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观察视交叉上核(SCN)的传出纤维,本实验采用兔抗VIP及AVP血清作为一抗对大鼠下丘脑SCN与视(SON)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研究,结果观察到在SCN尾段,位于腹侧份的VIP样神经纤维走向SON,而在SON的腹侧份的VIP样神经纤维走向SON,而在SON的腹侧份及背侧份可见VIP样纤维分布,并明显可见该纤维包绕AVP样神经元周围,由此本著者推测在SCN至SON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的纤维联系,它可能是体内血浆和神经垂体的加压素(VP),催化素(OT)水平呈现24小时节律的又一原因。

  • 标签: 视交叉上核 传出纤维 视上核免疫组织化学 双重标记法
  • 简介:摘要通过对1例进行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康复治疗进行分析,探讨进行性麻痹的适宜有效的康复方法。康复医师、护士、治疗师应该在详细评估性麻痹患者的障碍,进行个体化康复治疗、全面康复,以延缓该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进行核上性麻痹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撕裂患者核磁共振影像观察测量,研究ACL撕裂患者磁二级表现特征,分析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55例膝关节ACL撕裂患者行磁测量,测量的参数包括胫骨前移程度、PCL弓形弯曲情况、骨挫伤位置以及是否有特殊骨折(Segond骨折,半膜肌腱撕脱骨折等)。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核磁测量结果显示83.6%(46/55)的ACL撕裂患者伴有胫骨前移的表现(移位>5mm),70.9%(39/55)的患者伴有PCL弓形弯曲,69.1%(38/55)的患者伴有骨挫伤,胫骨前移与PCL弓形弯曲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另外,大部分ACL撕裂患者伴有明显的骨挫伤。结论在MRI,当前交叉韧带显示不好时,二级表现可以进行辅助诊断,这些二级表现的出现对前交叉韧带的治疗、康复、预后也许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韧带撕裂 核磁共振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与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小儿骨科在2006年10月~2012年7月期间收入院的74例经X线摄片确诊为肱骨髁骨折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A组)和手法复位组(B组)两组,各37例,分别给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和手法复位,最后观察对比疗效,以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指标。结果随访至今,A组优19例,良16例,差2例,治疗有效率94.5%,发生畸形愈合1例,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1例,并发症发生率5.4%,;B组优14例,良17例,差6例,治疗优良率83.7%,发生畸形愈合3例,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3例,并发症发生率16.2%。组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骨折,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小儿骨科推行。

  • 标签: 克氏针 交叉内固定术 手法复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摘要橄榄外侧为声源定位强度差线索信息的主要编码场所。虽然橄榄外侧内存在7种不同形态的神经元,但依据其功能学特点,学者们将此团神经元分为两类:外侧橄榄耳蜗神经元和主神经元。其中主神经元负责编码声源信息,接受来自同侧的兴奋性投射和对侧的抑制性投射。在发育过程中,兴奋和抑制两通路的优化同时进行,优化团结构,使强度差的编码更加精确。当听觉被剥夺后,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团功能和主神经元形态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声源定位的编码能力。本文将就上橄榄外侧兴奋-抑制性信号整合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同时研究讨论其在进行性性麻痹与鉴别诊断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院对收治的20例进行性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对其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对于进行性性麻痹患者,在其中脑上缘部位呈现出凹陷或者是平坦的征象,患者的中脑横截面积为(77±15)mm2,桥脑面积为(543±73)mm2,中脑面积跟脑桥面积的比值为(14.3±2.5)%。结论进行性性麻痹患者的中脑通过核磁共振检测出的MRI特征与帕金森患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促进了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提升核磁共振能够准确的对进行性性麻痹患者的头部进行MRI检测,有助于医院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核磁共振 帕金森
  • 简介:儿童肱骨髁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近关节骨折,约占全肘部骨折的50%~70%,常见于3~10岁儿童,以5~7岁男孩多见。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从而造成终身残疾。此外,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及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因此,肱骨髁骨折是儿童肘部严重损伤。对儿童肱骨髁骨折的治疗要慎重处理,目前治疗的方法、方式较多,

  • 标签: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固定治疗 交叉克氏针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畸形愈合
  • 简介:摘要随着多组学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表明消化道菌群紊乱与多癌种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关于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与消化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梭杆菌,口腔共生菌之一,也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进而促进肿瘤进展,可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运用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和Embase数据库,对具梭杆菌与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研究现况进行总结,发现癌组织中具梭杆菌的丰度较癌旁组织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该菌种与癌前病变的研究亟待开展。此外,标本类型、检测方式、菌种亚型、致癌机制等多方向仍然有待探索。

