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早在回族形成之初就选择了与汉族的儒家思想寻求对话和沟通的方式,以伊斯兰教哲理为基础的回族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选择"回汉融合"的道路。回族建筑作为回族哲学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了回族本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功能。选取回族建筑的典范——拱北建筑,溯源拱北建筑的产生、发展的宗教基础和社会根源,分析研究拱北建筑空间艺术、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特征,从中发掘回族建筑的"汉化"特征,揭示了回族建筑发展的"回汉融合之路。

  • 标签: 伊斯兰教 回汉融合 拱北
  • 简介: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它的婚姻形式有回族内部通婚和回族族外通婚。族外通婚中回汉通婚位于首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通婚比例有所提高。回汉通婚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婚姻观念和生活空间变迁的原因,并且这种通婚表现出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 标签: 回汉通婚 原因 特点
  • 简介:李殉是唐代波斯籍词人,可能由海上丝路入华,侨居蜀中,以贩卖香料为生,著有词集《琼瑶集》。李殉词为极其纯熟地道的汉语文学词曲,语言准确流畅,意境高妙,在思想表达上非常自然地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自己所用,同时在其中又融入了与其家族身世相关的诸多意象。李殉词承载着作者的浓浓乡愁和身世飘零、去国怀乡的情感,而其语言上的纯熟性,完全弥合了其母国文化与侨居地文化之间的界限,体现出作者与汉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积极共融、共融中又有着特定的自我身份表达。

  • 标签: 李珣词 回汉共融 海上丝路 香料
  • 简介:多元文化的交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信息生活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营地区回汉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同一片地区,不同的文化慢慢接触、碰撞,在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交融,形成了如今三营地区回汉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和谐画面。

  • 标签: 回汉 文化交融 信息生活 三营 和谐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我国老龄化形势越发严重,死亡人口逐年上升,加上各地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殡葬用地后备资源告急。鉴于规划土地划拨、相应国家生态墓葬、节约用地等前提,回、汉公墓比邻建设成为了优先选项。

  • 标签: 回民 墓区 民族学 设计策略 SLP法
  • 简介:1935年8月至1936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著名的西征战役中,先后三次在宁夏地区留下了中国革命的光辉足迹,为宁夏创造了特色显著、层次高端、影响深远的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同样,宁夏回汉人民也为党重新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同心县(时属宁夏省豫旺县)就是突出的代表,曾在中央军委发动的西征战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和巩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等方面都有过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标签: 西征战役 工农红军 同心县 人民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
  • 简介:本研究以347名回、藏、汉族3~6岁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回、藏、汉族3~6儿童语言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汉族儿童发展最好;藏族儿童在日常用语的理解方面显著高于回族儿童;在交流和转述方面,汉族儿童非常显著地高于回族儿童;在交流、转述和对时间的理解上,汉族儿童显著高于藏族儿童;不同宗教文化、生活方式及母亲的教养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3~6岁幼儿 语言发展 回族儿童 汉族儿童 藏族儿童
  • 简介:陕西省渭南仓渡镇是清代同治“壬戌回变”发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当地的历史记载和口碑资料向来是学者认识和研究本次回变的重要依据.此次於渭南新见的《回汉息讼碑》是与“壬戌回变”的发生有着内在关联,且尚未被学界利用的一件珍贵碑刻史料.碑文所记载的咸丰八年渭南仓渡、北焦两村因演戏引发的回汉纠纷及其处理结果,反映了“壬戌回变”之前陕西回民聚居地区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及回汉关系实况;将碑文与其他史料互证,可推知宗教因素在其时回汉纠纷中的关键作用.对《息讼碑》的释证和解读,为反思本次回变的原因和性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标签: 碑刻资料 壬戌回变 演戏纠纷 口碑史料
  • 简介: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练争夺甘督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从而引发出回汉上层之间的民族矛盾更趋激化。在关键时刻,回族军人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了社会安定、回汉群众之间团结而放弃争夺,他们不愿因个人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引起两族矛盾。这与民国时期回族军人国家意识产生与爱国思想的逐步确立分不开。

  • 标签: 民国时期 回汉军事集团 民族矛盾 民族利益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正当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在为争取国家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奋斗的困难时期,新中国又面临着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严重威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危害我国的安全。28日,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和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

  • 标签: 宁夏 回汉族人民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运动 组织机构 代表会议
  • 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之一。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位于黄河中下游。现有人口530多万,实有土地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全区划分为3市一地(地区),银川为首府城市。宁夏在自然人文方面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天下黄河富宁夏”。自然地理上,宁夏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带,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由于黄河干流穿越宁夏中北部,赋于宁夏引黄灌溉之利,形成了宁夏发展灌溉农业的独特优势。目前,引黄灌溉面积达到600多万亩,人均水浇地1亩以上,农业优势十分显著。二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回族人口达180万人左右,占全区总人口的1/3

