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7 个结果
  • 简介:人既是制度主体,又是制度客体,人与制度密不可分。人性与制度的关系问题,是制度哲学的基本+题,是制度哲学的逻辑起点。对各种关于制度的“人性假设”,应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既不要绝对肯定,也不要绝对否定,而应该进行辨证的分析和综合,吸取合理的成份,抛弃不合理的成份,坚持科学的制度人性理论。

  • 标签: 人性 制度 人性假设 制度价值
  • 简介: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矛盾突显期,原有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也不例外。青少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然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分析阐述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运用当代犯罪学和社会学理论剖析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而以优势视角理论为基础提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防控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青少年 犯罪原因 犯罪社会学 优势视角
  • 简介: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冲突的强度不断上升。应当从犯罪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安全阀制度建立的角度寻求对群体性事件防控的社会政策。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社会冲突 安全阀
  • 简介:网络实名制应匿名制之弊端而提起;对网络实名制进行激励分析、法律成本效益理论分析后,得出我国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并不必然优于匿名制,二者各有利弊之结论;在寻求改善网络匿名弊端方面,结合法律均衡理论建议宜遵循客观规律,其一,应根据实情分领域、分对象、分阶段实施网络实名制;其二,实名方式应充分考虑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与正常生活秩序的维护;其三,该制度设计上应注重以网络技术的运用作为其发挥良好实效的重要支撑。

  • 标签: 网络实名制 激励分析 法律成本效益理论 法律均衡 网络技术
  • 简介:围绕当前信访困局的争论很多,但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实质性把握。实际上,从“国家一社会”、“中央一地方”两对关系来看,“信访之痛”是信访的功能定位与其能力地位相错位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利益调节失灵、利益结构失衡和利益协调机制缺失的具体表现。可以说,“信访之痛”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之痛”。因此,从根本上说,解决问题需要勇于正视利益结构失衡的现实,对利益协调、整合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和形态重构,形成制度化的渠道与方式。

  • 标签: 信访困局 生成逻辑 改革路径
  • 简介:交心运动是指1958年2月至7月,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内心深处的"非社会主义思想",公开地坦露出来加以批判,并制订相应的规划以践行改造。交心运动之于政党认同的意义在于,它契合了当时党意图实现知识分子政治立场的认同构建、政治情感的内化塑造以及世界观认知规训的需要,强化了中共对思想文化建设的领导;但是,由于交心运动与反右运动之间的界线难以明晰,以及在以往政治运动的惯性思维模式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交心运动中也伴生出一些消极影响。

  • 标签: 交心运动 政党认同 脉络 方式 内容
  • 简介:佩里学前研究项目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由教育程度、经济收入、预防犯罪、家庭关系、健康等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这些生命事件嵌入社会制度中并受到历史变化的制约。护士一家庭伙伴关系项目和积极抚养项目证明了家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父母的经济收入、培养方式、行为习惯等对孩子成长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学校霸凌现象发生的原因,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是社会结构紧张、道德规范缺乏的结果;标签理论认为霸凌者污名化强化了他们的越轨行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是对霸凌者控制不足。

  • 标签: 青少年 预防项目 生命历程 社会化 社会越轨
  • 简介:如何完善民事再审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民事再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经济学分方法,对影响民事再审制度司法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转变再审司法理念、明确并细化再审事由、严格限制再审启动主体、实行再审一次终局原则、强化再审审查力度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民事再审司法效益、增强司法公信力进行了探索,希望对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 标签: 再审 司法效益 司法公信力
  • 简介:我国《商标法》实施单一的注册取得制度,在商标注册上不要求商标使用,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时值《商标法》进行第三次修改之际,应对现行的商标权取得制度进行重构。一方面,《商标法》应将商标使用作为商标注册的条件,并借鉴美国《兰哈姆法》"意图使用"内容;另一方面,《商标法》应对商标的在先使用利益给予充分的保护,以防止未注册商标的抢注。

  • 标签: 商标 符号 商标权 符号学 商标注册
  • 简介:"婚姻法解释三"第7条、第10条无意于侵害婚姻的伦理本质,推进或构建所谓的"契约"式婚姻;不是漠视目前中国"从夫居"的婚姻现实,忽略性别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对于可能出现的重新约定房产权属、要求房产"共名"、女方可能更多地走出家庭等新的社会问题,公权力当然并不反对,事实上亦无能为力。应当看到,法律只是行为的底线。婚姻法是私法,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协议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婚姻法解释三"对房产权属的配置所直面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毋宁是如何在离婚率增加、房价畸高、判决标准不一的情形下,为离婚时的房产权属争议提供公正统一的司法判准。

