌株中,红色毛癣菌最多(37株,38.5%),其次是白念珠菌(28株,29.2%)和犬小孢子菌(12株,12.5%),其他还有马拉色菌3株,热带念珠菌2株,其他念珠菌属10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须癣毛癣菌1株,未分类真菌2株。结论131例儿童浅部真菌病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为主。

  • 标签: 儿童 浅部真菌病 病原真菌
  • 简介:以色列Technion以色列技术研究所的AndrewPLevy及其同事在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上报告,补充维生素E可减少中年2型糖尿病患的心血管事件和结合珠蛋白(Hp)2-2基因型。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维生素E 心血管 事件 患者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合并泌尿系结石,将106例糖尿病患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与泌尿系结石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尿pH值、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SUA)、24小时尿酸(TUA)水平比较差异具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尿pH值和HOMA-IR为2型糖尿病患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排泄、胰岛素抵抗、肥胖或超重等因素促进了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其中血尿酸、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合并泌尿系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泌尿系结石 尿酸
  • 简介:目的:了解皮肤性病患不同病变类型中的HPV感染型别。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门诊就诊者368例,分为4个组别:尖锐湿疣患者组2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18例,男性冠状沟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70例,未见任何皮疹且醋酸白试验阴性的体检者38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皮损或外阴局部HPV-DNA亚型,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PV-DNA的总检出率为72.9%,其中单一型别感染率57.1%,多重感染率15.8%;(2)268例HPV阳性标本中,高危型感染占51.9%,低危型和混合型的阳性率分别为33.2%、14.9%;(3)尖锐湿疣组和鲍温样丘疹病患组HP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7.9%、88.9%,而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组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3.2%;从感染型别分析,尖锐湿疣主要是6、11、16、18、31、33、35、43和66亚型,鲍温样丘疹病患主要是16亚型,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感染型别主要是低危型感染,分别是6、42、43、81和6、42、83;(4)在被检测的18个高危HPV亚型中,最常见类型依次为HPVl6、18、58、56、33、52、68、31、39,未检测出HPV35、45、51、53、59、66、73和82亚型;在被检测的5个低危HPV-DNA亚型中依次为HPV6、11、42和43,未检测出81亚型。结论:H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且以高危型为主,应该重视临床HPV感染亚型的检测,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者的随访管理。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