  • 标签: 具核梭杆菌 上消化道癌 癌前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骨折手术治疗后患指使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仪进行功能锻炼的恢复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对35例肱骨髁骨折儿童患者行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术后使用CPM仪进行功能锻炼,15例术后未使用CPM仪进行功能锻炼。观察肘关节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CPM组最终患者肘关节屈曲平均125°;伸直差值平均24.5°;旋前平均80°;前臂旋后平均75°。活动能力(ADL)基本正常,X线检查骨折愈舍好,无骨化性肌炎,较空白对照纽好。CPM组优评率为90.0%,空白对照组优评率为33.3%。结论小儿肱骨髁骨折术后早期系统地采用CPM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缩短疗程,防止关节僵硬。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关节持续被动活动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手法复位闭合联合交叉穿针治疗肱骨髁骨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肱骨髁骨折患儿,以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闭合复位,并使用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则仅使用手法复位。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优良率97.5%。对照组患儿治疗优良率82.5%,二者对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6.2±0.8)d,住院时长(2.9±1.2)d;对照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8.3±1.0)d,住院时长(6.5±1.9)d,二者对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联合交叉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骨折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复位准确度高且无切口瘢痕,加速骨折愈合,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度较高,可在基层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复位闭合 交叉穿针 肱骨髁上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切开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移位肱骨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儿童移位肱骨髁骨折患儿采用有限发开交叉无氏针固定治疗。结果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7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均4~6周达到临床愈合,其中优30例,良9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92.86%。无一例出现骨折再移位和神经损伤。结论有限切开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创伤小,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等优点,同时又减少了医师和患儿对X线的暴露,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有限切开 交叉克氏针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邵阳正骨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儿童屈曲型肱骨髁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10例;年龄2~12岁,平均6.37岁;左侧10例,右侧9例。均为屈曲型骨折,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断端有明显嵌插并伴有旋转移位型11例,断端无接触完全移位型8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术后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1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60min,平均30min。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0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一般2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化性肌炎、肘内翻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针孔感染并松动退钉现象。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是治疗屈曲型儿童肱骨髁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术中撬拨辅助复位可降低切开率。

  • 标签: 肱骨骨折 肘关节 骨钉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骨折患儿给予交叉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8例肱骨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交叉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恢复时间及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3.15±0.49)周与对照组(4.07±0.92)周骨折愈合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95.92%)患儿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8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骨折患儿交叉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具有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恢复时间短、损伤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外侧交叉进针(MLP)与单纯外侧进针(LP)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和Ⅲ型肱骨髁骨折的疗效。方法依据PRISMA步骤,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for RCTs)和万方数据库等,筛选纳入关于儿童肱骨髁骨折的随机临床研究(RCT)。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评估原始研究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 679篇原始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92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MLP组与LP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Flynn标准)比例、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和针道/浅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3%(255/343)比72.9%(250/343)、6.1%(16/262)比1.6%(4/246)和5.3%(14/264)比7.6%(20/262),RR = 0.98、0.43和1.31,95% CI 0.90~1.07、0.18~1.03和0.64~2.67,P > 0.05];MLP组复位丢失发生率明显低于LP组[16.6%(51/307)比23.9%(7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 1.39,95% CI 1.02~1.89,P = 0.04)。结论MLP内固定和LP内固定对Gartland Ⅱ和Ⅲ型儿童肱骨髁骨折同样有效。MLP内固定可降低复位丢失的风险,而不明显增加医源性神经损伤的风险。推荐使用手法复位经皮MLP内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髁骨折。

  • 标签: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骨折的疗效,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98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骨折,其中192例采用闭合复位、桡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排除术前神经损伤3例,最终获得临床资料完整者180例。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其治疗效果,对于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性别、年龄、左右侧、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间、拔出克氏针时间、体质量指数(BMI),采用均值比较或者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180例患儿手术时间25~162 min,平均68.2 min;住院时间2~7 d,平均3.6 d;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30.6个月。Flynn功能标准评价优153例、良2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8.3%(177/180);外观恢复标准评价优152例、良2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175/180)。术后出现肘内翻畸形2例,针道感染7例,无Volkmann挛缩和尺神经损伤。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016,P=0.045)、手术时间(t=-5.530,P<0.001)、受伤机制(χ2=75.373,P<0.001)、受伤至手术的时间(χ2=9.449,P=0.009)与功能评价显著性相关;手术时间(t=-3.575,P=0.001)和受伤机制(χ2=102.350,P<0.001)与外观恢复评价显著性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1.081,P<0.001)、受伤机制(OR=42.286,P<0.001)、受伤至手术的时间(OR=4.337,P=0.047)是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伤机制(OR=74.850,P<0.001)是外观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骨折,能减少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畸形和Volkmann挛缩等并发症,无切口、住院时间短,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受伤机制、受伤到手术时间和手术时间会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预后,同时受伤机制也是影响外观恢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术
  • 简介:摘要:血小板输注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手术及外伤等情况。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仍然表现出无效或亚效应应答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管理难度。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深入研究患者与供体之间的血小板差异,为个体化的血小板治疗提供精准的指导。传统的血小板输注仅关注血型配对,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通过分析患者和供体之间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差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他相关因素,有望在避免免疫排斥、提高血小板存活率和增强治疗效果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突破。

  • 标签: 血小板交叉配型 临床 血小板 输注无效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纤维桩与金属桩行桩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是否出现桩脱位、根折、桩折和牙龈染色4方面情况对100例纤维桩冠及100例金属桩冠对比研究。结果纤维桩冠组成功率97%,金属桩冠组成功率96%。结论两种桩冠均有较理想的修复效果,且在各自适应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 标签: 纤维桩 金属桩 桩核冠
  • 简介:摘要孕妇患痔疮率极高,痔出血不止严重地危害妊妇及胎儿的健康,在药物选用上、手术治疗、抗生素和麻醉药品的使用,易引起流产、早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反应。依据手术少损伤,少用药的原则选用痔动脉结扎加痔注射术治疗孕妇痔出血疗效观察。得出结论痔动脉结扎加痔注射术治疗孕妇痔出血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 标签: 孕妇 痔出血痔上动脉结扎 痔核注射 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