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见面,此君递给我一张名片,上写“××大学××部副部长”。仔细一看,“副部长”后面还有个括号,注明“正处级”。大学里的副部长是什么级别,一般人不是很清楚,加个括号,看的人就一目了然了。

  • 标签: 括号 副部长 大学
  • 简介:冷战后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安全形势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多样化的安全挑战,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新安全观吸收了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世界各种新安全观研究成果的精华,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安全实现的前提、特征、目标及其有效途径上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从而使中国的新安全观具有了独特鲜明的理论意涵和非凡特质。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对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国际社会持久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间新型关系的确立以及致力于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新安全观 相互安全 综合安全 共同安全 合作安全
  • 简介:民主化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应对出来的。换句话说,“民主模式”的不同版本,不过是不同国家面对民众的参与要求一步一步应对的结果。一提到民主,人们往往想到多党政治、自由竞选、舆论开放、军队国家化、分权制衡等。从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这种版本的解读会因为难以达成政治共识而制约中国民主化的积极探索。

  • 标签: 主意 富民 民主化 民主模式 多党政治 分权制衡
  • 简介:中国秦王朝在华夏久远而厚重的文明积淀上,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承秦制,并将集中反映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治国一般要求的儒学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构建起君主集权政府体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儒学为内核的文化传统相互支持的互动结构。此后.历代王朝以这一结构为支撑,顽强地经受住来自内外的震荡,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不断巩固.同时,这一支撑结构也日益超稳定化。当几乎不存在结构性束缚的中小型规模的西欧国家率先构建起新的更高层次的立宪政府体制、机器大工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及市场精神、民主一法治理念为内核的文化传统相互支持的互动结构,古老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对比下。走向总体性衰落。当今中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由历史传承而来的拥有洲级社会规模的国家,具备极为难得的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而中国要成为实际上的世界强国.必须构建起新时代的相对他国更优良的政府体制、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相互支持的互动结构。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最本质的内涵。

  • 标签: 国家 支撑结构 生产力水平 社会规模 发展
  • 简介:本文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倡"生育一胎的法律规则进行分析,将语言的模糊性问题与语境问题抛向现实。运用哈特的法律规则说,分析"提倡"语词背后的"内在面向"观点与语言的"开放性结构",确认承认规则是为官民普遍接受并实践的终极判准,由此将承认规则限定在语境和多样性原则下的社会实践事实中用承认规则来捍卫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命题。最后两个假设语境下的"提倡"规则与计生案例揭示语词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承认规则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据以判准的初级规则不同。因此,承认规则必须内在地实践,才能明确语词的用法,并使法律规范发挥作用。

  • 标签: 提倡 义务 承认规则 语言游戏
  • 简介:"讨论"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语词。八二宪法经常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也部分地因为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缘由:宪法草案经过了一个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的"讨论"过程。①在事实上,"讨论"已经成了中国不成文的宪法程序,而这个程序也是证明宪法本身的正当性或民主性的重要根据。

  • 标签: 中国语境 政治意涵 “讨论” 宪法草案 宪法程序 政治生活
  • 简介: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从法学角度来观察,新时代中国主要矛盾实质上就是,人民对于"法治"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法治"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式也就是坚定地推进实施法治。

  • 标签: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法学意涵 法治 法律工程
  • 简介: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和快速发展,促成了依托于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社会治理,既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理论层面对互联网治理、网络治理、电子治理及虚拟社会管理、虚拟社会建设、网络社会管理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辨析,并就网络社会治理的基本意涵作较为完整的阐释。

  • 标签: 网络社会治理 概念指称 基本意涵
  • 简介: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丰富的人权意涵,其中的"民"与现代的"人"、其中的"以民为本"与当代的"以人为本"是有相通之处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认为"民为国本",肯定人民的根本政治地位,并且要求统治者实行"以民为本"的施政方针。它包含了中国古代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要求,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民生民权保障。古代民本思想在中国当代得到升华,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的人权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 人权 传统文化
  • 简介:在新媒体视阈下探讨互联网给资源匮乏的行动者赋权的行为,即是为公共领域空间在新的场域中的重构提供了合理的商讨契机。哈贝马斯所阐释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意涵转向,成为了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运用历时性的视角考量文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维度作为起点,借由回顾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理念,探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公共领域凸显的新特征,可厘清网络“平民公共领域”的崛起脉络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形塑特质,即能回应学界针对互联网民主潜力和政治参与可能性的争辩。

  • 标签: 公共领域 结构转型 网络政治参与 意涵反思
  • 简介:《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实践奋斗史,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90多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因为,《党章》的发展与演进体现了我党对中国国情探索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丰富时代意蕴的生动再现。

