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建立了一种应用色谱-质谱法测定空气和废气中乙醇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活性炭管吸附采样,异丙醇/二硫化碳混合解吸液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以色谱-质谱法测定乙醇的含量。该分析方法处理样品简便快速,无干扰,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环境空气和废气中乙醇的监测。

  • 标签: 环境空气 气质联用仪 乙醇 活性炭管
  • 简介:建立以液液萃取-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7种Aroclors(Aroclor1016、Aroclor1221、Aroclor1232、Aroclor1242、Aroclor1248、Aroclor1254、Aroclor1260)的方法。通过对7种Aroclors色谱图分析,确定7种Aroclors定量峰,共计22种多氯联苯单体。采用Aroclor标准溶液进行校准曲线、方法检出限、准确度及精密度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5以上,检出限范围为0.001~0.003g/L,对0.20g/L的水样进行回收率及精密度测定,加标回收率为81.2%~11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1%~13.8%。

  • 标签: 多氯联苯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地表水
  • 简介:建立了用于饮用水源水中61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同时进行分析的-动态顶空进样-色谱-质谱法(D-HS-GC-MS),VOCs包括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中的31种VOCs。用D-HS-GC-MS法对水样中VOCs进行分析,获得良好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均大于0.995,溴二氯甲烷除外),除乙醛、丙烯醛、丙烯腈和环氧氯丙烷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5g/L、13g/L、11g/L和11g/L外,其余VOCs的方法检出限均介于0.10~0.58g/L,饮用水源水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75.8%~116%和1.16%~21.6%(n=3)。-动态顶空进样法相对于常见的吹脱捕集法具有不直接接触样品的优势,避免了仪器被样品污染,用于饮用水源水中几十种VOCs的同时分析,在常规监测中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 标签: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动态顶空进样 饮用水源水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简介:建立了水果、蔬菜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提取、净化及其毛细管柱色谱测定法.用水和丙酮溶剂提取,填有无水Na2SO4和Al2O3的层析柱净化,浓缩后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到样品中甲胺磷、对硫磷、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90%,82%~90%,84%~102%,80%~90%,变异系数均小于8.0%.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灵敏度高,净化效果好,适用性广等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测定方法.

  • 标签: 环境科学 有机磷农药 残留量 气相色谱 毛细管柱
  • 简介:菊酯类农药已广泛用于农用、卫生、渔业等领域,因高疏水性累积于沉积物中的此类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评价对环境风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高聚物作为固微萃取材料,基于热力学平衡微损耗性方法测定了沉积物孔隙水中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氯菊酯和甲氰菊酯的自由溶解态浓度(Cfree);同时将PDMS上菊酯类农药的浓度与菲律宾蛤仔体内生物累积浓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测定菊酯类农药在沉积物孔隙水中的Cfree(23.3~255ng·L-1)并用于评价此类物质(菊酯类农药)的生物有效性;菲律宾蛤仔对四种菊酯类农药的富集系数(BCF)为27.8~301,相对较小;菊酯类农药在PDMS上的浓度和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浓度满足lgCb,lip=11.64lgCPDMS-51.29(R2=0.980)的定量关系,相关性极显著(P=0.009)。但生物—沉积物富集系数(BSAF)和PDMS-沉积物富集系数(PSAF)的分析比较发现,基于PDMS和生物体内菊酯浓度极显著相关的仿生应用还有待污染物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生物转化数据的进一步补充和校正。

  • 标签: 菊酯类农药 沉积物 生物有效性 聚二甲基硅氧烷 菲律宾蛤仔
  • 简介:比较了手动进样与自动进样分析非甲烷总烃(NMHCs)的结果,确立了采用玻璃注射器采样-气体自动进样系统双柱单检测器色谱法对NMHCs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自动进样保证了进样的一致性,一次可连续自动分析多个样品,自带反吹清洗技术有效地避免了样品间的交叉污染,提高了气体中NMHCs的分析效率、准确度和精密度;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气体中的甲烷和总烃,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0.99991,甲烷、总烃和NMHCs的方法检出限为0.02mg/m3、0.04mg/m3和0.03mg/m3。

  • 标签: 非甲烷总烃 自动进样 气相色谱 玻璃注射器
  • 简介:基于对秦皇岛洋河口附近海域海底439件表层沉积物、40件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了解洋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以及砂层分布情况,确定调查区内西南侧浅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中细砂为主,可作为海滩养护砂源;东北侧以枯土质砂和砂.粉砂.枯土为主,不适合直接用于海滩养护工程.

