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宠,40岁。主因右乳外侧紫红色斑块6年,于2010年11月12日就诊。6年前患者自觉右乳外上疗皮下有一花生大小的皮下结节,无痒痛,禾予以诊治。1年前逐渐增大至鸽蛋大小的紫红色肿物,时何隐痛。

  • 标签: 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因腰部皮损4年,逐渐增人,偶伴腰痛于2011年6月28日来我科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腰部出现蚕豆大结节,尢明显自觉症状,未予特殊治疗。此后皮损逐渐增大,并偶伴腰痛,遂于2011年6月2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

  • 标签: 纤维肉瘤 皮肤 隆突性
  • 简介:目的:探讨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手术治疗以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5.4±12.4)岁。临床典型表现为皮肤斑块、斑片或结节,未见溃疡。躯干最为多见。超声:肿物位于皮下,肿物边界清楚,边缘尚规则,内呈分叶状,瘤体内有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其内可见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一致性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似纤维肉瘤样改变,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本组病例MMS手术者1例术后1年复发,2例术后3年复发。结论:DFSP形态多样,临床容易误诊,B超检查对诊断、判断肿物边界以及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进一步确诊。MMS对本病治疗有很大优势。

  • 标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表现 超声表现 MMS手术 病理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早期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降低临床误诊率,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方法收集30例临床资料完整被诊断为DFSP的病例,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0.97±18.8)岁。术前80%诊断为其他皮肤病。均有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典型的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车辐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4、vimentin阳性率为100%,SMA、S-100蛋白阴性率为100%。16例行局部切除术,其中复发10例(62.5%);14例行扩大切除术,其中复发2例(14.3%)。结论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降低临床误诊率。同时强调规范手术治疗重要性,探索新的辅助治疗,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 标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分析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主因骶尾部暗青色皮下结节20余年,于2014年10月13日就诊。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骶尾左上部出现皮下小结节,无痛痒不适,未经治疗,缓慢增大。近期皮损隆起,表面出现暗青色斑。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标签: 隆突性 皮肤 纤维 肉瘤
  • 简介:目的总结分次切除治疗皮肤良性病变如良性肿物、表浅性瘢痕的手术经验体会。方法在皮肤良性肿物或者瘢痕范围内进行部分切除,分次(间隔3~6月)将病灶缩小,直至病变完全切除;手术中和末次手术后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皮下和真皮减张处理,末次手术后酌情应用抗瘢痕治疗。结果对41例皮肤良性病变完成了分次切除手术,其中29例为面颈部、头皮部及小腿部的色素痣、疣状痣;12例为面部、四肢的瘢痕。根据病变大小不同分2~5次完成切除,术后效果良好,术后6~12月随访局部继发瘢痕不明显。结论根据不同皮肤的良性病变采用分次切除手术治疗具有简单、快捷、方便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植皮或皮瓣等其他复杂修复方法的应用。

  • 标签: 皮肤良性肿物 瘢痕 分次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前心理问题,为性知识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法对50名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调查。结果:患者存在紧张、恐惧,担心子宫切除影响性生活、引起早衰是主要原因。结论:对于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前应着重加强性知识的教育,术后继续加强性心理指导,同时注重配偶的健康宣教。

  • 标签: 全子宫切除 心理调查 性知识指导
  • 简介:背景:已有报道认为Sweet综合征(SS)与恶性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和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材料和方法:作者对在自己科室就诊的淋巴水肿部位发生SS样皮损的患者进行了回顾,记录和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作者报道7例曾行包括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乳腺癌外科手术后的女性患者。其中6例应用他莫昔芬。所有患者均有与SS一致的几种皮损,主要位于因乳腺切除术后发生淋巴水肿的肢体部位及同侧胸壁、躯干和背部。其中1例出现大疱性损害。3例皮损自行缓解,2例经抗生素治疗,1例经皮质激素治疗,1例经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后痊愈。结论:乳腺切除术后淋巴水肿部位发生红色痛性斑块应考虑为Sweet综合征的罕见表现。作者在文献中仅发现3例类似报道。尽管该现象的发病机制难以解释,但被认为可能与免疫监视功能缺陷有关。

