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顺行弹性髓内针与逆行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远期并发,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采用弹性髓内针技术儿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5例,为A组,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62例(为B组)GarlandⅡ型和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分别对两组患儿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肘关节Mayo评分、ROM测量、提携角测量。结果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ROM评测均优于B组(P〈0.01,P〈0.05)。A组提携角改变较B组有明显优势,两组均无肘外翻发生。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较克氏针固定技术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预防肘关节僵硬和肘内翻方面,有明显优势。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髓内 肱骨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腹腔镜以及开腹手术3种方法治疗发育不良肾的临床利弊。方法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作者共收治31例发育不良肾患儿,采用后腹腔镜、腹腔镜以及开腹手术3种方式治疗,比较3种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别。结果3组手术均获成功,经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49±14)min,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45±13)min,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03±1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4.7±1.1)mL、(16.2±1.6)mL、(21.1±1.4)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0.8)d、(6±0.9)d、(10±1.2)d。3组术后均无并发。结论小儿肾发育不良在腹腔镜和后腹腔镜下手术,其术后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明显优于开腹手术,但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长。

  • 标签: 肾疾病 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女婴无肛并前庭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5—2011年作者收治年龄4个月至1岁的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患儿21例,均通过保留瘘管肛门成形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排便功能。结果一期愈合19例,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经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理疗后痊愈。21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全部患儿排便功能良好,会阴外观正常,无一例复发。结论保留瘘管肛门成形术治疗女婴无肛前庭瘘简便易行,是一种合理、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直肠瘘 结直肠外科手术 婴儿
  • 简介: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的临床特点,指导I临床治疗。方法将64例新生儿败血患儿分为早产组与足月组各32例,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其发病时间、感染途径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发病时间无明显区别,发病高峰期均在出生7d后;两组患儿的感染途径有明显区别,足月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和脐部感染.早产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实验室检查早产组有30例(93.75%)患儿表现为CRP增高,足月组29例(90.63%)表现为CRP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18例(56.25%)新生儿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足月组9例新生儿(28.12%)中性粒细胞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并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尽早确诊,加强护理可以有效阻止新生儿败血病情进展。

  • 标签: 败血症/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 感染 婴儿 新生
  • 简介:枫糖尿(maplesyrupurinedisease,MSUD)是一种较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通常在新生儿期至婴幼儿期发病,学龄期以急性脑病起病的病例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MSUD患儿,8岁6个月首次发病,以感染后急性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于发病第2天时来院,一般化验发现代谢性酸中毒、血尿酸增高、脑脊液蛋白质降低,头颅磁共振扫描显示双侧小脑齿状核、脑干、双侧丘脑、壳核、尾状核及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呈现长T1,长T2信号,头颅弥散频谱(DWI)示以上部位呈明显高信号。血代谢检查示:血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显著高于正常范围;尿液代谢结果示:2-羟基异戊酸、2-羟基丁酸、2-酮异戊酸和2-酮异己酸亦显著增高,提示MSUD。同时游离肉碱明显降低,提示继发性肉碱缺乏、酮症。经控制氨基酸摄入,予大剂量维生素B1、葡萄糖、左旋肉碱静脉点滴,入院后第5天病情明显好转,第7天病情完全恢复,未遗留任何中枢神经系统后遗。根据患儿治疗效果考虑为硫胺有效型。继续给予维生素B1口服,控制蛋白质饮食(每日1g/kg)治疗1个半月后复查,血、尿代谢结果完全正常,复查头颅MRI结果明显改善。对以急性脑病起病的病例,要警惕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如能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的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枫糖尿症 遗传代谢性疾病 急性脑病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方式、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胆总管囊肿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83例(男23例,女60例,平均年龄3.8岁),采用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治疗,其中腹腔镜下手术59例,开腹手术24例。对83例患儿手术前后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AST、ALT、GGT和ALP。根据手术年龄将患儿分为三组:〈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根据囊肿扩张形状分为囊形扩张组和梭形扩张组。分析手术方式、手术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手术前后血生化变化的关系,探讨手术方式、手术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患儿术后血TBIL、DBIL和ALP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比较,术后各生化指标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别。手术年龄越小,术前血胆红素水平越高,肝功能指标越高。3岁以内手术者术后TBIL和DBIL降低程度显著高于手术年龄〉3岁者。、囊形扩张组和梭形扩张组比较,术后肝功能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别;囊形扩张组术后TBIL、DBIL和ALP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手术疗效与开放手术无差别。早期发病的胆总管囊肿患儿(3岁以内)肝损伤较严重,应及早手术,术后效果明显。囊肿扩张形状不影响胆总管囊肿根治术的手术疗效,但囊形扩张者手术效果更明显。

