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喉癌与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关系。方法应用Takai蛋白浓度梯度,通过同位素放射活性测定PKC活性。结果癌组织胞浆中PKC比活性(6.63±0.64pmol/mg.min)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胞浆中PKC比活性(4.73±0.54pmol/mg.min)。结论提示癌组织中PKC活性升高很可能是被癌基因激活。

  • 标签: 喉肿瘤 蛋白激酶C
  • 简介: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主要由Ang-1和Ang-2组成;Tie2(tyrosinekinasethatcontainsimmunoglubin-likeloopsandepidernalgrowthfactor-similardomains2)是其共同受体.Ang-1促使血管成熟,维持血管稳定.Ang-2则拮抗Ang-1的作用,始动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Ang/Tie2受体途径起重要作用,抑制Ang/Tie2受体途径可以抑制眼部新生血管形成.

  • 标签: 眼部 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生成素 受体 TIE2 病理性
  • 简介: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m)明显较对侧健眼(410.56~38.45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m)低,且对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和健眼SF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m组和320~380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结论:脉络膜变薄可能是IMEM的重要诱因,且术前脉络膜厚度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脉络膜厚度 关系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一种生长因子,在角膜纤维修复反应中发挥的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TGF-β可通过Smad等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修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充分发挥角膜基质细胞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诱导细胞移行的正效作用。我们就TGF-β的概况、分子结构、TGF-β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眼前节的分布、在角膜上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愈合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屈光手术 生物学功能 角膜屈光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高脂血症、糖尿病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由年龄45~85岁的360例ARC患者所组成;对照为与病例同期入住相同医院,未患与ARC有关眼病的360例患者,对照组与病例采取1:1匹配方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疾病既往史等,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生化检测资料,包括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及甘油酯(TG)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研究因素与ARC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病程、TC及TG与发生ARC的危险性无关(P〉0.05),仅HDL-C下降与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有关(OR=1.519,95%CI:1.093~2.110,P=0.013)。在调整了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受损的研究对象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了73%(OR=1.734,95%CI:1.102~2.725,P〈0.001),而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了94%(OR=1.938,95%CI:1.293~2.906,P〈0.001)。糖尿病病程也与ARC呈显著性正相关,糖尿病病程〈10a和10~19a的病例发生ARC的危险性分别是未患糖尿病对照的2倍(OR=2.347,95%CI:1.502~3.752,P=0.010)和3倍(OR=2.683,95%CI:1.267~5.683,P〈0.001)。结论:HDL-C下降及糖尿病可使中老年人群发生ARC的危险性增加。

  • 标签: 年龄相关白内障 高脂血症 糖尿病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评价内直肌肌细胞数与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18例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和14例正常内直肌,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外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肌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间质成分多;斜视组内直肌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肌(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内直肌 病理 手术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微信等方式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出院后进行延伸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和改善护患关系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观察组患者于出院后第一周开始电话回访,以后分别于两周、一月、月、六月、一年回访。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一年后对2组患者遵医行为和再入院人数及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间遵医行为人数及满意度调查,明显好于对照组,再入院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延伸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掌握闭角型青光眼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增强患者遵医行为,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减少再入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 标签: 延伸护理服务 遵医行为 健康教育指导 青光眼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膳食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摄入量与年龄相关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由45~85岁的360例白内障患者组成,对照由同期入住相同医院的360例非白内障的患者组成,采取1∶1匹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既往史等,同时还采用一份有效的半定量化食物频率调查表(FFQ),获取研究对象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摄入量与ARC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调整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与摄入量为最低四分位数的对照相比较,摄入量为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ARC的OR为2.161(95%CI:1.107~5.016,P〈0.001)。同样,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也与ARC呈正相关,摄入量为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ARC危险性是最低四分位数对照的3倍(OR=2.989,95%CI:1.764~5.062,P〈0.001)。总脂肪摄入量与ARC无关(P=0.778)。结论: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可能有助于预防ARC。