  • 标签: 中国共产党党章 历史演进 时代意涵
  • 简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作为我国宪法上的人权原则确立的。它的确立并非仅出于功利主义考虑,而在于申明了宪法之为宪法的规范意涵。对它的理解,不仅要认识到人权原则在提升权利观念、完善宪法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宪政建设的深远影响,而且也要认识到人权原则在宪法结构、旨意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同样,人权原则的实现并非仅指人权保障的制度完善,更重要的或许是把它置入规范宪法的视野中予以重新审视。

  • 标签: 人权原则 国家权力 人权保障
  • 简介:我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近130年来,特别是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以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立足本国、本地实际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这一重要的本土实践,有对之进行分析的必要。

  • 标签: 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 本土实践 十六届六中全会 持续快速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
  • 简介:《清帝退位诏书》对于共和政府的诞生具有重大的法理意义,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起构成民国建国的基本宪法文件。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只是一场暴力革命,还具有“光荣革命”的性质,在大清王朝和中华民国之间存在一种历史连续性。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南北妥协的结果,这种妥协的积极意义非常明显:它结束了南北对抗状态,有利于政权的和平过渡;《清帝退位诏书》中有关“五族共和”的宣示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有利于民国政府抵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离活动。但妥协性意味着革命的“不彻底性”,民初时期的宪政争衡表明,中国的“光荣革命”引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后遗症,中国最终不得已走上更为激烈的革命道路。

  • 标签: 清帝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 国父 光荣革命 五族共和
  • 简介:人民调解制度及其运行一直为政府力量所推动,故既有制度及其实践均可概括为'政府推动型人民调解',探讨其意涵变迁对制度发展的面向选择极为重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人民调解的政治意义较为明显,社会意义相对薄弱;在改革开放之前,制度的社会意义有所提升,基本形成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并重之格局;改革开放以降,初期出现了重视社会意义及'去政治化'倾向,近年又呈现重新强调政治意义之趋势且势头明显。在尝试渐进式改革的人民调解自治化过程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坚持制度实践及改革的政府推动传统。

  • 标签: 人民调解 政府推动 制度意涵 历史社会学
  • 简介:1953年天津工厂从政治运动阶段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共塑造工人阶级主人意识的诉求,此时面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状况。为了应对多重维度的实践矛盾,工厂干部通过接纳和转化不同的经验和思想资源,寻求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文教实践方式。这种努力集中体现在发动劳动竞赛、组织劳动纪律教育和开展工人文艺实践。不过,不同的实践形式并未真正构成有效的配合和互动,由此引发新的矛盾状况。而中共对此的把握过度依赖阶级分析的眼光,同时对大机器生产的客观要求缺乏足够体认,因此,形塑工人阶级主人意识的努力面临内在的精神张力与实践限制。

  • 标签: 天津 工厂 劳动竞赛 劳动纪律 工人文艺
  • 简介: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迅速崛起所伴生的是城乡关系认识史的重大转变和城乡发展融合实践史的蓬勃展开。现代化过程是人类社会近几百年的发展目标指向,而其中的显著内容和难点问题无疑是消解城乡差异,把城市与乡村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江苏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势头向好的局面下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破解城乡发展一体化难题,走向城乡科学统筹发展路径的关键是辩证理解城乡一体化的真正意涵

  • 标签: 城乡一体化 江苏 城乡关系 统筹发展
  • 简介:在卡梅隆政府一系列激进的政府改革中,尤以公共机构改革最引人瞩目。在对英国政府出台的相关公共机构改革政策、方案进行文本编码、对改革逻辑的频数和应用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保留机构"的逻辑是要保证其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能;"改造为NDPB"的逻辑是实现职能清理;"不再作为公共企业"的思路是消除公共财政负担,等等。软件拟合的改革嵌套逻辑显示了行政学意涵:牛顿力学原理为基础的线性逻辑是改革的方向盘;职能革命是公共机构获得绩效的元工具;以公共管理带动政治责任实现的后管理主义;将公共部门看成社会的一个生产部门来拉动经济复苏。这启示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改革仍要强调科学管理;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应当以"职能革命"为主线;通过改善公共管理质量破解民众不满;将政府组织、公共机构当作市场主体而非"救市者"来改进其内部管理。

  • 标签: 英国 公共机构改革 职能革命 后管理主义 政府责任
  • 简介:1949年后新中国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既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历史表现各有不同,但又都有其共性。本文讨论思考的对象主要限定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多涉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关问题,进而又会牵连到革命年代的农民社会构造问题。就此而言,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称之为新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未尝不可。

  • 标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 历史实践 社会史 组织 “三农问题”
  • 简介:一般来看孙中山的思想是从内往外看,我今天从外面来看孙中山的思想。体会最深的是今年.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KenjiYoshino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发表一篇论文,名为《新型态的平等保障》,在该文中强调:由于美国面对各种新类型的人群(指经由移民而进入美国的群体)或新浮现的人群(指经由社会运动而出现于美国的群体),

  • 标签: 孙中山 辛亥革命 多元主义 多样性 族群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