  • 标签: 建国50周年 宁夏中北部 村村通 宁夏回族自治区 基础设施 国内生产总值
  • 简介:从伊斯兰教传入临夏开始,临夏市区逐渐形成了以城墙为分界的“汉城回关”的居住格局。与其他地区相比,临夏的回族和汉族人口比例相当,同时临夏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传播和发展的重镇之一。因此,从“城墙”着手分析临夏当地回族和汉族人民日常的接触和相处可以看到临夏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 标签: 回族 汉族 宗教 居住
  • 简介:多元一体是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的回汉关系具有明显的“二元一体”结构性特征,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民族关系建设的一大亮点。宁夏回汉“二元一体”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回族在血缘、地缘、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向汉族社会的结构性融入,奠定了“二元一体”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得益于当代以“多元一体”为取向的民族政策建构。

  • 标签: 民族关系 交往交流交融 多元一体
  • 简介:文章初步探讨了甘肃省民族杂居地区——临夏市的回、汉文化越界与交融现象,并结合有关族群理论和历史事实说明:文化交融现象本身就是民族关系良性运行的结果和反映,从族群“原生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它继而可以成为两个民族彼此认同的基础之一。

  • 标签: 甘肃 文化交融 民族关系 临夏
  • 简介:宗教信仰影响人们的概念认知形成。中国回族是一个几乎全体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洁净"是其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族是非穆斯林民族,他们对于"洁净"的理解不受伊斯兰信仰的影响,因此两个民族之间对于"洁净"概念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文章主要依托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设计量性实验研究,结合访谈和观察法,揭示出回汉两族的"洁净"概念内隐结构和具体的认知内容,并对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所提出的"分类秩序"理论加以探讨。

  • 标签: 回族 汉族 洁净 分类秩序
  • 简介:目的探讨KCNQ1基因rs231362位点的多态性对宁夏地区回汉民族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宁夏地区回族、汉族的KCNQ1基因rs231362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糖耐量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1)两个民族中,KCNQ1基因rs231362多态性在同民族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糖耐量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KCNQ1基因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两个民族大致相同,回族T等位基因频率为0.05,低于本组汉族人群;(3)两个民族正常糖耐量人中,CC组与TC+TT组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糖尿病组,回族与汉族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腰围水平BMI和腰臀比显著高于CC组(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CC组(P〈0.05)。结论KCNQ1基因变异与宁夏地区两个民族2型糖尿病不相关。KCNQ1基因rs231362多态性CT+TT基因型可能与回汉族2型糖尿病的腹型肥胖有关,且携带T等位基因者可能对回族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具有调节作用。

  • 标签: KCNQ1基因 基因多态性 回族 汉族 2型糖尿病
  • 简介:本文以杜文秀手笔《自传》为主要根据,旁采其它史料,就清朝离间回汉、杜文秀联汉反清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凡文中引自杜稿《自传》者,不一一注明,引自他文者注明出处。甲、清政府的离间阴谋清朝自乾隆以后,由盈转亏。嘉庆年间,表面上还有些“升平”景象,实则危机四伏。到了道光年间国内外矛盾就表面化了。在国内各族反清起义中,使清政府最为头疼的是回族。由于回民有为护教而亡者的“舍西德”(无条件进天堂)的品级,即“圣战”的信仰。所

  • 标签: 回汉 云南回民起义 忠义堂 舍西德 内外矛盾 道光朝
  • 简介:随着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散杂居地区的回汉族际交往逐步增强。由于受儒家文化濡染,处在散杂居区的西马垓回民把以宗教信仰和与之相匹配的风俗习惯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作为主体,同时吸纳与伊斯兰文化不相违背的具有共通性儒家文化成分,从而构建了伊儒文化有机结合的民族志范例,减弱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反差,增强了民族文化间的共同性,促进了回汉民族间的和睦相处,推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 标签: 儒家文化 散杂区 民族关系 和谐
  • 简介:《家庙街清真寺重修大殿撂棚大门功德碑记》证明清真寺的修建年代不晚于道光二十九年,重新考证了清真寺居民来源和职业构成。同时,广为流传的武状元白成龙的故事反映了清代乾隆至同治时期家庙街当地回汉关系的曲折变化,折射出此次历时23年之久的修寺经过,主要是受到了成同西北回民起义的影响,导致家庙街地方回汉矛盾激化,并最终影响了清真寺的重修进程。

  • 标签: 同治十二年碑 白成龙 回汉关系 王逢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