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间歇性应用免疫调节剂对带毒阳性生殖器疱疹(herpesgenitalis,HG)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及复发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攀枝花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带毒阳性HG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免疫调节剂间歇性治疗,口服胸腺肽肠溶胶囊+肌肉注射甘露聚糖肽。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机体免疫功能、治疗结束后6个月复发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NK水平分别为(62.73±8.14)%、(37.48±8.46)%、(1.56±0.64)、(17.93±7.21)%,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CD8+水平为(24.03±7.38)%,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总复发率为24.07%,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9%(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毒阳性HG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间歇性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治疗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免疫调节剂 间歇性治疗 生殖器疱疹 免疫功能 复发频率
  • 简介:目的探究复方中药对特应性皮炎患者治疗效果和免疫功能的调节。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特应性皮炎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组患者54例患者以复方中药治疗,对照组56例患者予以西替利嗪口服治疗,为期3周;治疗前后采血,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比例,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的变化。结果对照组83.9%,研究组87.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治疗前后CD3变化不大。治疗后患者CD4、CD4/CD8上升,而CD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治疗后患者IgA、IgG、IgM较治疗前升高,而IgE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明显,具有上调机体免疫能力,特别是对细胞免疫功能

  • 标签: 复方中药 特应性皮炎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对生殖器疱疹筛查的意义。方法:选取50例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将其作为试验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HSV抗体检测,另外选择5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在50例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HSV-IIgM,HSV-IIgG的检出率依次为14%,32%,HSV-ⅡIgM检出率为20%,HSV-ⅡIgG的检出率为34%;在对照组中HSV-IIgM,HSV-IIgG的检出率依次为0.8%,14%,HSV-ⅡIgM检出率为10%,HSV-ⅡIgG的检出率为24%,两组患者HSV抗体检测阳性率有显著的不同,二者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出率高,酶联免疫检测HSV抗原的方法可直接检测出泌尿生殖道及皮损中HSV病原体,在生殖器疱疹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移位联合腹膜阴道延长对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卵巢移位及腹膜阴道延长。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女性性功能质量,干预前后两组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时患者阴道长度、开始性生活时间及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性欲望、性兴奋、性高潮、疼痛、阴道潮湿和性满意度6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功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IgM、IgG和IgA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IgM、IgG和IgA水平低于干预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阴道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开始性生活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术后尿潴留、卵巢功能减退、术后阴道狭窄及骨质疏松整体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卵巢移位联合腹膜阴道延长能有效提高卵巢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因临床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的并发症。

  • 标签: 卵巢移位 腹膜阴道延长 卵巢癌 免疫功能 性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暖宫贴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采用暖宫贴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灌肠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微波治疗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痊愈率为54.44%(60/110),总有效率为90.00%(99/110);对照组痊愈率为38.18%(42/110),总有效率为74.55%(82/110).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其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CD4以及CD4/CD8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8水平均有明显的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D4、CD8以及CD4/CD8的组间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9例患者在第一次灌肠后出现轻度腹泻.结论:暖宫贴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较为简便,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暖宫贴 甲硝唑 地塞米松 慢性盆腔炎
  • 简介:白癜风是以黑素细胞丢失和白斑形成为特征的常见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白癜风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黑素细胞的破坏在白癜风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现将白癜风与遗传免疫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白癜风 免疫
  • 简介:梅毒(Syphilis)是由密螺旋体属(Treponema)中的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u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传染病,是一种经典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体感染后可造成许多器官组织系统的损害,且病程长。最近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梅毒发病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有关,现综述如下。

  • 标签: 梅毒 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
  • 简介:念珠菌为引起皮肤黏膜和系统性感染的常见机会性致病真菌,近年来宿主抗念珠菌感染免疫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对念珠菌相关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前者包括主要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TLR2,4,9等)、C型凝集素受体(CLRs,包括Dectin-1,2,3,Mincle,DC-SIGN,DC-SIGN等)、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蛋白样受体(NLRs,包括NLRP3和NLRC4等),与念珠菌胞壁相应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诱导固有免疫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的易感性。适应性免疫方面,主要包括Th17,Th1和Treg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及Th17免疫相关分子的基因突变与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易感性,并初步提出本领域的研究展望。

  • 标签: 白念珠菌 模式识别受体 固有免疫 TH17
  • 简介:近年来,机会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机体的免疫系统在防御和清除入侵的病原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获得性免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真菌感染与获得性免疫的相关性。本文从获得性免疫在机体抵御真菌感染中的作用、遗传性免疫缺陷与真菌感染的易感性以及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等方面对获得性免疫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评述,以期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方面找到突破口,为真菌感染的诊治找到新靶点。

