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 标签: 围屋化 历史记忆 社会化叙事
  • 简介:本文以历史叙事理论资源的辨析出发,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围绕事实与虚构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对挑战的回应。以及历史叙事研究的可能等三个方面,着重对历史叙事乃至教育历史叙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做出必要的理论阐述。

  • 标签: 叙事 历史叙事 话语 事实
  • 简介:吴江以水和桥著名。清康熙《吴江县志》称当时吴江的桥梁“以数千计”。至清末,有名可查的桥有503座。据1935年统计,吴江共有桥1194座,其中唐桥2座、宋桥8座、元桥11座、明桥114座、清桥409座、民国桥梁447座、年代不明者203座。后因战乱,许多桥梁被毁,至1985年文物普查尚存各类石桥260余座.

  • 标签: 吴江 叙事 虹桥 文物普查 桥梁
  • 简介:余华长篇小说《活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由这部小说改编拍摄而成。从叙事学的故事情节、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活着》小说与电影两种叙事形态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活着》 叙事理论 叙事艺术
  •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思大概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与当时的社会兴衰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在历经数十年的经济大潮的冲击与挟裹下,我们每每感叹当下的文坛,

  • 标签: 乡村叙事 叙事散文 东乡族 作家 文学 《文心雕龙》
  • 简介:本文以稻田排涝为主题,从圩田形态、人群和苗情景观等方面分析太湖地区乡村救灾的生产场景.指出易于戽水的圩田既要有良好的大圩岸,亦需梯级小抢岸和各种排水沟道.在清代,戽水以大棚车制动员乡民力量,集水车布于圩岸.由于时间紧迫,许多妇女也参加了戽水.在长期与水灾打交道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与戽水排涝密切相关的苗情用词,非常直观地反映了稻田与水面的关系,也反映了稻苗与灾情的关系.

  • 标签: 江南 稻田 戽水
  • 简介:代际传播内含于人际传播之中,是指具有代际关系的相邻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传播,而父母与未成年子女间的代际互动,则是博物馆场景中的"主要代言人"。本文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式走进博物馆,从博物馆参观者的个体特征入手,进而探索观者走进博物馆的需要和诉求,以传播学视角探究博物馆场景中出现代际传播障碍的原因,分析更高效完成代际传播的措施。

  • 标签: 代际互动 博物馆 传播
  • 简介: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后结构主义时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界限被打破,它们作为叙事被放在动态的社会进程中进行考察。借用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以及卡尔·林达尔“灾难传说”的研究,提出洪水叙事和灾难叙事的概念,并以2013年山西临汾洪洞的水灾为个案,研究洪水过后灾民对于水灾叙事的表述以及他们利用灾难叙事反映并构建现实以及重建社区的过程。

  • 标签: 洪水神话 洪水叙事 灾难传说 灾难叙事
  • 简介:“元佑学术”不仅体现了北宋蜀学、洛学、朔学三大学派的某些相同的经学思想,而且辐射到了文学、史学、制度等多个文化层面,是元佑党人用来排斥“荆公新学”、废弃熙丰新法的理论依托。绍圣以后,“元佑学术”遭致严厉禁锢,也成了“绍述”新党排斥政敌的一个专门术语。南宋士大夫在反思北宋覆亡的历史过程中,却以一种过於偏执的认同,以及简单的二分法和柔性叙事的手段,展开了以“元佑学术”为判断标准的历史叙事:并将“元佑学术”视为宋代进入“后三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从“元佑学术”的形成与被禁,到“元佑叙事”的展开,均与朋党之争息息相关,典型地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优劣杂陈、得失参半的政治文化性格。

  • 标签: 元佑学术 元佑叙事 朋党之争 政治文化性格
  • 简介:经过二十年的繁荣与喧嚣,大众旅游开始与国民休闲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从需求侧的旅游行为和消费特征来看,去符号的特征越来越趋于显,都市旅游尤其如此。

  • 标签: 都市旅游 符号化 日常叙事 休闲 消解 大众旅游
  • 简介:回族作家李进祥从开始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到不断拓展创作领域即进入城市题材的写作,已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叙事风格,即在平实的描写过程中,往往出现某种戏剧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均为小说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同时,李进祥小说在叙事中还存在着一种幽默风格,是对生活审视之后的超然、达观的表现。