  • 标签: 沉积物 粒度特征 海砂 秦皇岛
  • 简介:矿山粉尘的产尘强度与沉积量指标是煤与非煤矿山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旨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机方法和实例。

  • 标签: 矿山粉尘 产尘强度 沉积量指标 应用
  • 简介:本文以淀山湖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u、Zn、Pb和Cd在淀山湖沉积物上的等温吸附和沉积物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金属Cu、Zn、Pb和Cd在淀山湖沉积物上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淀山湖沉积物对重金属饱和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Zn>Cu>Pb>Cd.淀山湖沉积物的组成对重金属吸附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沉积物中粘粒对Cu、Zn、Pb和Cd的吸附最强.沉积物中有机质对4种重金属也有较强的吸附,特别对Zn的吸附最强.碳酸盐对Zn的吸附较弱,而对Cu、Pb和Cd有较强的吸附.pH值对重金属吸附也有较大的影响,吸附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则较小.

  • 标签: 环境化学 重金属 吸附 沉积物 淀山湖
  • 简介:以淡水底栖动物花翅羽摇蚊(Chironomuskiiensis)幼虫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沉积物中六氯苯(HCB)对其28d的慢性毒性效应,观察摇蚊幼虫的存活情况和活动行为,以死亡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为受试终点,计算28d试验后沉积物中HCB对摇蚊的半数致死浓度(1ethalconcentration50,LC50)以及50%羽化时间(50%emergencetime,EmT50)。结果表明,HCB对摇蚊28d的LC50为59.8mg·kg-1,对摇蚊羽化率的半数效应浓度(halfmaximaleffectiveconcentration,EC50)为59.8mg·kg-1。与大多数污染物不同,HCB有促进摇蚊幼虫筑巢行为和羽化的作用,随着HCB染毒浓度升高,摇蚊幼虫筑巢行为加强,EmT50缩短。暴露于高浓度HCB(〉21.6mg·kg-1)时,摇蚊的EmT50与对照相比明显缩短,尤其对雄性摇蚊影响更大。但与对照相比,HCB对羽化摇蚊的性别比没有很大影响。

  • 标签: 六氯苯 花翅羽摇蚊 沉积物 慢性毒性 羽化率 羽化时间
  • 简介:采用ICP-MS方法对新丰江水库上游区域、铁帽顶矿山下游河流区域沉积剖面的31个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将分析结果与中国水系沉积物、中国南方水系沉积物以及中国土壤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多数微量元素丰度都以本区为最高,特别是As、Cu、Zn、Cd、Pb,与国家二级土壤标准对照,已达到重度污染等级分析认为,沉积剖面中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主要与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及化学风化作用强度有关,人类活动(包括采矿活动)导致的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仅发生在近现代较短时期内。

  • 标签: 环境学 新丰江流域 重金属 河流沉积 磁铁矿区
  • 简介:选择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作为受试生物,以泥鳅死亡率、血液红细胞数量、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作为测试指标,考察了沉积物中"加标"金属镉(Cd)的毒性状况,探讨了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影响。结果表明:高有机质的粘土粉砂性沉积物能够有效吸附重金属镉;镉加标暴露组泥鳅的死亡率以及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测试指标随着沉积物中镉"加标"浓度的增加而上升。经过计算,水体-沉积物体系中的镉对泥鳅24、48、72和96hLC50分别为2.8037、2.4997、2.2705和1.7538mg.g-1干重。而泥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对沉积物中的镉的毒性反应灵敏,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指标。

  • 标签: 沉积物 泥鳅 死亡率 红细胞 微核
  • 简介:天然以其经济和相对安全的能源优势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城镇压缩天然汽车加站也日益增多。加站的消防安全防范不容忽视。本文就加站的工作原理、火灾危险性、加站安全距离加站的安全设施等几个消防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加气站 安全距离 消防设施 防火间距
  • 简介:水体沉积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沉积物污染将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因此有必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水体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为环境污染修复与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已有文献报道了多种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其中,证据权重法通过对不同的证据进行测定与整合,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可以对沉积物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本文对证据权重法中化学分析、生物毒性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3种证据的测量方法、赋权方法、证据整合与信息解译方法进行了系统评述,并以淡水河为例介绍了用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TOPSIS)整合数据进行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

  • 标签: 沉积物质量评价 沉积物质量三元法 信息整合方法 证据权重法 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
  • 简介:2012年7月29日凌晨5时许,西安市莲湖区自强西路春晓馨苑一号楼二单元1308室发生天然泄漏并爆炸,殃及同楼层以及楼上楼下住户,造成1死4伤;2013年5月2日16时许,位于西安市北二环东段的名流水晶宫大厦三单元21楼02室住户室内突发天然泄漏爆燃事故,造成一人受伤。一幕幕血的教训发人深省。天然的使用其实也具有一定风险性,所以大家一定要安全使用天然。引发天然爆炸原因其实就是人们忽视的一些小细

