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段学明

段学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中医院骨科638400)

【摘要】目的:比较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与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小儿骨科在2006年10月~2012年7月期间收入院的74例经X线摄片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A组)和手法复位组(B组)两组,各37例,分别给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和手法复位,最后观察对比疗效,以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指标。结果:随访至今,A组优19例,良16例,差2例,治疗有效率94.5%,发生畸形愈合1例,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1例,并发症发生率5.4%,;B组优14例,良17例,差6例,治疗优良率83.7%,发生畸形愈合3例,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3例,并发症发生率16.2%。组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小儿骨科推行。

【关键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手法复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中图分类号】R2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320-0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科常见病,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及肘内翻畸形,治疗不当,可致残,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因此找到一种有效的疗法意义重大[1]。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与手法复位是临床常用方案之一,本文选取我院小儿骨科在2006年10月~2012年7月期间收入院的74例经X线摄片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小儿骨科在2006年10月~2012年7月期间收入院的74例经X线摄片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均可见轻重不一的局部剧烈疼痛、肿胀、张力性水泡、功能活动障碍、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骨擦音等症状体征,致伤时间距就诊1~3h,均为闭合性损伤,按随机原则分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A组)和手法复位组(B组)两组,各37例。A组男孩25名,女孩12名,年龄在2~8岁,平均年龄(5.2±1.7)岁;按致伤原因分类:跑步跌伤10例,撞击伤9例,高处摔伤18例;按致伤机理分类:屈曲型12例,伸直型25例;按移位程度分类:GartlandⅡ型18例,GartlandⅢ型19例。B组男孩23名,女孩14名,年龄在1~10岁,平均年龄(5.9±2.3)岁;按致伤原因分类:跑步跌伤13例,撞击伤11例,高处摔伤13例;按致伤机理分类:屈曲型15例,伸直型22例;按移位程度分类:GartlandⅡ型22例,GartlandⅢ型15例。两组入院时症状、性别、年龄等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2.1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患儿取仰卧位,行臂丛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取肘外侧入路,切开皮肤等组织,顺肱骨外上髁切开、剥离骨膜,朝不同方向牵拉开肌肉,显露骨折部;清理局部肌纤维、骨碎片、筋膜、积血等,屈曲肘关节,助手牵引,术者用手按压、器械撬拨复位骨折,然后将一根克氏针从外上髁斜向上内方打入,从近端向内髁打入另一枚克氏针交叉固定,也可从内上髁经皮穿另一克氏针交叉固定。如复位困难,必要时于内上髁再作一切口,按上述方法打入一克氏针,两针交叉固定;最后冲洗、缝合切口组织,并剪去多于克氏针,针尾外露0.5cm左右,无菌敷料包扎。术后早期腕、指锻炼,术后1月进行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骨愈合后拔针[2,3]。

1.2.2手法复位组:患儿可站立位或仰卧位,行臂丛麻醉,医者先纵向牵引,选用屈伸、旋转、端挤、提按等正骨手法复位骨折。尺侧移位应尽量矫正,以免肘内翻畸形。对于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小于90度屈曲位固定;对于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半伸直位固定。超长小夹板固定4~5周,定期复查X线片。早期腕、指锻炼,后期作肘关节功能锻炼[4]。

1.3观察指标:以患儿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指标,分析比较疗效。

1.4疗效标准:(1)优:骨折局部疼痛、肿胀消失,活动自如,局部无压痛、纵轴叩击痛,无并发症发生,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2)良:骨折局部无明显不适及疼痛,肿胀消失,活动较自如,各项功能活动稍受限(>5°,<10°),局部无压痛、纵轴叩击痛,肘关节轻度僵硬,轻微肘内翻畸形,无神经、血管继发性损伤及缺血性肌挛缩,X线片示骨折基本复位。(3)差:骨折局部有疼痛,肿胀消失,功能活动受限,局部或有压痛、纵轴叩击痛,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或僵硬、挛缩,肘内翻畸形>10°,X线片示畸形愈合[5]。

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应用X2来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优良率:见表1。

表1(n=37)

2.2并发症发生率:见表2。

表2(n=37)

3.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科肘部常见骨折之一,发生率极高,为小儿肘部骨折之首,多由交通事故、高处摔下手掌着地、跑步中跌倒等间接暴力引起,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其中5~8岁为发病高峰期。患者一般有上臂肘部明显疼痛不适、肿胀、畸形、张力性水泡、活动受限等症状及骨折部压痛、纵向叩击痛、骨擦音、功能活动障碍等体征,X线可明确诊断。按致伤原因可分为屈曲型骨折和伸直型骨折,按骨折移位程度可将其分为GartlandⅠ型、GartlandⅡ型、GartlandⅢ型,多合并肘内翻畸形、血管神经损伤等,病情严重者,可致残,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因此找到一种有效的疗法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主要采取内固定及手法复位,其中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固定骨折,促进早期愈合及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疗效可[6,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优于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

[1]黄春吉,黄富运.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广西医学,2009,31(7):1053

[2]王文权,李同林,李东海,卢庆弘,秦刚.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临床医学,2007,27(3):43

[3]万晓宏,吴娟,李敏.肘外侧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74

[4]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9

[5]朱庆东.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3):65

[6]杨志生.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06(01):66

[7]洪卫宁,皮美清,郑吉润,李建成.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医正骨,2006,1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