  • 标签: 小说风格 乡土 幽默 城市题材
  • 简介:《豆棚闲话》是一部叙事手段独特而高明的话本小说。与以往的话本小说不同,其叙述者是明确的个人,因此也使叙述具有个性色彩;其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发生了转换,因此产生了对话的叙事方式。而对话的叙事方式使《豆棚闲话》的叙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即有不同的声音却没有固定的或者是主导的看法。而作者正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观点,重新审视一些约定俗成的问题。这种反省精神和明清之际思潮相一致,且领时代之先。

  • 标签: 《豆棚闲话》 叙事学 话本小说
  • 简介:<正>1988年,联邦德国著名蒙古学W.海西希教授的新作《蒙古英雄史诗叙事资料》一书问世。这是德意志研究会专题研究项目十二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威斯巴登出版.以十六开本上下两卷问世的这本书共936页,所收集的材料基本包括了1987年上

  • 标签: 蒙古英雄史诗 资料 母题 研究项目 蒙古学 重要成果
  • 简介:当代女性小说中有关“人工流产”的文学叙事,展现了部分女性独特的生命感受及其文化境遇。这类叙事从生命本体出发,揭示出女性在事件中空前孤独的生命焦虑,及由此可能激发的生命自主和性别自觉意识;同时也书写了与其性别身份密切相关的生命关怀精神。流产叙事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映现出传统性别文化的深层制约机制,张扬了突破既有文化规范、反抗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生命力压制的精神。

  • 标签: 流产叙事 性别意识 生命观 性别文化
  • 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重新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成为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一种“时尚”。在世界史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1990年代和本世纪的头十年里,全球史的思想和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⑤然而,“何谓全球史”依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标签: 全球史观 历史叙事 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 90年代 学术界
  • 简介:民间叙事诗属于口承语言民俗的范畴,它是以叙事和塑造人物为主的口头韵文样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为主要目的。在我国丰富的口承语言民俗宝库中,民间叙事诗如颗颗明珠,闪烁着该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表达着民众的呼声,传唱着民间的心声。

  • 标签: 民间叙事诗 爱情叙事诗 花儿 回族 学分 语言民俗
  • 简介:古农先生:您好!惠寄的《日记杂志》第五十八卷妥收了,办得很好,有浓郁的书卷气。前几年多次蒙您惠赠书刊,我因忙未能写稿,很是不安。此次,我回答了问卷中的一些问题。为了节省篇幅,就不再逐一抄录题目,只是将您提出的问题归为两大类("我与日记——写与读"、"我对日记作为一种文体的看法")——从回答的文字里就可以看到您所提的具体问题;又增加了"孙犁论日记"作为第三部分。

  • 标签: 日记 历史场景 杂志 主编 书卷气 书刊
  • 简介:发生在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折射出清帝国对江南的矛盾心态:满族政权对以江南为代表的汉文化表示羡慕,同时又担心自身民族特性在江南文化的同化下被汉化。叫魂妖术就是在此种背景下被建构出来的幻觉,借此机会,满族政权对江南予以了严厉的批判,对自身的民族特性做出了刻意的保护。从这一事件中,也反映出帝国专制政权的潜在危机。

  • 标签: 江南 汉化 叫魂妖术 合法性
  • 简介:《娜嘉》是浓缩了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理念的重要著作,带有浓厚的自传体色彩。通过审视自己与年轻女子娜嘉充满激情却又令人失望的相遇,布勒东在《娜嘉》中践行了其追求绝对真实的理想,赋予该作品独特的诗学魅力和现代性。本文主要基于叙事学的角度,分别从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与文本开放性、人物类型与功能以及诗学叙事的时空维度几个方面对《娜嘉》的文本进行解读,以更好地体会布勒东的叙事艺术及其超现实主义精神实质。

  • 标签: 安德烈·布勒东 叙事 超现实 真实
  • 简介:作为网络社会中的新叙事文本,IT笑话是在信息技术引入中国、技术群体逐渐崛起、专业知识术语开始出现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民间叙事体裁。IT职业群体以内部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为框架重新解释日常生活实践,进而把对信息技术本身、人、自然以及世界的思考和认识传达给行业内部以及行业外部群体,对于这一知识的讲述和阅读就是IT笑话的生产过程。IT笑话重返了技术与民俗的关系这一主题,技术与民俗并不是一组相对立的范畴:技术并没有终结民俗,相反技术却进入到民俗的叙事结构中。网络社会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叠加,一并成为民俗传承的空间,民俗因技术而获得了历史的连续性。

  • 标签: IT笑话 新民间叙事 网络社会 IT职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