  • 标签: SWEET综合征 淋巴水肿 切除术后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皮质激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脂肪抽吸加乳腺切除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的经验。方法于乳晕下缘切口进行乳房及周围预定范围的肿胀麻醉脂肪抽吸,并适量切除乳腺。结果治疗的56例患者胸部形态均接近正常,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应用脂肪抽吸加乳腺切除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安全可靠,效果较好。

  • 标签: 男性乳房发育症 脂肪抽吸 乳腺切除
  • 简介: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真皮和相邻的皮下组织纤维良性增生而形成。目前,针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通常较差,尤其是单纯的放射治疗。最近的一篇Meta分析报道,两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瘢痕疙瘩被认为很有前景:一种是手术切除辅助放射治疗;另一种是手术切除辅助局部化疗药物,包括丝裂霉素C。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发现,这两种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疗效,但都未用于〉5cm的瘢痕疙瘩治疗。作者运用手术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放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辅助放射治疗 丝裂霉素C 瘢痕疙瘩 手术切除 多形性 Meta分析
  •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性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性减少腋汗的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的前瞻性、开放、非随机治疗性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的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的与皮纹平行的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的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的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的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的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的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的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的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的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的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的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性汗腺切除的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性减少腋汗的最安全方法之一。

  • 标签: 治疗性试验 组织学分析 皮肤切除 腺切除术 腋汗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患者男,26岁。腰背部出现一鸡蛋大小肿物20余年。查体见腰背部有一单发带蒂肿物,触之质软,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见丰富的胶原纤维,并可见真皮浅层成团脂肪细胞。诊断:软痣合并单发性浅表脂肪瘤样痣。予高频电刀手术切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标签: 软痣 浅表脂肪瘤样痣 高频电刀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以期提高该类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成两组,其中感染组有22例,非感染组患者6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统计与腹腔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86例进行子宫切除术高龄患者中,感染的发生率为25.58%;其中感染组中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进行化疗、肺部感染,与非感染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胃部排空延迟的感染例数进行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肺部感染、手术时间过长、血红蛋白过低都是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较多,要求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加强感染的控制工作,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感染 高龄 子宫切除术 危险因素 干预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健康男士5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的性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勃起功能问卷(IIEF-5)评分和NPT勃起周径增加量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精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逆行射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成功的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不会明显引起患者勃起障碍,但会导致精液量减少和逆行射精率增加,因而会对患者性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 前列增生症 性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宫外孕保守治疗和手术切除输卵管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为宫外孕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宫外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56例)和手术治疗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后雌激素(E_2)、孕酮(P)、睾酮(T)、卵巢功能评分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SexualFunctionIndex,FSFI)变化,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宫外孕患者的性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孕次、就诊时FSF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2、4、6个月,两组患者E_2、P、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组间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卵巢功能评分、FSF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治疗后4个月、6个月逐渐恢复,且保守组患者卵巢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手术组患者,FSFI评分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宫外孕手术切除输卵管对女性卵巢功能和性功能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与手术对患者的性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关,临床选择宫外孕治疗方案时应酌情考虑此因素。

  • 标签: 宫外孕 保守治疗 手术切除输卵管 性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和腹腔镜两种方法用于良性卵巢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3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经阴道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分别81例、102例,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术后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经阴道手术方法,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和腹腔镜手术在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各有利弊,具体选择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针对患者进行经济有效的治疗。

  • 标签: 经阴道卵巢肿瘤切除术 腹腔镜 良性卵巢肿瘤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在子宫疾病方面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比和分析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治疗子宫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86例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拟治疗的子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43例对照组的患者通过常规的全子宫切除方案治疗,而43例观察组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治疗,探讨和研究两种不同的取石方式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住院天数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疾病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方案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手术中的各种风险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子宫腺肌症 腹腔镜 楔形切除 子宫全切除 临床疗效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