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精神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内开展此次研究,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接受对比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精神康复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在BPRS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精神康复护理 精神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模式下对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能力改善情况、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为主要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以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认知能力改善情况、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发生情况,评估疗效与有效性。结果 实验组认知能力改善情况、不良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临床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方式,综合护理模式可作为优先选择,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 综合护理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抗精神病药物,既具有非特异性镇静作用,又具有缓解精神症状等作用[1-2]。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兴奋躁动患者以及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药源性精神症状,就是精神病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后,出现的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精神运动兴奋和谵妄以及意识改变等为主要表现,通常与用药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的种类等有关。该文分析和研究了抗精神病药物的药源性精神症状和防治。

  • 标签: 药源性精神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康复训练进行分析,研究其对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2020年收治的78位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78例精神分裂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精细化护理组,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精细化护理组接受有针对性地精神康复训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与社会功能评分,对比后得知,与常规的康复训练相比,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地精神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对精神分裂患者采取有针对性地精神康复训练,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同时提高其社会功能。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精神康复训练 改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一共分析了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和精神组53例。常规组就是采用普通的护理方法,而精神组则在常规的基础上添加精神护理。然后评析两者在护理前后的BPRS和SDSS评分指数,以及考察患者对此次护理的意见和建议。 结果 干预后,精神组的BPRS、SDSS评分在(48.9+5.21)、(6.89+2.34)分,比常规组的(53.85+5.67)、(8.56+2.87)分,差异在可控范围内,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精神康复 精神分裂症 影响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日趋复杂,“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历久弥新,意蕴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和卫生等领域的世界竞争中取得辉煌成绩,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的制度优势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更高。如何寻求医学上的新突破,如何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则需要培养医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医生的职业责任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中,88例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情况,应用表格评定患者各方面能力,分析其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结果:上述患者中精神行为障碍占比最高,其次为生理机能障碍占比、个性障碍占比和伴随癫痫占比,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主要存在精神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需要加强治疗和干预力度,以促进病情改善。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障碍 行为障碍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精神科封闭病区开展精神康复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精神科封闭病区开展精神科特色康复护理“心身康复,心灵驿站”活动后收治的245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开展该项活动前收治的228例患者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出院时,根据患者的自知力、合作程度、文化程度,采取个别谈话、与家属谈话、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形式,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将两组患者的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精神科封闭病区开展“心身康复,心灵驿站”精神康复科特色的康复护理,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精神康复护理 封闭管理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取精神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抽选86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接受精神康复护理,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精神康复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因为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而引起的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方法:从我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群体中选取3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针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用药状况与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结论。结果:从最终统计结果得知,绝大多数患者在4周至8周左右的时间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且这些患者所服用药物主要以高效价含氟药为主,在抗菌药治疗与对症处理中,患者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状态。结论: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中,需要结合实际状况进行规范服药,以减少药源性精神障碍病例的发生。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选择 用药分析 抗菌药治疗 实际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期间应用康复护理展开干预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选择范围主要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例数=90例)患者,按干预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在此研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研究接受康复护理,经不同干预后对2组疗效展开比对。结果:2组在BPRS评分、SDSS评分、ADL评分分析中,观察组、对照组数据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

  • 标签: 康复护理 SDSS评分 精神分裂症 ADL评分
  • 简介:摘要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机体自身调节系统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现认为,除环境因素外,精神压力也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精神压力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主观反映,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各系统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以应对突然的环境变化,其中心血管反应尤为突出。同时,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分析提供了精神压力是高血压发生原因的依据。本文从高血压发生时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精神压力参与高血压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高血压 精神压力 生物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精神病患的污名是一种负面的标记,它使得多数患者的预后受到不良影响,也使其日常生活收到损害。在社会层面,群体性污名会妨碍社会公正,加剧社会矛盾,阻碍大众追求和谐、平等的生活空间。笔者采用文献法,参考相关文献,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进行了精神病患污名的探索,讨论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患污名研究的可行性。

  • 标签: 污名 精神疾病 社会学 心理学 社会工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整体护理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前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以及心理状况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均有所改善,研究组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障碍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精神影像用于精神疾病初筛及分型的诊断效能,拟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MR精神影像检查,且基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做出临床诊断的14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前期研究基础,分别构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这4类精神疾病基于灰质体积的结构影像诊断模型。对于临床怀疑精神疾病的120例患者,对比影像结果及影像诊断模型中涉及的灰质体积改变脑区,计算相似度,选取相似度最高且大于50%的对应疾病作为患者的影像诊断,若无相似度大于50%的对应疾病,则认为其未见典型精神障碍脑改变模式;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评价MR精神影像用于这4类精神疾病初筛及分型的诊断效能。对于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24例患者,分别统计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结果MR精神影像用于初筛这4类精神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86.6%(84/97)、69.6%(16/23)、0.56、83.3%(100/120);用于检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77.8%(28/36)、69.0%(58/84)、0.47、71.7%(86/120),58.8%(10/17)、91.3%(94/103)、0.50、86.7%(104/120),42.1%(8/19)、96.0%(97/101)、0.38、87.5%(105/120)和24.0%(6/25)、100%(95/95)、0.24、84.2%(101/120)。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患者中,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14/24)、91.7%(22/24)。结论MR精神影像实现了精神疾病脑灰质结构改变的可视化和可量化,尽管尚不能作为单独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但在提高精神、认知疾病诊断的时效性及客观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精神疾病 痴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在提高精神卫生管理水平中的重要性。方法 将本社区2020年1月在册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以简单随机化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管理干预,实验组则实施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分析2组患者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社区精神卫生管理 生存质量 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结果:2组护理前PANSS、SAS、SDS评分均较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PANSS、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可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并改善病情状况。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心理疏导 精神护理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