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30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 30例分析

徐佳

神农架优抚医院 湖北神农架 442400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因为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而引起的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方法:从我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群体中选取3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针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用药状况与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结论。结果:从最终统计结果得知,绝大多数患者在4周至8周左右的时间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且这些患者所服用药物主要以高效价含氟药为主,在抗菌药治疗与对症处理中,患者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状态。结论: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中,需要结合实际状况进行规范服药,以减少药源性精神障碍病例的发生。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选择;用药分析;抗菌药治疗;实际状况

引言: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许多药物尽管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但是因为患者错误的用药方法、体征不符合用药标准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则很有可能会加剧患者疾病状况,甚至引起更为复杂的精神症状,如药源性精神障碍。比如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一部分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中,可能会因为疗效不明显而误以为需要提高药物用量、改变服药方法,导致药源性精神障碍的出现,对患者实际疾病治疗带来了十分高的难度[1]。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重视药源性障碍症状的发生缘故,在明确相关影响因素中,针对性解决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患者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在本次医学研究中将会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中进行研究与分析,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总计有30例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参与本次医学研究。在这些患者当中,男性患者总计有17例,女性患者总计有13例,年龄区间在16岁至62岁之间,统计中得知患者平均年龄为36.8±5.9岁。在其他资料与常规指标统计中,30例患者均满足本次医学研究的硬性标准,可开展下一步研究工作。

1.2研究方法

统计患者在开始服药,至出现药源性障碍的时间,并根据所统计的时间计算各自的比重,同时统计患者的服药方法、服药种类以及每次服用的药物剂量。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患者实际治疗状况与预后措施。

2.结果

2.1用药至药源性障碍出现的时间统计状况

从统计得知,在这30例患者开始服用精神病药物中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的时间中,时间最短的患者为18小时,时间最长的患者为182小时,并在这些指标统计中得知,出现时间在30小时以内的患者有4例,其占比为13.33%(4/30),出现时间在31小时至50小时以内的患者有12例,其占比为40.00%(12/30),出现时间在51小时至120小时以内的患者有11例,其占比为36.67%(11/30),出现时间在120小时以上的患者有3例,其占比为10.00%,具体状况如表1所示:

表1:时间统计对比(n、%)

指标

例数

比例

30小时以内

4

13.33

31小时至50小时

12

40.00

51小时至120小时

11

36.67

120小时以上

3

10.00

2.2用药方法与用药种类、剂量统计状况

在统计中得知,30例患者中用药方式各自不一,其中有13例患者选择单一药物治疗,而剩下17例患者均为组合用药治疗,各自占比为43.33%(13/30)、56.67%(17/30);在用药种类统计中得知,单一用药的患者中,单独服用高效价含氟药的患者有9例,其比例为30.00%(9/30),单独服用氯氮平药物的患者有2例,其比例为6.67%(2/30),单独服用氯丙嗪的患者有1例,其比例为3.33%(1/30),单独服用舒必利的患者有1例,其比例为3.33%(1/30),统计状况如表2所示:

表2:用药统计状况

指标

例数

比例

单一药物治疗

13

43.33%(13/30)

组合用药治疗

17

56.67%(17/30)

高效价含氟药

9

30.00%(9/30)

氯氮平

2

6.67%(2/30)

氯丙嗪

1

3.33%(1/30)

舒必利

1

3.33%(1/30)

高效价含氟药合并氯氮平

3

10.00%(3/30)

高效价含氟药合并氯丙嗪

5

16.67%(5/30)

高效价含氟药合并奋乃静

2

6.67%(2/30)

舒必利合并奋乃静

1

3.33%(1/30)

氯氮平合并利培酮

1

3.33%(1/30)

氯氮平合并奋乃静

2

6.67%(2/30)

氯丙嗪合并氟哌啶醇、冬眠一号

1

3.33%(1/30)

氯丙嗪合并安度利可长效针

2

6.67%(2/30)

小剂量用药量

5

16.67%(5/30)

中、大剂量用药量

18

60.00%(18/30)

超大剂量用药量

7

23.33%(7/30)

2.3临床症状表现统计状况

表3:症状统计对比(n、%)

指标

例数

比例

药源性抑郁

8

26.67(8/30)

药源性衰弱

5

16.67%(5/30)

精神运动性兴奋

12

40.00%(12/30)

药源性幻觉、妄想

5

16.67%(5/30)

紧张综合征

8

26.67(8/30)

药源性社会衰退状态

7

23.33%(7/30)

药源性强迫状态

6

20.00%(6/30)

注*:包含症状合并例数的重复性统计

在统计中得知,出现药源性抑郁的患者总计有8例,这类症状表现在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况,部分患者甚至一度出现轻生的念头,对护理工作产生着较为明显的抵抗情绪;出现药源性衰弱的患者总计有5例,这类患者在症状表现中,主要体现在四肢无力、头晕脑胀、谈吐不清等问题,甚至部分患者存在着行动困难、大小便失禁等问题;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患者总计有12例,也是症状基数较大的临床症状,其表现主要在于精神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不仅话语明显增加,甚至出现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冲突、意识障碍等问题;出现药源性幻觉、妄想症状的患者有5例,主要体现在经常会出现幻觉、妄想表现等问题;出现紧张性综合征的患者有8例,主要表现在于锥体外系症状表现明显增加,时常感到坐立不安、机体肌张力上升、流涎呆滞、吞咽困难等问题,还有一份患者存在着行动迟缓、运动障碍等严重表现;出现药源性社会衰退状态的患者有7例,主要表现在于记忆力削弱、长时间睡眠障碍、肥胖等现象;而出现药源性强迫状态的患者有7例,主要表现在对某些问题具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再三追问并强迫自己进行认真核对、检查,导致自控能力表现普遍较差,然而患者却无明显不适等现象[2]

2.4治疗预后状况

在患者出现各类症状表现之后,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处理措施,对其中21例患者选择减少用药剂量,对其中6例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其中20例患者选择注射抗震颤麻痹药物进行治疗,在各类合并症状患者治疗中采取对症处理,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疗效结果,仅有1例患者由于误食操作现象的发生而出现窒息死亡。

3.结论与讨论

在临床治疗研究中发现,对于那些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精神障碍症状表现不仅十分复杂,更在发病机理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在这其中,药源性精神障碍属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典型现象,许多时候患者及部分医生很难分辨患者自身的精神障碍属于药源性还是基础疾病性类型,而针对性的治疗尤为关键,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够谈得上进行有效治疗。所以在实际治疗中,必须要严格进行检查,能够确保患者满足药源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中,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患者健康恢复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在此之间,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用药剂量较大、含氟类药物治疗等因素[3]。由于本文研究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的药源性精神障碍发病机制中还可能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原因,还需要在今后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对精神病患者治疗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丽君.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30例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000(003):116-116.

[2] 余颖.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J].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7, 011(009):141.

[3] 王守芝.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40例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008):687-688.

作者简介,徐佳,男,1979年2月5日出生,湖北襄阳市人,神农架优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湖北医药学院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