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螟越冬场所复杂,除稻田禾蔸外,田埂杂草,春熟作物茎杆,室内外稻草等均发现大量越冬幼虫。由于各种越冬场所食料及温湿度不同,虫量不,二螟发育进度差异较大。目前各地仅以调查稻田禾蔸虫量和发育进度为依据,进行代二螟发生期预报,常常预测不准。有经验的植保干部往往根据历史资料及气候等条件综合进行分析来加以修正,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本文以

  • 标签: 发育进度 越冬场所 虫量 模糊综合评判 历史资料 越冬幼虫
  • 简介:通过2011—2013年应用黏胶型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水稻二螟越冬代成虫同地对比诱测试验,结果表明:诱测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始盛期相吻合,可以作为不同地理生态区和非灯诱监测区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二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3-4d、10-11d分别作为预测雌蛾的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和选取相应期距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二螟卵孵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2011—2013年诱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该法预测准确,简便易行,建议该技术在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 标签: 二化螟 发生期 性诱捕器 预测
  • 简介:达尔文提出建立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主题之上的自然选择理论之后,又提出了物种进化的第二种选择——选择:雄性为获得交配权而互相竞争,竞争结果是失败者并不像自然选择中的那样是死亡,而是失败者因没有获得交配而不能产生后代。如今,选择理论已历时150年,随着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及大量研究的开展,选择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地拓展和丰富,成为进化生物学领域里最活跃的研究主题。由于昆虫的生物多样,选择研究在昆虫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进步丰富和拓展达尔文的选择学说和物种进化理论。以昆虫特有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等性状的选择为基础,以分析昆虫选择的模式和机制为目标,从不同时期选择的表现形式、不同影响因素造成的选择等,对昆虫选择加以综合阐述。

  • 标签: 昆虫 性选择 择偶 精子竞争 交配后选择
  • 简介:在昆虫世界中,由于长期的相互竞争和淘汰,现存种类逐渐形成了可以抵御不良环境,使自身能更好地生长和生存下去的生物学特性,群集就是其中的环。为了对群集性问题有个较全面的了解,笔者等陆续收集了这方面的有关资料,并对部分种类的群集表现形式,作了观察和调查,现将其扼要地归纳如下。、群集类型的划分群集似可分为昆虫活动期的群体和静止期的群集二大类型.()活动期的群集昆虫在活动季节可按虫态的不同而划分为幼虫期(含若虫)群

  • 标签: 群集性 幼虫期 静止期 成虫期 生物学特性 虫态
  • 简介:双拥公园内栽培的园林植物种类较多,其环境中昆虫的种类也很丰富,通过对双拥公园不同生境中蝶类进行采样调查,共收集到蝶类6科37属44种共1062只。通过调查基本掌握双拥公园中蝶类的多样与相似度情况,并分析了公园不同生境中蝶类的分布规律,为本公园保护与利用蝶类资源提供技术帮助。

  • 标签: 蝶类多样性 不同生境 相似性 双拥公园
  • 简介:本文提出了种模拟昆虫产卵概率分布的新模型,该模型将成虫的各个年龄组作为区间处理;设成虫年龄数为Do时,其各区间的产卵概率已知,并假设各区间内的产卵概率是均匀分布的;当成虫年龄组数从Do变为D1时,设想变化后的每区间由Do/D1个变化前的区间组成,由此来模拟年龄组数为D1时各年龄组的产卵概率。该模型经用白背飞虱的产卵概率资料检验,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

  • 标签: 产卵概率 模拟模型 年龄组区间
  • 简介:1997年~199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和江西省彭泽县棉区,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代棉铃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代棉铃虫的寄主在我省主要有大豆、棉花、蕃茄、烟草、辣椒等;发育历期以大豆饲养的发育最快,其次为棉花(泗棉三号),抗虫棉、辣椒、蕃茄饲养的发育慢;其存活率也是以大豆、泗棉三号最高,抗虫棉、辣椒、蕃茄极低;选定的五种寄主植物,代棉铃虫成虫产卵选择依次为大豆、玉米、棉花、烟草、辣椒;饲养过程中前期用寄主叶片,后期用果实作饲料比全期用叶片饲养,棉铃虫发育快、存活率高。

