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早在回族形成之初就选择了与汉族的儒家思想寻求对话和沟通的方式,以伊斯兰教哲理为基础的回族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选择"回汉融合"的道路。回族建筑作为回族哲学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了回族本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功能。选取回族建筑的典范——拱北建筑,溯源拱北建筑的产生、发展的宗教基础和社会根源,分析研究拱北建筑空间艺术、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特征,从中发掘回族建筑的"汉化"特征,揭示了回族建筑发展的"回汉融合之路。

  • 标签: 伊斯兰教 回汉融合 拱北
  • 简介:李殉是唐代波斯籍词人,可能由海上丝路入华,侨居蜀中,以贩卖香料为生,著有词集《琼瑶集》。李殉词为极其纯熟地道的汉语文学词曲,语言准确流畅,意境高妙,在思想表达上非常自然地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自己所用,同时在其中又融入了与其家族身世相关的诸多意象。李殉词承载着作者的浓浓乡愁和身世飘零、去国怀乡的情感,而其语言上的纯熟性,完全弥合了其母国文化与侨居地文化之间的界限,体现出作者与汉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积极共融、共融中又有着特定的自我身份表达。

  • 标签: 李珣词 回汉共融 海上丝路 香料
  • 简介:1935年8月至1936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著名的西征战役中,先后三次在宁夏地区留下了中国革命的光辉足迹,为宁夏创造了特色显著、层次高端、影响深远的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同样,宁夏回汉人民也为党重新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同心县(时属宁夏省豫旺县)就是突出的代表,曾在中央军委发动的西征战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和巩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等方面都有过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标签: 西征战役 工农红军 同心县 人民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
  • 简介: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练争夺甘督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从而引发出回汉上层之间的民族矛盾更趋激化。在关键时刻,回族军人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了社会安定、回汉群众之间团结而放弃争夺,他们不愿因个人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引起两族矛盾。这与民国时期回族军人国家意识产生与爱国思想的逐步确立分不开。

  • 标签: 民国时期 回汉军事集团 民族矛盾 民族利益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正当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在为争取国家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奋斗的困难时期,新中国又面临着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严重威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危害我国的安全。28日,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和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

  • 标签: 宁夏 回汉族人民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运动 组织机构 代表会议
  • 简介:从伊斯兰教传入临夏开始,临夏市区逐渐形成了以城墙为分界的“汉城回关”的居住格局。与其他地区相比,临夏的回族和汉族人口比例相当,同时临夏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传播和发展的重镇之一。因此,从“城墙”着手分析临夏当地回族和汉族人民日常的接触和相处可以看到临夏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 标签: 回族 汉族 宗教 居住
  • 简介:文章初步探讨了甘肃省民族杂居地区——临夏市的回、汉文化越界与交融现象,并结合有关族群理论和历史事实说明:文化交融现象本身就是民族关系良性运行的结果和反映,从族群“原生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它继而可以成为两个民族彼此认同的基础之一。

  • 标签: 甘肃 文化交融 民族关系 临夏
  • 简介:《家庙街清真寺重修大殿撂棚大门功德碑记》证明清真寺的修建年代不晚于道光二十九年,重新考证了清真寺居民来源和职业构成。同时,广为流传的武状元白成龙的故事反映了清代乾隆至同治时期家庙街当地回汉关系的曲折变化,折射出此次历时23年之久的修寺经过,主要是受到了成同西北回民起义的影响,导致家庙街地方回汉矛盾激化,并最终影响了清真寺的重修进程。

  • 标签: 同治十二年碑 白成龙 回汉关系 王逢韶
  • 简介:<正>从时间方面观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从空间角度审视,北朝又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地域。北朝版图内,除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和当地土著汉人外,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居民。北魏首都洛阳城南有四夷馆、四夷里,专门安置南朝归附者,境外各族的使者、客商及投诚人员等,最多时达到一万多户。当时人形容这里是“四方风俗,万国千城”(《洛阳伽篮记》卷3),确实是名不虚传。洛阳是整个北朝的缩影,北朝疆域里多数地区都是几种民族混居,四方风俗错杂。在民族融汇的过程中,

  • 标签: 民族融合 鲜卑族 民族风俗 南北朝 汉族 北魏孝文帝
  • 简介: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应是两个民族各自丧失部分特征,获得部分新特征,而形成新的民族.民族融合有三种不同类型,即结合、一体化和同化.中华民族的融合有五种不同情况,华夏诸族融合为汉族;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汉族融入少数民族;起源相近、经济、语言、文化相近的少数民族的结合;不同起源、不同经济、文化、语言的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华民族经过四次大融合,从春秋战国到秦是第一次,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第二次,从辽金元到明是第三次,从清到现在是第四次.

