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凌力的《少年天子》通过对顺治朝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描写,重点塑造了福临、庄太后、乌云珠等人物形象,全方位地描写了清初上层社会尤其是皇帝与大臣,以及宫廷内部后妃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清初各个社会阶层成员的生活、精神与命运,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戕害,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艰难;小说结构宏大而又严谨,线索清晰且主次分明,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心理描写惟妙惟肖而又合情合理,注重对诗词曲的运用,语言自然、典雅、蕴藉、精美而又抒情;同时,小说也存在着乌云珠这一形象"概念化"倾向明显、前半部分头绪太多等缺憾。

  • 标签: 凌力 《少年天子》 福临 乌云珠
  • 简介:萧克的《浴血罗霄》通过对红军时期司令郭楚松、政委杜崇惠、参谋长黎苏等率领的罗霄纵队的战斗生活的描写,重点塑造了郭楚松、杜崇惠、黎苏、黄晔春、朱彪、冯进文、曾士虎等人物形象,再现了红军艰苦卓绝而又复杂的斗争历史,展现了红军的成长历程,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谴责了极左行为;小说现实主义色彩浓郁.注重“个性化”手法的运用,场面描写精彩,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同时,小说也存在着叙述过于平淡、人物大多不够饱满、情节不够引人入胜等缺憾。

  • 标签: 萧克 《浴血罗霄》 郭楚松 现实主义
  • 简介: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通过对北京玉器世家梁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描写,重点塑造了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等人物形象,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又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鞭挞了反人道的陈规陋习和价值观念,形象地说明了穆斯林的某些传统信仰已成为其自身前进的障碍和束缚,穆斯林只有挣脱信仰的绝对束缚,才能更好地发展,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多变,歌颂了纯洁、真挚、美好的爱情及"人最可贵的自由本质";小说明暗双线并进而又主次分明,结构严谨而浑然一体,"京味"浓,民族色彩强;同时,小说也存在着对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有些描写有点生硬、韩子奇的性格发展前后之间"跨度"太大等缺憾。

  • 标签: 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 梁君璧“ 京味” 民族色彩
  • 简介:先秦诸子散文是特殊的文学现象。其“一说”因素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它独特的文学性质,“一说”因素的具体结构,形成了它不同的构成形式,“一说”因素的具体特征,又造成它多样的文学风格。先秦诸子散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产生的独特审美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诸子散文 “论一说”因素 构成形式 文学风格
  • 简介:捣衣民俗至迟起源于春秋战国,而表现捣衣民俗的诗歌则滥觞初盛于六朝、勃兴大盛于唐宋、余响回环于元明清。关于捣衣的内涵及其捣衣的对象、工具、方法、时间、地点,唐诗里各有不同的说法。唐代捣衣诗歌的意象建构主要着眼于表达寂寞惆怅的宫愁闺怨之绪、缠绵悱恻的念亲思乡之感和羁旅漂泊的怀友悲己之情。

  • 标签: 唐诗 捣衣 捣衣民俗 意象
  • 简介:客家是我国中原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其主要特征。客家民系和客家话的形成与南方客居地土著居民直接相关。中原汉人则向南方带去了当时较发达的中原汉文化。客家人文丰富,社会传统经久不衰,民居风俗代代相传。深入挖掘和弘扬客家人文精华,对建立现代中国和谐社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客家 客家史 人文 综论
  • 简介:抗战期间,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复办未果的背景下,创办了晓庄研究所。它以"研究问题,追求知识,以增加抗战建国之力量"为宗旨,充分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开展了多种类型的研究事业,尤以战时教育活动及其研究为显著特色,凸现了晓庄研究所以"全面教育"配合全面抗战的创办目标。

  • 标签: 陶行知 晓庄学校 晓庄研究所 战时教育 生活教育
  • 简介:本文就前人有关《史记·屈原列传》中“自疏”句读归属的不同意见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王念孙“濯淖污泥四字同义”的论断作了进一步讨论;并从“自疏”的意义及搭配、“濯淖”的意义理解以及《屈原列传》窜入刘安《离骚传》问题三个方面对“自疏”属上读作了进一步论证。

  • 标签: 不容自疏 濯淖 屈原列传 史记
  • 简介:春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审美意象体系,在诗人的笔下它千变万化:时而是生命魔力的象征,时而化成绵绵情思,时而又成了理想与企盼的化身。本文以春所包含的自然审美价值为出发点,论述人类对这一审美意象的认识过程,探讨诗歌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催化作用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国诗艺。

  • 标签: 意象 诗意 自然的生殖力 情爱 企慕
  • 简介:关于彝族宗教文化的专门研究,始于19世纪初叶的外国人开创性考察。彝族宗教文化研究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一性的田野调查记述转型为多元性的多学科弹性研究,彝族宗教文化的研究正在经历传统与现代的整合、重构、呈现出从封闭的多样性到多样的现代性的文化变迁研究。

