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产科出血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本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产科出血休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2小时、4小时以后其患者的出血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运用手术治疗法治疗2小时、4小时以后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科出血休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采用手术治疗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出血量,提高治愈效率。

  • 标签: 产科,出血性休克,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出血脑卒中患者延伸护理实行健康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98例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实验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延伸护理健康指导。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了解情况、患者依从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实验组较佳,(P

  • 标签: 健康管理 出血性脑卒中 延伸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出血输卵管炎的误诊原因。方法10例患者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出血输卵管炎,误诊为异位妊娠的患者。分析误诊的原因。结果误诊的原因主要为病史的采集及分析不详细;相关的化验检查不够全面,观察抽出液不够认真等。结论只要能够做到认真询问病史,及时行必要的相关化验检测,完全可以避免误诊。

  • 标签: 出血性输卵管炎 误诊原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产科引起产妇出血休克的原因,以及治疗措施。方法  在产科2017.6-2020.6期间筛选38例出血休克产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统计产妇发生出血休克的原因,并总结治疗休克的措施。结果 在产科,让产妇出现出血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等,且产妇出血量越多,越易出现休克症状,尤其是出血量处于3500ml-8000ml时,更易出现休克现象。结论  产妇出血量和休克有着重要关联,根据产妇出血量等因素给予适当的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保证产妇生命安全,值得应用。

  • 标签: 治疗措施 原因 产科 出血性休克
  • 简介:2003年7月福建武警某部开赴闽北某地抗洪救灾,期间“红眼病”暴发,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暴发 防治
  • 简介:高压氧治疗的含义是病人置于高压氧舱内,在压力为1.4~3.0atm的条件下,吸入100%的氧,针对组织缺氧而进行的治疗。高压氧治疗放射损伤的价值在于高氧介导的神经血管再生、健康肉芽组织的生长、血管收缩控制出血以及免疫功能和伤口愈合能力的提高。自从1985年高压氧应用于出血放射性膀胱炎的治疗以来,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 标签: 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 高压氧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甲硝唑致出血膀胱炎的一般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甲硝唑"并含"出血膀胱炎"为主要检索词,对1990年—2013年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收集甲硝唑致出血膀胱炎的10例病例报道,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5例患者为女性,5例男性,平均年龄(37.70±5.10)岁,在使用甲硝唑2~3d后发生出血膀胱炎,甲硝唑的剂量为0.6~1.4g/d,停药3~7d后出血膀胱炎明显好转,没有死亡病例。结论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加强用药监测、对发生的反应及时处理是防控甲硝唑致出血膀胱炎有效措施。