  • 标签: 胆总管囊肿/外科学 治疗结果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法乐四联(TOF)患儿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32例小儿TOF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34例;年龄4个月至12岁,平均12.85岁。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或心导管造影检查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性手术,部分病例以自体心包或带瓣自体心包扩大右室流出道和(或)肺动脉,对合并畸形作相应处理。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4例(3.03%),其中2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随访129例,随访时间12~90个月;失访3例。6例残余微量分流,生长发育正常,无不适。结论对症状显著的TOF患儿应尽早手术矫治,提高手术水平,加强术后监护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法乐四联症 外科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IM)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分析56例IM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病年龄小于7岁者44例(78.6%);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共50例(89.3%);具有典型临床表现36例(64.3%);其中发热占92.9%,咽峡炎占96.4%。淋巴结肿大占100%,肝脏肿大占42.9%。脾脏肿大占50%;并发46例(82.1%);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并发;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AL)≥10%52例(92.9%);玻片凝集法测定嗜异性抗体阳性45例(80.4%);48例做了EB-VCA-IgM检测,阳性37例(77.1%)。结论临床上疑似IM诊断时,应尽量多次检查外周血常规AL,做好嗜异凝集试验和EB-VCA-IgM检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病 病毒感染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CSI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3例诊断为CSID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结果3例患儿年龄1岁4个月至1岁7个月,单纯母乳喂养期间大便正常,断母乳改奶粉喂养、添加米糊、粥后开始腹泻,粪便为黄色稀水样、稀糊样,每天7-10次。入院查体均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3例蔗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0.1(2.0%)、0.1(2.6%)和0.9(19.1%)mmol·L-1,并出现排黄色稀水样粪便;葡萄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1.5(30.6%)、2.3(65.7%)和4.4(107%)mmol·L-1,均未出现腹泻。3例患儿诊断CSID后停用蔗糖和淀粉类食物,1-2d后粪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上疑诊CSID患儿,可根据典型的病史特点(断母乳后出现腹泻),回避蔗糖和淀粉类饮食后腹泻迅速缓解,蔗糖激发试验阳性可作出临床诊断。

