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上的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上的应用进展

陈慧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322000。

摘要:血小板输注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手术及外伤等情况。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仍然表现出无效或亚效应应答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管理难度。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深入研究患者与供体之间的血小板差异,为个体化的血小板治疗提供精准的指导。传统的血小板输注仅关注血型配对,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通过分析患者和供体之间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差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他相关因素,有望在避免免疫排斥、提高血小板存活率和增强治疗效果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突破。

关键词:血小板交叉配型;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应用

血小板作为血液中的重要细胞成分,扮演着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和参与血液凝结的关键角色。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机体的血液系统至关重要[1]。本文将深入探讨血小板在体内的功能、主要应用的患者和应用、优缺点等几个方面,从其形成、激活到参与血栓形成的各个方面展开研究。

1血小板在体内的功能

1.1 血小板的形成和结构

血小板的产生源自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在巨核细胞发育的过程中,发生核分裂而形成巨大的、多核的巨核细胞,最终通过裂解成为血小板。血小板的结构简单,主要由质膜、细胞器、膜蛋白和颗粒等组成。其中,膜蛋白的多样性决定了血小板在体内不同功能的发挥。

1.2 血小板的活化机制

血小板在血液流动中受到损伤或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刺激时,会迅速激活。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信号通路和膜蛋白的调控,包括ADP(腺苷酸二磷酸)的释放、TXA2(血栓素A2)的合成等。激活后的血小板会通过改变表面膜蛋白的构象,增加黏附性,使其能够黏附到受损的血管壁上[2]

1.3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血管受损时,激活的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处,通过释放血小板衍生物质、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形成稳定的血栓,以止血。然而,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血小板功能异常,这一过程可能变得失控,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血小板在体内功能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血小板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为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血小板在临床上主要应用的患者和应用方式

2.1 术后患者

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面临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在心脏手术、血管手术和器官移植等高风险手术中。在这些情况下,血小板输注成为防止或治疗手术后出血的重要手段。通过补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可以有效提高凝血功能,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风险[3]

2.2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对于一些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此外,对于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化疗和放疗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影响,血小板输注也是维持这些患者正常凝血功能的重要方法。

2.3 出血性疾病患者

一些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使患者易于出现出血倾向。在这些情况下,血小板输注可以有效补充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防止或减轻出血事件的发生。

2.4 应用方式

目前,血小板输注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单采血小板输注、随机血小板输注和单采血小板浓缩输注等。其中,单采血小板输注是通过离心分离出的血小板直接输注给患者,随机血小板输注是从整血中分离出的血小板输注,而单采血小板浓缩输注则是将患者的血液通过血小板分离仪进行浓缩后输注回患者体内。这些应用方式各有优劣,具体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4]

3. 血小板输注技术类型及优缺点

3.1 血小板输注技术类型

在临床实践中,主要的血小板输注技术包括单采血小板输注、随机血小板输注和单采血小板浓缩输注。单采血小板输注: 通过离心分离出的血小板直接输注给患者,是一种常见的输注方式。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适用于急救和一般手术等情况。随机血小板输注: 从整血中分离出的血小板输注给患者,相较于单采血小板输注,可以提供更多的血小板,但也伴随着较高的输注体积。单采血小板浓缩输注: 将患者的血液通过血小板分离仪进行浓缩后输注回患者体内,可以更灵活地调整输注量,减少输注体积,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

3.2 交叉配型技术的优势

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个体化输注方法,其优势在于通过深入分析供体与患者之间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差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因素,为输注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具体而言,交叉配型技术有以下几个突出优势: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供体和患者的基因型进行匹配,可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提高血小板的存活率,实现更为个体化的治疗。降低输血反应: 交叉配型技术的应用有望降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减少输血后的并发症,提高输注的安全性。提高疗效: 通过精准匹配,交叉配型技术有望提高血小板的生物学活性,进而增强治疗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对血小板功能要求较高的临床情况下

[5]

3.3 技术类型的共同挑战

无论是传统的输注技术还是交叉配型技术,都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包括输注相关的感染风险、免疫反应、供体匮乏等问题。此外,技术的成本和操作复杂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血小板输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的逐渐成熟,其个体化、安全性和疗效优势有望为临床血小板输注带来全新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4. 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的临床应用展望

4.1 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的基本原理

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基于深度分析患者和供体之间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差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遗传因素,以达到个体化的输注治疗效果。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匹配,旨在减少免疫排斥反应、提高血小板的存活率,从而优化治疗效果。

4.2 技术优势及患者的好处

个体化治疗: 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精准匹配供体和患者的遗传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免疫排斥反应,提高治疗的个体化水平,使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身状况的血小板输注。

降低输血风险: 由于交叉配型技术的精准匹配,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的免疫排斥风险大幅降低,从而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这对于那些因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而无法接受常规输注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对患者与供体的基因型进行精准匹配,交叉配型技术有望提高血小板的生物学活性,进而增强治疗效果。在一些对血小板功能要求较高的疾病状态下,这一优势尤为显著。

4.3 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未来,该技术有望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拓展适应症: 随着对该技术机制的深入研究,其在更多疾病领域的应用将得到拓展,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治疗等。提高技术可行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交叉配型技术的操作将更为简便,更容易在不同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使更多患者受益。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交叉配型技术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有望带来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涛,张健,刘超等.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治疗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J].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3(12):945-947.

[2]吴红,唐绮,李国良等.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37(05):959-961.

[3]赵鹤进,李金丽.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37(05):961-964.

[4]夏兰,蔡兴权,吴丽妮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与输注疗效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3):3775-3777.

[5]王红梅,廖艳秋,朱梅红.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的临床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03):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