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斜视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斜视患者按入院单双日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遵医嘱的依从性、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嘱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视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合理、高效、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斜视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院患者进行护理指导的作用。方法将9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院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有计划的进行电话回访;对照组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回访后12个月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过电话回访式护理指导的患者家庭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院患者的行为方式,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家庭护理指导 临床作用
  • 简介:目的建立完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术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选取2016年07月~12月我院行人工晶体植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手术患者60例(60眼),分常规组30例(30眼)和应用组30例(30眼),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和人工晶体植入住院费用、术中配合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患者,可使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减低、患者术中的配合度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护理工作的遗漏与疏忽,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从而促使护理质量的提高。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和不使用白星技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的效果,探讨白星超声乳化技术的优点.方法随机选取40例硬核(Ⅲ~Ⅳ级)白内障患者共47眼,随机分为A、B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使用白星技术,B组使用普通的超声乳化技术.对比两组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角膜水肿情况、超声乳化能量及每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计数减少量.结果A组与B组术后恢复较好视力(≥0.7)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A组术后第一天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好于B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量明显少于B组,所用超声乳化的平均能量明显低于B组.结论白星技术所用能量少,术后反应小,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乳化 治疗 角膜水肿 手术前后 硬核性白内障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评价甲基纤维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在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效果.方法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61例295眼.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术中单用透明质酸钠,B组术中联合使用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手术方法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后第ld裸眼视力大于0.3者,A组78.79%(104/132),B组87.1%(142/163),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术后第7d视力在0.3以上者,A组93.9%(124/132),B组94.5%(154/1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水肿情况:术后第1天,A组17.42%(23/132),B组9.8%(16/16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A组2.27%(3/132),B组2.45%(4/16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纤维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比单用透明质酸钠更安全.

  • 标签: 软壳技术 甲基纤维素 透明质酸钠 小切口 非超声乳化
  • 简介:图84,85随着层面降低,内听道内位听神经/面神经混合束出现,神经之间有脑脊液影,T1加权面神经为中低密度阴影,临近脑脊液池处位听神经/面神经为一混合的条索状阴影,临近内听道底部神经分叉,中间有低密度的脑脊液影,前部为面神经,后部为上前庭神经.

  • 标签: 面神经 脑脊液 内听道 听神经 前庭 耳影像学
  • 简介:从本期起,将讨论冠状位颞骨CT的解剖标志,结合解剖标志提示其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气化程度不一,颞骨的气房除了在乳突外,常常分布在颞骨岩部,颞鳞部或延伸至颧部.因此颞骨或乳突的病变也会向这些部位迁延.观察冠状位颞骨CT,应该包括颞骨岩部及颧部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现中耳、内耳,内听道病变,也可以观察到颞骨相关的侧颅底病变.

  • 标签: 耳影像学 CT 中耳炎 前上鼓室
  • 简介:工具,“泛指劳动生产中使用的器具,也指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东西和手段”([1])。接此定义,临床工具就是临床过程中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器具、设备、试剂、药物和种种技术及方法等。众所周知,临床医师工作是离不开上述诸类临床工具的,这几乎是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所要求的是:临床医师要精准使用所用的工具。使用工具是可大有作为的,除了用于临床目的,还可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对医学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新的工具除了少数属原始创作,

  • 标签: 临床工具 耳鼻喉科 临床医师工作 临床过程 医学科学 器具
  • 简介:<正>我科1985年5月~1992年4月,共收住院治疗鼻出血患者73例次,均获痊愈。临床资料73例中男46例,女27例,男女之比约1.7:1。年龄最大81岁,最小5岁,其余均在15岁以上。全身疾病合并鼻出血41例,占56%,鼻腔疾病致鼻出血仅3例,占4%,原因不明29例,占40%。全身病因中高血压病最多见,41例中有29例,占全身病因的70%。其他依次为上感、冠心病、肺气肿、中

  • 标签: 鼻出血 全身疾病 原因不明 鼻腔疾病 全身病 高血压病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3种眼病190位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患者实施了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的教育.结果患者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并让患者对其所患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均情绪稳定.从而提高了治愈率,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我们的服务质量较满意.结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早日康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眼科护理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继发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12/2008-12临床诊断为"继发性角膜溃疡"的患者8例8眼,其中4例选择结膜瓣遮盖术,3例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keratoplasty,LKP),1例因角膜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术后随访4-10(平均6)mo,观察视力、溃疡愈合及复发情况、角膜植片和植床情况。结果:行结膜瓣遮盖术者溃疡均治愈;行部分LKP术者植片透明,植床残留薄层瘢痕,行PKP术者植片透明,两者视力均有所提高。所有病例溃疡未见复发。结论:对于继发性角膜溃疡,应该根据不同病例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治疗,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继发性角膜溃疡 结膜瓣遮盖术 板层角膜移植术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 简介:一、双眼单视基础知识.(一)双眼单视定义: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图形信息转变为电信息并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视觉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二)双眼单视分级: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三级。同时视指由双眼视网膜传给大脑的信号,不是两眼交替接受,而是同时接受。