  • 标签: 甲硝唑 出血性膀胱炎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核实南川区1起中学急性出血结膜炎疫情。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此次疫情共报告临床诊断病例30例,罹患率1.15%(30/2617),临床特征以眼红、眼刺痛为主,疫情持续时间为10天;与类似病例接触、共用体育用具、共用学习用具、无良好洗手习惯、不知晓防病知识、揉眼习惯为此次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此次急性出血结膜炎疫情考虑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可能性较大;早期病例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学习用具/体育用具等公共用具未及时规范消毒、学生健康知识匮乏、无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洗手习惯是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暴发调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急性重症出血脑卒中中枢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医院2021年5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0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中枢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随机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冰毯和冰袋、冰帽等物理降温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物理降温的基础上对鼻饲羚角钩藤汤加减方法加以应用,实时对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结果 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比观察组更短,且SF-36(生活质量评分)总分明显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急性重症出血脑卒中中枢热患者时能够为患者恢复健康提供助力,让患者可以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降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羚角钩藤汤 急性脑卒中 中枢热 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急性重症出血脑卒中中枢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医院2021年5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0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中枢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随机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冰毯和冰袋、冰帽等物理降温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物理降温的基础上对鼻饲羚角钩藤汤加减方法加以应用,实时对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结果 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比观察组更短,且SF-36(生活质量评分)总分明显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急性重症出血脑卒中中枢热患者时能够为患者恢复健康提供助力,让患者可以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降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羚角钩藤汤 急性脑卒中 中枢热 体温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损伤(PHI)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3例未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颅内是否发生PHI分为进展组(并发PHI)46例与非进展组(未并发PHI)9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两次CT血肿量差、合并颅骨骨折、意识障碍、瞳孔扩大、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入院时GCS评分<12分、两次CT血肿量差>20ml、意识障碍、瞳孔扩大、D-D>1.24mg/L、PLT>300×109/L是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发现,早期处理和预防,可以有效降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PHI的发生率,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颅脑损伤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在出血消化性溃疡患者敏感性,探讨血清学检测(免疫印迹法,IBT)能否提高RUT假阴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H.pylori感染检出率。方法采用RUT、组织学(W-S染色法)和IBT三种方法检测2009年1月~8月经胃镜确诊的39例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组)住院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与33例非出血消化性溃疡(非出血组)门诊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以最少两种诊断方法阳性为H.pylori感染诊断参照标准。结果RUT在出血组H.pylori阳性率43.6%低于非出血组8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组IBT阳性率87.2%明显高于RUT阳性率43.6%(P〈0.001);也高于W-S染色法阳性率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出血组RUT灵敏度65.4%显著低于非出血组96.3%(P=0.005)。出血组RUT阴性患者22例,依参照标准IBT可检出RUT假阴性患者9例,在出血消化性溃疡RUT阴性患者H.pylori检出率为40.9%。结论RUT在出血消化性溃疡患者灵敏度降低,假阴性患者增加。血清学(IBT)可作为H.pylori感染出血消化性溃疡RUT阴性患者的补救措施或可选方法之一,有助于提高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时H.pylori感染检出率。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快速尿素酶试验 血清学 出血 消化性溃疡
  • 简介:达克普隆的化学结构与奥美拉唑不同,其分子式中导入氟,该药口服后吸收快,口服30mg后,在1.5~2小时内最大血清浓度可达到0.75~1.15mg/L,该药移行至胃粘膜壁细胞的酸生成部位后,在酸性环境下转化为活性体,此活化体可以与质子泵的H—KATP酶结合,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其主

  • 标签: 达克普隆 胃十二指肠溃疡 近期疗效观察 洛赛克 出血性 腹痛消失时间
  • 简介:随着影像技术及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神经影像学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无论从传统的二维平面成像到三维的立体成像,还是从解剖成像到功能成像,神经影像学尤其缺血性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近年来,CT、MRI、DSA、SPECT、PET、超声等成像技术不断改进或涌现出新的成像方法,以及各种医学成像的联合应用,或者将同种或不同种图像经过图像融合,从比较获取更多信息。这些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对缺血性(IS)病理过程的了解,及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影像学 神经疾病 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出血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出血脑梗死患者8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10mL/次,生理盐水250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14d。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出血转化情况,比较治疗7、14、90d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IHSS)、mRS和ADL评分。结果对照和治疗组未出现药物过敏及肝、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影像学观察未见出血扩大,脑水肿明显减轻。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用药7d后各项评分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治疗14、90d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提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不会增加出血脑梗死患者的出血扩大,且能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出血脑梗死安全有效。

  • 标签: 银杏内酯注射液 出血性脑梗死 脑水肿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缺血性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复发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缺血性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尽管急性缺血性的早期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早期复发的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本文对探究急性缺血性早期复发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早期复发 研究进展
  • 简介:自1990s开始,抗凝治疗便被证明可有效预防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华中复发。抗凝药相关出血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很少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是否能够从治疗获益。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抗凝药 高龄老人 复发 预防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通过优化溶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患者的DNT和预后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和分析,揭示了优化溶栓流程对缩短DNT、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优化溶栓流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预后 优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