  • 标签: 房产权属 婚姻本质 生活逻辑 司法裁断
  • 简介:本文介绍了互联网关键词付费搜索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中国和美国、欧盟付费搜索的几种主要类型案件的判决要点,包括假冒、在推广信息中使用他人商标、不使用他人商标的情形。并采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比较了禁止将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进行付费搜索的收益与损失。分析认为,如果禁止的话,对社会的损失为:大大拓宽对商标的保护范围,使商标权人怠于推出更好的产品,限制消费者、增加消费者的总成本,迫使搜索引擎服务商改变现有业务和技术规则。而收益是降低商标权人的维权成本,打击单纯想搭便车、或恶意诋毁他人的不当竞争行为,促使更多的人积极注册商标。综合比较收益和损失,认为不应禁止此模式,否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不经济的。

  • 标签: 商标 关键词 付费搜索 侵权 经济分析
  • 简介: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判断问题是民事审判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无论是当前学说还是合同法及司法解释并不能提供一个明晰的操作办法。对该问题,存在语义分析、规范效力层次分析、民法内外规范区分、效力性规范与管理性规范区分、规范效力类型化五种主要分析模式。但这几种分析模式,站在法解释学的角度而言,均没有掌握准确的解释规则和方法。要解释好违反强制性规范的合同效力问题,就要遵循基本的解释学规律,找出合适的解释路径。首先离不开目的解释,同时要辅助以经济分析的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结论。在一些典型案例中,目的解释和经济分析双重视角的分析能得出合理的结论,验证了这一解释模式的可行性。

  • 标签: 强制性规定 合同效力 法解释学
  • 简介:听众在修辞关系中并非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具有主动影响修辞效果的能力。在以法官为言谈者的修辞关系中,大众媒体是法官不得不考虑、同时又不受司法程序约束、而且能积极影响司法进程的听众。在修辞学意义上分析我国法院与媒体之间关系交恶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法院媒体法律修辞作为听众的媒体
  • 简介: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经历了从流程改革到结构改革的过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加以分析表明,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一变迁方式可以降低改革成本,但会带来其他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改革的抵制。转企改制的成功取决于政府与被改革对象的报酬互相增长。

  • 标签: 转企改制 强制性制度变迁 报酬互相增长
  • 简介:1案例某年8月8日,某县某村民羊圈被抢走46只羊,案值4万余元,受害村民被绑在木桩上,现场提取绳索四捆送检。2检材和方法从物证包装袋中小心取出绳索,仔细观察绳索材质、打结处、断端等外部特征,四捆绳索分别编为1~4号,采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制的脱落细胞粘取器(EZ-tape)分别在绳索的打结处反复粘取,直至此面粘纸无粘性,用镊子揭下粘纸,再用反面继续粘取,至两面均无粘性,用剪刀剪碎放入0.5mL离心管中。

  • 标签: 法医遗传学 粘取法 脱落细胞 微量DNA
  • 简介:排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普遍实现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工程中,排课的难度和强度均增加,这为做好排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之后,排课效益的高低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经验积累。高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切实遵循既定的工作原则,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追求最佳的排课效果。

  • 标签: 学分制 信息化 教务管理 排课
  • 简介:通过对8种京族非遗及7位传承人的田野调查,分析京族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状况。与京族非遗一样,其他非遗在传承中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非遗传承制度来解决。

  • 标签: 京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调查 非遗传承制度
  • 简介:近年来,DNA检验技术在办案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极微量生物物证的DNA检验方面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提高。用Microcon-100超滤管过滤浓缩的方法提取脱落上皮细胞DNA,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 标签: 上皮细胞 DNA检验 过滤 浓缩
  • 简介:随着我国民事立法和学说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学研究方法论日渐受到法律人的重视。比较法研究尚方兴未艾,判例研习的方法又成新的热点。第三人惊吓损害侵权责任问题涉及某人因侵权行为遭受损害,而损害波及于与该人有特定关系的他人时,该他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问题,乃是各国侵权法理论与实践的重点与难点。为此,本刊特约请四位在侵权法方面素有研究的学者分别从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出发,对我国的一起典型的第三人惊吓损害案例进行评析,以期寻求各国不同侵权法制度下对第三人惊吓损害处理的共同评价,构建起各国法制共同的"上位模式",实现超越空间的比较研究的目的。在此,对于各位学者的赐稿及朱晓喆副教授的协助组稿,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 标签: 损害赔偿请求权 比较法研究 侵权责任 第三人 民法理论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