  • 标签: 双眼单视功能 同时视 视网膜对应点 视觉信号 视觉中枢 立体视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的系统观察研究泪点发生炎症的原因及泪点炎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以及设计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等,显示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列出的必要性。方法:用裂隙灯观察泪点和眼表,并泪道冲洗、探通检查;用微距照相记录泪点典型病变,其中有24眼泪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泪点炎病临床特征:几乎所有泪点炎患者都合并急、慢性结膜炎;多数为泪点单独发炎,少数与后续泪道炎性阻塞疾病合并存在。急性泪点炎少见,溢热泪,泪点局部红肿、痒痛,泪点壁贴合关闭泪点口,以抗炎药物治疗为主。慢性泪点炎多见,溢冷泪,主要有泪点壁软缩,泪点乳头平坦,泪点口向心性缩小;增殖膜覆盖泪点口;泪点壁肿胀、增生贴合关闭泪点口;增生的睑结膜包裹稀薄的积脓包埋泪点口,形成白色隆起的泪点外观四种类型。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泪点炎病多发而常见,有独特的发展转归临床规律,和单独的手术治疗方法,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单独列出,以减少泪道病诊治的疏漏和错误等非常必要。

  • 标签: 泪点炎 泪点炎病 泪点阻塞 泪道阻塞
  • 简介:目的探讨CT泪囊造影在泪囊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2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CT泪囊造影,并以X-线平片泪囊造影做对照.结果23例(26眼)中大泪囊11眼,中泪囊13眼,小泪囊2眼.CT泪囊造影片能清晰显示泪囊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CT泪囊造影对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泪囊造影 其临床应用 CT 鼻腔泪囊造口术 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泪囊炎
  • 简介:<正>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疾病,其发病急,预后差。现就我院收治急性视网膜坏死5例,经用无环鸟苷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55岁,均为青壮年;单眼发病3例,双眼发病2例,共7眼;双眼发病时间3~30天,

  • 标签: 急性视网膜坏死 治疗观察 视网膜动脉 地塞米松 联合治疗 致盲率
  • 简介:<正>本文统计我院1992~1996年住院的鼻出血患者120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20例中,男97例,女23例。年龄3~76岁,平均为39.5岁,其中12岁以下7例,13~29岁31例,30~39岁22例,40~49岁19例,50~59岁24例,60岁以上17例。病程1小时~30年。除去外伤性鼻

  • 标签: 鼻出血 临床资料分析 鼻咽癌放疗 外伤性 出血部位 血管瘤
  • 简介: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术(topographyguidedcustomizedablation,TOGCA)治疗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5/09在我院屈光中心接受TOGCA的散光≥-2.00D的复性近视散光患者53例87眼。术前、术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及散光轴的变化。结果:术后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无1例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前眼总体散光-2.44±0.47D,角膜散光-2.56±0.58D,均为顺规散光。术后眼残留散光-0.17±0.34D,除1例(2眼)发展了-1.00D的散光,其余患眼均在±0.50D以内,角膜散光-0.10--2.60D,平均-0.98±0.46D,部分角膜散光欠矫与非角膜散光因素正相关。散光轴位变化较术前改变约14.13±19.18度。结论:TOGCA治疗高度散光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散光较术前明显减小,手术前后角膜散光轴均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

  • 标签: 近视 散光 角膜地形图引导 个体化切削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眼眶肿瘤的组织来源、手术进路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开眶手术治疗的眼眶肿瘤101例。结果前十位的眼眶肿瘤分别是:海绵状血管瘤22例(21.78%),静脉性血管瘤10例(9.9%),(表)皮样囊肿泪腺10例(9.9%),泪腺混合瘤8例(7.92%),炎性假瘤7例(6.93%),脑膜瘤6例(5.94%),腺样囊性癌5例(4.95%),淋巴瘤4例(3.96%),肉瘤3例(2.97%),神经鞘瘤2例(1.98%)。手术方法包括前路入眶68例,外侧开眶27例,眶内容6例,术后复发4例。结论开眶手术的术式选择与肿瘤的性质、位置、粘连情况、病变范围密切相关。术前对肿瘤的性质、位置、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术后复发等并发症。术后复发病例主要为脑膜瘤及泪腺肿瘤。

  • 标签: 眼眶肿瘤 手术进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