  • 标签: 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 儿童 腹泻 蔗糖激发试验 葡萄糖激发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选择符合ICD-10多发性抽动诊断标准的病例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心理治疗,同时口服静灵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每次5mL,每日2次,并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5次,每次22min,2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个月。对照组给予心理治疗,并口服氟哌啶醇0.03~0.05mg/(kg.d),根据控制情况逐渐加量至症状控制,最大剂量6mg/(kg.d),同时口服同等剂量的安坦,3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个月。2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和副反应。在停止治疗3、6、12个月分别进行追踪随访调查,评估复发情况。结果(1)2个月后观察,两组均疗效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在停止治疗3、6、12个月分别进行追踪随访调查,总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共患病的治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灵口服液及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配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的疗效满意,且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复发率低,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多发性抽动障碍 治疗 静灵口服液 治疗应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中国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XLA)患儿临床表现、免疫功能评价、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的表达及BTK基因突变分析,分析基因型和表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诊为XLA患儿,使用抗BTK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单核细胞BTK蛋白表达。采用RT-PCR获得患儿cDNA,使用8对不同引物分2步扩增BTKcDNA,PCR产物测序。突变结果通过对DNA外显子相应部位扩增、测序证实。并对确诊XLA患儿的母亲及家族中部分亲属进行BTK蛋白表达和BTK基因分析。结果①40/50例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患儿经BTK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为XLA,以错义突变(16例,40.0%)和无义突变(13例,32.5%)为主。②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的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1.4±1.1)岁,其他突变类型患儿为(1.4±0.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错义突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无义突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③34/40例(85.0%)B细胞〈0.1%;4例(10.0%)B细胞在1%~2%,其中错义突变2例,无义突变1例,剪接突变1例;2例(5.0%)B细胞为2%,均为错义突变。④血清IgG〈3g·L-1患儿BTK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⑤错义突变患儿BTK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他突变类型无显著差异。⑥6/21例(28.6%)2031C/T多态性患儿伴有严重的关节炎,3/19例(15.8%)无多态性患儿有关节炎表现。⑦28/32例(87.5%)XLA患儿母亲为BTK基因杂合型。结论错义突变可能与确诊年龄较大有关,且某些位点的错义突变可能与较高的外周血B细胞数量和血清IgG水平及正常的BTK蛋白表达水平有关。BTK基因多态性(2031C/T)可能增加关节炎的风险。

  • 标签: 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ruton's酪氨酸激酶 流式细胞仪 基因分型 基因型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肛门改良Soave术和经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2007年作者收治年龄〉3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1例,其中28例采取经肛门改良Soave术,24例经腹手术,分析两组患儿术后并发以及排便功能。结果两组并发的发生率比较,经肛门改良Soave术明显少于经腹手术,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肠炎(Himchsprung’sassociatedenterocolitis,HAEC)的发生率低于经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排便控制能力以及大便形态方面比较,经肛门改良Soave术优于经腹手术。结论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可行,疗效优于经腹手术,但术后仍有诸多并发,特别在排便控制方面,需要大宗病例长期随访的研究来评估。

  • 标签: Hirschspnmg病 肛门 腹部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报告采用Passerini-Glazel手术治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女性假两性畸形患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9至2011年,作者采用Passerini-Glazel一期会阴成形术治疗患儿6例。术中经会阴整体游离尿生殖窦,利用阴蒂背侧皮肤和包皮瓣,结合背侧切开的尿生殖窦远端黏膜瓣,成形阴道口和小阴唇,采用阴囊褶重建大阴唇,同时行保留血管神经蒂的阴蒂短缩成形术。结果6例患儿术后无一例并发,术后外形和早期功能均良好。结论一期Passerini-Glazel会阴成形在阴蒂成形的同时完成阴道和会阴成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肾上腺增生 先天性 外科手术 假两性畸形
  •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EBV-HLH)NK细胞表面受体和CD107a表达,为深入了解EBV-HLH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EBV-HLH、未接受过化学免疫治疗的住院患儿为EBV-HLH组,选取年龄、性别与EBV-HLH组1∶1匹配的健康查体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穿孔素及CD107a表达。予IL-2刺激后再次测定CD107a表达情况。结果EBV-HLH组和正常对照组各8例。①两组NK细胞表面受体NKp30、NKp46、NKG2D、DNAM-1和2B4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56+NK细胞穿孔素表达率和CD8+T细胞穿孔素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在IL-2刺激前CD107a、CD107a/K562、CD107a/2B4/P815、CD107a/NKG2D/P815和CD107a/2B4/NKG2D/P815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EBV-HLH组在IL-2刺激前后CD107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IL-2刺激前后CD107a、CD107a/K562和CD107a/NKG2D/P815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V-HLH患儿NK细胞对IL-2的反应出现异常,可能与EBV-HLH的发生有关。

  • 标签: NK细胞 EB病毒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 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