  • 标签: 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
  • 简介:华夏之祖有古华胥,有熊、有蟜,炎帝、黄帝3种说法,而以炎、黄二帝为华夏之祖说比较可信,且为国内外人士所公认。究期原因,主要是炎帝、黄帝支裔族多,分布广泛,影响大,被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公认为盟主。炎帝部族比黄帝部族早500多年,细究而俗称始祖为炎帝神农氏。炎帝支裔族在黄帝氏族兴起前和以后迁布很广,和黄帝及东方少昊部族融合为华夏族团后,形成影响广泛的华夏文化。

  • 标签: 炎帝 黄帝 华夏文化 中国历史
  • 简介:汉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形成的以汉族为代表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在历史上它对周邻民族产生过很大影响,不断地扩大着文化圈。有的地区民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与兴盛,有的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其大部分成员被融入汉民族中。当然,与此同时汉民族也受到周邻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亦有大量的汉族被“胡化”成为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 标签: 唐朝 西域地区 民族融合
  • 简介:现行小语教材,习作内容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往往显得朦胧,这虽然给教者安排读写训练增加了难度,但也为彰显教者的教学智慧留下了空间。其实,读与写互为相关,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就能把握读写联系,理清读写线索,明晰读写目标,

  • 标签: 读写训练 课文内容 习作内容 教学智慧 教材 小语
  • 简介:“产城融合”是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城重要实现途径。本文从现实问题出发。阐释产城融合内涵,并且从两者的辩证关系角度来思考解析产城融合的发展规律,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空间的变异,城市的发展又给产业注入新的动力,在分析现实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产城融合实现路径及政策建议。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现实动因 实现路径 政策选择
  • 简介:萧公权先生是一位仙风道骨的学人,颇有些道家的风采,个头不高,'麻雀般的精神,总是跳跳跃跃的'。他出身哲学,研究政治学,又能兼及历史,自然较传统派更上层楼。他以所受的西方政治学训练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后来居上,成就一学科的扛鼎之作。研究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政治学,他没有像同时代很多人一样涉身政界,却常有政论见诸报端,自嘲曰'是亦为政'。

  • 标签: 中西学术 传统萧 公权先生
  • 简介:2013年以来,中国军民融合发展进入到变革期。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军民融合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系统界定军民融合的发展内容和导向,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富国强兵的应有之义。本文在重新明确“新时代”军民融合战略定位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 标签: 军民融合 战略
  • 简介:古羌族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和汉、回等族不同,汉、回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象"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充实、壮大,而古羌族正是为汉、回民族吸收新鲜外来血液提供丰富来源的"供血站"之一.本文力求在古籍与前人的研究中整理出古羌族迁移、发展、融合、消亡的足迹.

  • 标签: 宋代以前 古羌族 民族融合 民族迁移 民族发展 羌族史
  • 简介:罗山是宁夏中部最高的山,原在同心县北部、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东南部。山之东为韦州平原,西为红寺堡平原,也是红柳沟与甜水河的分水岭。山体南北向延伸50公里,宽2~5公里。北段称大罗山,主峰海拔2624米。南段称小罗山,海拔2000米左右。1982年批准为自治区罗山自然保护区。今天的罗山,林木极少,草灌稀疏,

  • 标签: 民族融合 得名 移民开发区 自然保护区 红寺堡 同心县
  • 简介:清代嘉应州人于18世纪中叶开始迁移到西婆罗N(WestBomeo)开采金矿。19世纪中叶,华人金矿公司遭到荷兰殖民地政府迫害和消灭,嘉应州人和大埔人等客家族群越过边境,进入砂拉越。他们最后在打马庚(Tebakang)定居,建立一个以嘉应州人为主的华族社会,并且与马来人及比达友人(Bidayuh)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多元民族社区。本文主要探讨嘉应州人的此段史,对于研究海外华人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海外华人 嘉应州 迁移 应和 19世纪中叶 金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