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1例HT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转归及影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对HT预警因素与HT类型、溶栓时间的关系及HT发生时间与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21例HT患者均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血压变异性所占比例最高66.67%,且多种因素并存更易出现出血转化,3h内溶栓仍可能出现HT,出血转化在3天内出现预后差、死亡率高。溶栓后出血转化分型与危险因素种类无显著性;疾病转归与HT发生时间有显著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糖尿病、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大面积脑梗死为H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需注意患者选择及HT风险的评估,减少HT发生,规避风险。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肠出血大肠杆菌(EHEC)O157∶H7为新近报道的食源性强致病菌,对病原菌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是预防控制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常用的鉴别培养、生化反应、免疫学等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 标签: 出血性大肠杆菌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亚低温治疗对出血脑卒中的疗效观察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出血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和护理。结果亚低温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仅有寒战等不适表现,除3例肺部感染外,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缺损状况。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促进出血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亚低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我科收治疤痕子宫中期妊娠伴胎盘植入膀胱的引产患者1例,在引产过程出血休克,经过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康复出院,报告如下。

  • 标签: 胎盘 侵入性 引产 休克 出血性/病因学 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介入治疗对妇产科出血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7年11月开始对妇产科出血疾病施行介入治疗,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19例妇产科出血疾病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纳入2017年8~10月期间我院19例妇产科出血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止血率、止血时间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止血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观察组满意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血管性介入治疗对于妇科出血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止血效率,提升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对于从根本上降低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科 护士 规范化培训 满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其中出血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脑梗死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4例脑梗死病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患者的数据进行检查,并且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脑梗死当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的54例出血脑梗死患者,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查出51例,漏诊3例,比较核磁共振检查和临床病理检查的符合率,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出血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检查的时候,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提高临床检查的质量,能够为治疗节省较多的时间,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出血脑卒中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对服务满意度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80例出血脑卒中患者作随机非盲实验并分组,Ⅰ组施行常规护理,Ⅱ组施行优质护理,观察评估两组对患者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情况。结果经服务问卷调查,Ⅱ组相对Ⅰ组在服务总满意度上显著提高,达到97.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Ⅰ组,Ⅱ组患者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上均显著改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出血脑卒中患者推行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其临床服务体验,值得推荐。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优质护理 服务满意度 改善效果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产科出血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选取2016年3月至8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6例出血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出血休克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与措施。通过观察分析,产科出血休克的主要临床原因包括产道损伤、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凝血障碍,休克的发生率与出血量呈正相关,出血量>3500~8000ml患者中出现休克6例(100.0%),出血量>1800~3500ml患者出现休克11例(64.71%),出血量>1150~1800ml患者中出现休克13例(46.43%)。依据患者的出血量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显著降低产妇病死率,值得临床大量推广应用。

  • 标签: 产科 出血性休克 临床原因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妇产科出血疾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进行观察和讨论。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98例出血疾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保守治疗)以及治疗组(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平均每组患者4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度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95.92%(47/49)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83.67%(41/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妇产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临床治疗上值得大力的推广和广泛的应用。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 妇产科 出血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对改善出血脑卒中患者结局和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出血脑卒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家庭护理干预方案。观察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自理能力。结果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运动功能Fugl-Meyer指数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自理能力和照顾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康复护理为出血脑卒中患者量身制定,具有科学性、有效性是可行的方案。

  • 标签: 家庭护理 出血性脑卒中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进院内应急流程对急性缺血性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oor-to-needletime,DNT)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07月-2017年12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改进后院内绿色通道应急流程。以2015年01月-2016年06月改善流程前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的DNT时间。结果对照组DNT时间中位数(87.26±10.47)min,而实验组DNT时间(55.19±6.20)min,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院内中心多学科配合实施等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可优化急性缺血性患者急诊就医流程,减少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rt-PA 静脉溶栓 门-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益气活血化瘀汤配合康复运动治疗方法运用于急性出血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价值和优势。方法此文研究资料为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本医院中医内科所收入治疗的60例急性出血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其入院时间单双号实施分组,一组入组30例,试验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益气活血化瘀汤配合康复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后上肢及下肢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值与生活质量总评分值。结果试验组治疗一个月后上肢及下肢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值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指标数值,P<0.05,表明评分值之间的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一个月后生活质量总评分值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指标数值,P<0.05,表明评分值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出血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益气活血化瘀汤配合康复运动治疗展现良好临床效果。

  • 标签: 益气活血化瘀汤 康复运动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量呈现出激增趋势,且患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青年人数量增加,使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都承担着沉重负担。而影响青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病因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但是多数病因以及危险因素都具有可控性,通过良好的预防措施可有效较少疾病发生率,因此本文对青年缺血性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青年 病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CRP)、白细胞(WBC)、D-二聚体、B型尿钠肽(BNP)、降钙素原(PCT)]预测急性缺血性相关肺炎(SAP)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连续收治的急性缺血性患者165例,入院24小时内分别测定hCRP、WBC、D-二聚体、BNP、PCT,根据是否发生肺炎分为肺炎组(30例)和非肺炎组(135例),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和生物标记物水平,筛选预测SAP最佳的的生物标记物。结果SAP组患者hCRP、PCT水平高于非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PCT、hCRP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联合PCT和hCRP预测SAP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82%。结论联合PCT和hCRP可有效预测SAP高危患者。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肺炎 生物标记物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所接收的患者皆于2015年2月-2016年8月一年半时间内入院治疗者,共148例,按治疗方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4例,研究组行辛伐他汀(20mgqn)与氯吡格雷(75mgqd)联合治疗,并加以血栓通(450mg)静脉滴注qd;对照组选用氯吡格雷(75mgqd)加以血栓通(450mg)静脉滴注qd。两组治疗时间皆为2周,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缺损评分,研究组分数明显比对照组显著下降,且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缺血性中进行临床治疗时选用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氯吡格雷 缺血性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实施单元疗法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单元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都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实施单元疗法能促进患者的病情稳定,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卒中单元疗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路径管理对脑出血患者相关性肺炎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我院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共选取患者100人,患者均为脑出血患者,患者的纳取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2月,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评分均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的50人和实验组的50人,分别给予其常规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对其实际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2.00%和34.00%,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其较为显著,表示为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管理依从性分别为94.00%和84.00%,其差异性较为显著,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来说,给予其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对应的有效率是相对较高的,能够有效预防相关肺炎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 标签: 临床路径管理 脑出血患者 性惯性肺炎 应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