  • 标签: 棉铃虫 寄主植物 发育历期 存活率 产卵选择性
  • 简介:综合分析我国区域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区域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依据区域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 标签: 环境因子 蝗虫 综合防治
  • 简介: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AC)、抗坏血酸(VC)、柠檬酸(CA)和硫代硫酸钠(hypo)5种防褐剂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的生长及褐情况的影响。测定不同时间愈伤组织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VP对细胞生长促进效果最好;第20天时hypo处理的PPO活性最低,低于对照78.77%,第15天时VC处理的POD活性最低,低于对照604.92%;第20天时,CA处理的总酚含量最低,低于对照108.82%。所选的5种防褐剂在降低红豆杉细胞褐均具有定效果。

  • 标签: 南方红豆杉 愈伤组织 防褐化剂 酚类物质 酶活性
  • 简介:据收集16目228科3431种中国农林昆虫的化性资料统计,化性昆虫计1313种,占已知化性种数的38.3%;对各目化性种数及在目中的所占比重,亦一一作了剖析,这样使人们对化性与目、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有个初步了解。

  • 标签: 农林昆虫 一化性 种数及比重
  • 简介:生物灾害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灾害预测是减灾的重要措施。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个预测生物灾害的数学模型,通过输入历史和现时的影响某种生物灾害的数据,可预测这种生物灾害发生的强度。

  • 标签: 生物灾害 模糊数学 预测 模型
  • 简介:本文采用传统的接种方法首先分析了用生理小种的单个菌株鉴定品种抗性的局限性,然后根据品种对供测菌株抗病频率(v%)和自然病圃病情(y)建立了品种抗病的预测模型=4.4308-0.0466v,在P=0.05下,回测和预测准确率分别达100.0%和95.24%。

  • 标签: 稻瘟病菌 菌株鉴定 穗颈瘟 病圃 预测准确率 评价方法
  • 简介:螟虫口密度调查采用的是人工剥查,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费时、费力。1992年,我们试行用水浸法调查虫口密度。通过试用认为具有定的实用价值,现将方法介绍如下。水浸法是将拔来的枯心苗浸入清水中,定时观察二螟幼虫爬出的数量及龄期。其具体做法是:将田间拔来的枯心苗浸入大缸或大桶内,用清水浸没稻秆,使其稻叶浮在水

  • 标签: 枯心苗 虫口密度 水浸法 稻秆 定时观察 残留情况
  • 简介:稻瘟病的发病程度在年际间常呈定的周期规律,如若能根据历年发病资料,找出发病的周期,从而作出长期趋势预测,对于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提高经济效益,无凝是重要的。本文采用逐次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对婺源县稻瘟病发病程度进行长期趋势

  • 标签: 发病程度 方差分析 发病资料 婺源 外推法 超长期预报
  • 简介:10%增效浏阳霉素是种抗生素杀螨剂,对柑桔锈壁虱有良好的防效。供试药剂有:江苏产10%增效浏阳霉素和赣南产25%甲基杀虫醚水剂。试验设四个处理,即1.浏阳霉素1000倍液;2.浏阳霉素2000倍液;3.杀虫醚800倍液;4.清水对照,重复三次,共12个小区,随机排列,7月7日按常规方

  • 标签: 浏阳霉素 锈壁虱 杀虫醚 杀螨剂 随机排列 虫口减退率
  • 简介:在对中国花蝽科昆虫多样分布统计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库,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方法,对中国花蝽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风蝶在中国8个生物地理大区均有分布,且表现出南部比北部丰富、北部比南部原始的特征,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凤蝶多样最为丰富。

  • 标签: 花蝽科 昆虫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 简介: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是其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了昆虫适应寄主的行为和生长发育、生化机制以及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与昆虫抗药性的关系。

  • 标签: 昆虫 寄主植物 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