  • 标签: 爆炸原因 北二环 三单元 定风 莲湖区 爆燃
  • 简介:以滇池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TN、NH+4-N和NO-3-N的质量浓度及分布特征,并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在滇池水体中,草海区域氮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Ⅰ区,区域差异特征明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H+4-N、TN也以草海区域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Ⅱ区和Ⅳ区,草海间隙水的NO-3-N质量浓度仅为0.60mg/L,与外海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别。从垂直方向看,各种形态的氮在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中质量浓度相当,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TN质量浓度分别为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和6倍,间隙水中NO-3-N质量浓度与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差异不明显。在沉积物-水界面中,NH+4-N平均扩散通量为592.48μmol/(m2·d),呈现出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氮以NH+4-N为主向上层水体释放的趋势。

  • 标签: 环境学 分布特征 水体 间隙水 滇池
  • 简介:为比较直接经水体与经营养传递的2种镉(cadmium,Cd)暴露方式对方斑东风(Babyloniaareolata)不同组织Cd蓄积和毒性的差异,采用室内模拟法,将螺暴露于含Cd水体(Cd2+:100μg·L-1)或喂食含Cd饵料(牡蛎,34.56μg·g-1以干质量计,先经水体100μg·g-1Cd2+暴露达平衡)30d后再进行15d净化。结果显示,暴露期间,除食物组螺胃肠道Cd浓度在第10天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但随后迅速下降外,其他各组织在2种途径及胃肠道在水暴露时Cd的浓度均逐渐上升,暴露30d后肝胰脏中Cd浓度最高;净化期,螺鳃中Cd排出率较高,胃肠道与肝胰脏的排出率较低,至净化期末除食物组鳃中Cd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2种处理中其他各组织cd浓度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种暴露途径中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浓度仅在螺肝胰脏中逐渐增加,且与Cd的蓄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食物组相比,水Cd暴露引起螺肝胰脏脂质过氧化水平(lipidperoxidation,LPO)更高,且内脏团中Cd与其亚细胞成分的金属敏感组分结合的百分比也更高。结果表明,cd通过营养传递对螺产生的毒性较水体直接暴露低,但摄食是螺蓄积Cd的主要途径;净化后除鳃外水暴露组螺各组织Cd的排出率较低;因此为了健康养殖与食用安全,东风螺工厂化养成时对饵料与水体Cd浓度的监测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方斑东风螺 水相镉暴露 食物相镉暴露 金属硫蛋白 亚细胞分布
  • 简介:在唐岛湾岔河入海口三角洲采集表层沉积物,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法检测Cu、Zn、Pb、Cd、Hg、As、Cr等共计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及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ERI)对其重金属分布特征、潜在生态危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岔河入海口地区重金属污染整体较低,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且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特征,三角洲北部靠近人类活动密集区处于中等至较高重金属污染状态。

  • 标签: 唐岛湾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评价
  • 简介:为估算随泥沙颗粒迁移的重金属镉(Cd)的质量分数,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Cd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Cd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黏粒(6.65)、粉粒(4.13)、细砂(0.92)、粗砂(0.90)。黏粒级沉积物对Cd属于重度富集,粉粒级沉积物对Cd属于中度富集。其原因有二:细粒级沉积物中腐殖质含量明显高于粗粒级;细粒级沉积物中稳结态腐殖质比例较高,稳结态腐殖质的腐殖酸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在复合体表面形成了S-HA-Cd三元配合物,增加了黏土矿物表面吸附位。西辽河沉积物在汛期黏粒级和粉粒级冲泻质泥沙所携载的吸附态镉质量分数可分别按沉积物原样的6.65和4.13倍估算。

  • 标签: 环境学 西辽河 沉积物 粒级 分配系数
  • 简介: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是针对其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工作比较少见。基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对洞庭湖9个具有代表性监测点位的采样分析以及相关监测历史资料的收集,采用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和Pb的含量分别为0.60~20.7mg·kg-1、0.090~0.640mg·kg-1、10.4~83.7mg·kg-1、17.9~70.9mg·kg-1和16.9~95.8mg·kg-1,其大小顺序为Pb〉Cu〉As〉Cd〉Hg。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d和Hg为主要重金属风险污染物,其中Cd为首要污染物;全湖RI值在117.10~589.80之间,平均289.99,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根据Hakanson提出的分级标准,南洞庭湖区Cd具有极高的生态风险,全湖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除Hg外,其它重金属生态风险均有一定上升,其中以Cd的上升趋势较明显,全湖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由低生态风险上升到中生态风险,提高了一个等级。因此,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湘江和资水的Cd为重点。

  • 标签: 重金属 污染 生态风险 变化趋势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