  • 标签: 年龄相关白内障 碳水化合物 脂肪 多不饱和脂肪酸
  • 简介: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是不可逆性盲最主要原因,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1]glaucoma,PACG)是我国最主要的青光眼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机制复杂。PACG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晶状体位置偏前、前房变浅而导致的瞳孔阻滞。此外,周边虹膜肥厚以及睫状体位置前移也是PACG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 标签: 暗室激发试验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致盲眼病 危险因素 PACG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78例(8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及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月视力提高65只眼,有效率80.24%,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六月视力提高69只眼,有效率85.1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六月本组病例的眼压控制率为97.53%。术后六个月68眼形成扁平滤过泡。手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无菌性炎症、前房出血等,经治疗后缓解。讨论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及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联合手术 白内障 青光眼
  • 简介:目的:用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Acid-Schiff,PAS)染色法比较4%多聚甲醛固定液、4%戊二醛固定液和Davidson固定液固定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筛选最佳眼球固定液和固定时间。方法:取正常豚鼠眼球分6组,每组5只,I组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24h、域组眼球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4h;Ⅲ~V组眼球放入Davidson固定液分别固定3、6、24h;遇组眼球在Davidson固定液中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中再固定48h。常规制片、PAS染色、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的固定效果。结果: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再固定48h的固定效果与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接近,这两组固定液固定的眼球切片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结论:Davidson固定液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液,豚鼠眼球用Davidson固定液固定后,可将其转移到中性甲醛中长期保存,其固定效果不受影响。

  • 标签: 固定液 眼球 PAS染色 Davidson固定液
  • 简介:目的:评估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常规爆破、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晶状体核硬度芋~郁级的白内障159例159眼,随机分为常规爆破组41例41眼、扭动爆破组63例63眼及扭动持续组55例55眼,分别采用常规爆破、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组术前及术后2wk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umulativedissipatedenergy,CDE)以及最佳矫正视力的情况。结果:术后2wk,芋级核和郁级核常规爆破组的CDE均明显少于扭动爆破组和扭动持续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常规爆破组明显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爆破模式、扭动爆破模式及扭动持续模式均能有效、安全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手术,视力提高无明显差异,但相比较而言,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效率更高,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也更好。

  • 标签: 超声乳化摘出术 常规爆破模式 扭动爆破模式 扭动持续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眼压均比术前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明显下降,11~22mmHg者17例,其中眼压26mmHg者1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小梁切除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结论: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增多,但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 标签: 高眼压 青光眼 白内障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早期白内障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患者实施了小梁切除加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并发症严重,主要是角膜水肿和眼内纤维膜形成;出院时全部病例眼压得到控制,矫正视力≥0.5者4例(40%)。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早期白内障的联手术应慎重实施。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三联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联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2例72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72例72眼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术后3,18mo平均眼压分别为15.30±2.64mmHg和16.72±2.30mmHg,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眼压控制良好,能获得较满意的视力。

  • 标签: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虚拟再现患者维的解剖结构,通过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技术实现维模型,用于手术前的设计和手术模拟,在重建技术下行眼眶下壁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经过筛选的30例眼眶下壁骨折患者进行计算机维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制定手术方案。结果:眶下壁骨折患者30例通过计算机维重建后,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像,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手术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计算机导航维重建技术下行眶下壁骨折修复术术后重建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 标签: 眶下壁骨折 计算机三维重建 64层螺旋CT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颈前痛及吞咽困难2d于2013年7月16日来我院急诊。患者2d前曾进食猪蹄,之后出现颈前根部梗阻感,伴咽部不适,喜进流质,易流口水。因患者自幼确诊为“21体综合征”,平日言语表达不清,故家人未能带其及时就医。2d后上述症状加重,于我院行食管造影,结果显示:食管上段可见局部钡棉絮存留征象,双侧中下肺野支气管内钡剂存在(图1)。暂给予禁食、禁水、留院观察等处理。

  • 标签: 21三体综合征 食管造影 患者 钡剂 误吸 吞咽困难
  • 简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是治疗近视的一种方法,因其术后有较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并发症少,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角膜屈光手术,但是LASIK手术后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屡有报道。因此在行LASIK术前应详细检查周边视网膜,及时处理有潜在危险的眼底并发症,从而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我院眼科对LASIK术前所有患者常规面镜检查眼底,对眼底检查结果做详细记录,对所有视网膜裂孔及严重变性区均予及时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眼底三面镜 检查结果 准分子 术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Thisisacasepresentationofaverybizarreopenglobetraumawithanteriorsegmentforeignbody-fishinghookstuckinthecorneaandiris.Complicationsduetothiskindofeyetraumamightbeveryhazardousandwithseriousimpactonvisualfunction.Wearerepresentingourapproachandexperienceofthreestepmanagementofthiskindofeyeinjury:first-extracttheforeignbody,closeandreconstructtheeyeball,second-fightinflammation,andthird-restorethevisualfunctionbycataractsurgery.·

  • 标签: eye TRAUMA ANTERIOR SEGMENT foreign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