  • 标签: 彝族 彝族宗教 研究综论
  • 简介:学界对韩少功的研究偏向于具体的作品,整体论述较少。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缺失。文章侧重对韩少功的小说、散文进行整体性论述,主要涉及创作阶段、作品内涵、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者希图通过此一叙述,能对韩少功的创作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

  • 标签: 韩少功 小说 散文
  • 简介:即使从罗森斯托克再次启用'成人教育学'一词算起,世界范围内的成人教育学也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其间,成人教育学逐步从一个概念发展为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仅仅被视为一种方法演变为一门学科,以至于由多个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然而,在成人教育取得如此累累硕果的同时,其他学科研究者们的质疑或否定及成人教育学自身发展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一直伴随着成人教育学.而从元研究层面系统探究成人教育学的历史演进、研究内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乃是成人教育学进一步加强学科的'自我意识'并在自为的建设中趋向成熟与完善的重要保障.

  • 标签: 成人教育学 历史演变 研究内容 发展走向
  • 简介:世界正处于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期,作为华人文学中一个独具魅力的群体,海外华人女作家作品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深远和博大的文化意义。本文从现实、传统和文化三个层面比较东南亚和西方两地的海外华人女性文学,探求二者在题材开拓与主题挖掘、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相同或不同的审美意韵。

  • 标签: 女性文学 海外华人 华裔女作家 东南亚华人 精神家园 赵淑侠
  • 简介:<正>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之初,出现了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大量忆悼散文的潮涌。忆悼散文是一种记叙性、纪实性、哀悼性散文,它的成功与轰动,给了新时期作家某种现实的启示——“纪实”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此同时,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也在日趋发展,扩大了“纪实”的影响。在伤痕文学的裹挟影响下,纪实文学以其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的优势与虚构文学抗衡,潇潇洒洒、轰轰烈烈,持续至今,即便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走向低谷之际,纪实文学仍坚挺于文坛,不时为寂寞的文坛掀起几朵浪花,推出几层涟漪。

  • 标签: 纪实小说 报告文学 纪实文学 新时期作家 自传体小说 新时期文学
  • 简介:达斡尔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文章分别就达斡尔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婚姻謇庭、文化艺术以及政治道德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达斡尔族文化和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谊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达斡尔族 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 综论
  • 简介:比兴范畴最早产生于《诗·大序》,是诗经六义的重要内容,此后便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之滥觞,刘勰《文心雕龙》对比兴范畴有专章评述,指出了比兴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了比兴的情感因素在文学表现中的功能。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比兴观,尤其对象的概念作了重要阐释,并且将象与比兴结合起来进行文学批评,他在《跋陈西峰韭菘吟》中提出了“蒸菘滋味”说,包含了“诗中有人”和“本色平易”两个重要内容。章学诚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恪守比兴的原则,注重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强调比兴中的情感,而且更强调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象的审美意蕴,是清代《文心雕龙》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家。

  • 标签: 刘勰 比兴 章学诚 韭菘滋味
  • 简介:摘要:刘益善是湖北乡土诗的代表性诗人,与饶庆年并称为“湖北乡土诗双璧”。奠定其诗坛地位的是他的“乡村忧愤诗”系列,具有浓郁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但他晚近出版、早期创作的《向警予之歌》却又展现了其诗风浪漫主义的一面。总结刘益善的诗歌创作,有利于梳理湖北诗歌尤其是乡土诗的整体发展脉络。

  • 标签: 刘益善 湖北乡土诗 “乡村忧愤诗”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 简介:摘要:在网络文学不断向现实题材靠拢的当下,尽管大多数的网络灵异小说文学价值在流量的驱使下大肆凋零,但80后浙江安吉网络小说作家夏忆在灵异小说领域的创作却尤为出彩。夏忆不仅擅长通过明暗交织的色彩以及孩童诡异又欢乐的笑声传递古典中式恐怖,还擅长借用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甚至是古书典籍拉长小说的故事时间,并由此为小说营造出悠远而厚重的故事感。除历史变形以外,夏忆小说的另一个可取之处便是对传统道教文化的回归,同时,他对查文斌这一道士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味。

  • 标签: 夏忆 灵异小说 小说创作
  • 简介:诬告罪在中国源远流长,先秦文献中已有论及,此后历朝法律都做出了详细规定。“诬告反坐”是中国古代惩罚诬告罪的基本原则,带有浓厚的报复主义色彩,但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系统研究古代的诬告犯罪,有助于完善中国现行刑法关于诬告陷害罪的一些立法规定。

  • 标签: 古代 诬告罪 犯罪构成 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