  • 标签: 获得性免疫 真菌感染 疫苗
  • 简介:白癜风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nethyroiddisease,AITD)、类风湿关节炎、1型糖尿病、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thematosus,SLE)、艾迪生病、斑秃等,其中以AITD最多见,包括Graves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但有关白癜风并发AITD确切机制研究甚少。鉴于白癜风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和各种非遗传因素相关,多数认为是由基因、环境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共同的终末通路,即氧化应激-自身免疫介导的黑素细胞缺失,特别是非节段型白癜风(non-segmentalvitiligo,NSV)。该文从白癜风的基因、自身免疫和氧化应激3个关联机制上综述、阐述其与AITD的关系。

  • 标签: 白癜风 甲状腺疾病 自身免疫性 遗传 自身免疫 氧化应激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及心理造成严重负担。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满意且不良反应较大,而靶向性高的生物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的异常活化、拮抗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阻断免疫反应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中、重度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常用的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作用于T细胞的药物、抗白介素IL-23/IL-12抗体以及IL-17A及其受体拮抗剂。而近年来其他免疫生物制剂,如T肽、ABX-IL-8等可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因子释放,具有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小分子制剂
  • 简介:乳房Paget病(MPD)和乳房外Paget病(EPD)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皮损特征常为红斑、浸润或溃疡等湿疹样表现。该文针对某些相关蛋白在MPD、EPD中的表达,及其对MPD和EPD的诊断、鉴别诊断、组织来源和预后的意义作一综述。

  • 标签: PAGET病 乳房 PAGET病 乳房外 免疫组化
  • 简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流行广泛的常见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全球广大的妇女,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宿主对念珠菌的识别和免疫应答是其免疫系统与念珠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防御机制仍然不明,现在多数学者认为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先天性抗念珠菌活性及局部免疫在抗念珠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仍有争议。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免疫机制 念珠菌
  • 简介:目的:对比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3TP法)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抗体的效果。方法:对TPPA法检测的血清标本共291例(阳性191例,阴性100例),均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进行平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1例标本的检测结果提示,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与TPPA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77,P〈0.01)。结论: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简便又快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清梅毒抗体 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 自动化检测
  • 简介:IL-37是白介素1家族新发现的成员,可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在固有免疫阶段及适应性免疫阶段均被证实发挥重的抗炎作用。目前认为与多种内毒素血症、缺血性损害、肝炎等疾病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其抗炎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对IL一37的分类、分布、结构、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与疾病关系、表达调控等作一综述。

  • 标签: IL-37 抗炎因子 免疫调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梅毒血清学固定是梅毒治疗后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其机理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NK细胞数量的降低、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失衡、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升高、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紊乱均与梅毒血清学固定有关。

  • 标签: 梅毒 细胞免疫 血清学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D治疗儿童湿疹、调节患儿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外搽0.1%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制剂(阿法骨化醇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患儿血清25-(OH)D3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儿血清25-(OH)D3、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无明显改善(P值均〉0.05),而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3、CD3^+、CD4^+、CD8^+、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口服维生素D制剂治疗儿童湿疹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维生素D 儿童湿疹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i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中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评估合并感染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各医院在2006—2008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HIV感染病例,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登记;并进行HCV抗体、肝功能和CD4细胞检测;多元回归法分析HIV合并HCV感染风险因素。结果HIV感染者978例,合并HCV的感染率为33.9%,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占合并感染者的81.3%,30~45岁年龄组HIV合并感染率为42.6%,无业人员HIV合并感染率为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年龄30~45岁和无正当职业的人群HIV合并HCV感染率较高,静脉吸毒是HIV合并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人认为患者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自身"组织而启动了免疫反应。目前一些公认的自身免疫病如SLE、皮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尚未明确靶抗原和自身抗体。但近年自身免疫性水疱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重要成果之一是注射自身抗体到动物体内从而证实其致病作用,称为"被动转移"实验。

  • 标签: 自身抗体 动物模型 自身免疫性 被动转移 型胶原 自身免疫病
  • 简介:甲由甲单元、甲周的软组织及周围的血管和神经组成,具有保护指端、辅助精细动作等多种功能。甲的解剖结构以及相互作用的异常,不仅是甲病的主要原因,也可为系统疾病的发现提供线索。因此,掌握甲正常的解剖结构,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最大限度的保留甲的形态与功能的前提下,做出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本文综述甲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旨在为临床上甲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解剖结构 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