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人称的问题《诗经》中所咏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昵称呼的,对于有关诗句所咏的对象,一般还不至于在理解上造成什么分歧;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或承前蒙后省略,但结合上下句乃至全章究竟所指为谁,

  • 标签: 蒙后省 《毛诗正义》 采葑采菲 《诗集传》 关雎 第二人称代词
  • 简介:八爪鱼:现在的硬盘容量越来越大了.而我们硬盘上的文件夹和文件也越来越多.刚创建的文件夹我们会记得它里面有哪些东西.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再次面对它们的时候也许就会产生困惑:这个文件夹是干什么用的啊?然后再打开整理.既费时又费力。嘿嘿.不用急,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面我就和淀粉们拿起“FolderRemarker”这个烂笔头一起给我们的文件夹加上注释吧!

  • 标签: 注释 硬盘容量 文件夹 俗话
  • 简介: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吏”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 标签: 课本注释 御史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文课本 人教社 史官
  • 简介:《文心雕龙》作为经典著作,为其做注的很多。但对于一些字词的注释,由于时代、各家学识和经历的不同,注法也不尽相同。现选取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王志彬的《文心雕龙》、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郭晋稀的《文心雕龙注释》、王运熙和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和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就所发现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以得出最合适的解释。

  • 标签: 《文心雕龙》 注释 分析
  • 简介:《木兰诗》中的“唧唧”,历来众说纷纭。席文天先生在《〈木兰诗〉注释订疑》中说:“把‘唧唧复唧唧,理解为蟋蟀的鸣声,那就似乎好一些。”席先生以欧阳修《秋声赋》中“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为据,说明“以唧唧状蟋蟀鸣声,是不乏其例的”。而《汉语大词典》、《辞源》、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等则以为唧唧为叹息之声。朱星,吴启安诸先生则以为唧唧为机杼之声。朱星先生在《注释学刍议》中说:“唧唧不是叹息之声,而是机杼札札之声。”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编者左右为难,释

  • 标签: 木兰诗 汉语大词典 欧阳修 乐府诗选 秋声赋 注释学
  • 简介:鲁迅的小说《祝福》脍炙人口已久,“祝福”用以指称年终的祭祀大典,本属于方言词汇(与普通用作动词的“祝福”一词完全不同),即因为这小说的关系而广为人们所知;但它的内涵颇有不容易清楚的地方。

  • 标签: 《祝福》 注释 方言词汇 小说 动词
  • 简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李商隐的《锦瑟》,其对“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注释为:“大意是,过去的生活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长安志》云:‘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笔者认为不够准确,最好解释为:这是化用“紫玉成烟”的故事。理由如下:

  • 标签: 人教版 高中 语文 第三册 李商隐 《锦瑟》
  • 简介:<正>中学古文的注释,批判继承了先儒时贤的研究成果,总体上说是可取的,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将其梳理成条,就教识。一、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语言属于历史范畴,时代推移势必造成字词的意义变化。消失的古文虽然今天不用了(或仅保存在个别词语中),但却完整地

  • 标签: 古文 中学 古汉语 古义 俗语词 批判继承
  • 简介:《木兰诗》在我国古代浩瀚的诗文之海中,可谓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歌颂劳动人民,揭露战争残酷的鲜明主题与朴素、优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年代久远,有关木兰的考证,至今众说纷纭,甚至连诗中个剐语句,课本编者的注释也有可商榷之处,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就个别语句试作如下分析。

  • 标签: 《木兰诗》 注释 劳动人民 艺术风格 语句 课本
  • 简介:  一、"来即我谋"的"即"()  "来即我谋",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译为"到我这里来就是商量婚事的",并注"即"为"就".笔者曾让学生阅读注释后回答"来即我谋"中的"即"是什么意思,学生异口同声答"就".再问这个"就"又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感到为难,有的说是"就是",有的通过造句说明这个"就"是副词,还有一些学生则显得很不耐烦:"就"就是"就",哪还用得着再解释?不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是注的意思.其实这个"即"应当是"走近,靠近"的意思.商务印书馆"即"的第一义"走近,靠近"就举到这个例句,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义为"就;往就",商务印书馆"即"的第一义为"就,靠近",也都举了这个例子.教材注释客观地说没有错,但学生一个个都误解了,这难道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吗?难道还一定要教师再对注释进行说明或讲解吗?教材注释主要是给学生看的.多数学生看不明白,注释还有何用?让多数学生误解了,还不如不注的好.  ……

  • 标签: 注释商兑 诗经注释
  • 简介:综述了近年来多媒体注释对阅读理解和二语词汇附带学习影响的研究.虽然对多媒体注释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但都证实了文字+视觉(图画或录像)注释比单独(文字或图画)注释对阅读理解和词汇学习更加有效,验证了Paivio的双码理论.未来的研究可将学习作为变量,并将声音作为多媒体注释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多媒体注释 词汇附带习得 阅读理解
  • 简介:语文课下注释信息储备量大,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阅读文本本身的同时阅读课下注释的习惯,就是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课下注释类别较为复杂,但能够形成体系.学习方法主张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 标签: 文本注释 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
  • 简介:《文心雕龙·时序》是刘勰阐述“文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规律的篇章。文章对有争议之处提出了个人见解,即“梗概”有大概、耿介、慷慨三个含义,《文心雕龙·时序》中“故梗概而多气也”的“梗概”应解为“慷慨”;“尽其美何,乃心乐而声泰也”中“何”属上句。

  • 标签: 梗概 何乃 商榷
  • 简介:<正>以往的教材对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字的注释比较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增加了语文教材的权威性,但是也带来了教材独断性的特点,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粤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在对古代诗歌进行注释的时候,采取了相对开放的形式。对于某个字的注释,编写将几种不同的说法汇集到一起,不再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不仅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教师设置讨论问题的支点提供了素材。

  • 标签: 语文教材 注释 女主人公 学生 古代诗歌 思维
  • 简介:王勃的《滕王阁序》入选为199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读篇目,为提高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笔者近日翻看高中语文第二册此文的注释,发现有些注释不甚精当,有些更是可疑,这里就三处注释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标签: 《滕王阁序》 注释 高中语文第二册 文学修养 高中学生 人教版
  • 简介:《国语·周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然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古文选本对此文一处的注释,却几乎都因袭着一个错误.文中有这样一段:"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对"其与能几何"一句,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误注为:"其与我能有几何哉?"把句中的"与"字误解作"与我".自此之后,各家选本多从其说,建国之后更是如此.例如隋树森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

  • 标签: 古代散文 千古传诵 吴调 康熙年间 误注 杜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