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其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两大类。其中特发性膜性肾病现已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5%~9.9%。一直以来,对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及蛋白尿的产生认识主要来源于动物模型——Heymann肾炎的研究。

  • 标签: 膜性肾病 足细胞损伤 终末期肾脏病 MEMBRANOUS NEPHRITIS 肾小球上皮
  • 简介: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大鼠细胞自噬标志物LC3、P62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糖尿病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只)、造模组(n=1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于第12周结束时留取大鼠尿标本,检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摘取肾脏称量重量,分别计算尿蛋白肌酐比和肾重体重比;HE染色、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检测肾小球LC3、P6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蛋白肌酐比、肾重体重比在造模组均显著增加(P〈0.05);P62蛋白表达亦较正常组表达显著增加(P〈0.05);造模组大鼠肾脏病理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系膜增生、基质增多。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细胞自噬较正常组减低,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机制之一。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 自噬
  • 简介: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对糖尿病大鼠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制备成STZ糖尿病模型,实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未干预组、尿毒清颗粒治疗组(2.6g·kg-1·d-1灌胃),于实验第4周、8周末检测血糖、血肌酐、尿肌酐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光镜、电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并计数突宽度,免疫组化观察细胞相关蛋白分子nepherin、podocin的表达,Realtime-PCR检测肾皮质nepherin、podocinmRNA表达。结果:尿毒清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肌酐清除率,降低尿白蛋白排泄,改善肾脏病理,减轻突融合,维持细胞相关蛋白分子的分布与表达。结论:初步证实尿毒清颗粒能通过上调细胞相关蛋白分子水平减轻细胞损伤,对糖尿病大鼠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 NEPHRIN PODOCIN 尿毒清颗粒
  • 简介: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脏病(DKD)大鼠细胞podocin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忍)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DM组)和厄贝沙坦治疗组(DI组)。于治疗后第4、8周,测定24h尿蛋白定量;于治疗后第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肾组织podoc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与N组相比,DM组第4、8周24h尿蛋白定量均升高(P〈0.01);与DM组相比,DI组治疗后第8周24h尿蛋白定量降低(P〈0.01)。与N组相比,DM组podocin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DI组podocin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P〈0.01)。治疗后,DI组大鼠细胞病变较DM组减轻。结论厄贝沙坦可上调DKD大鼠肾脏podocin表达,改善肾脏病理损害,减少蛋白尿。

  • 标签: 厄贝沙坦 糖尿病肾脏病 足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氧化应激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小鼠细胞株由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PeterMundel教授馈赠。用钙磷脂结合蛋白Ⅴ-荧光异硫氰酸盐(FITC)和碘化物(PI)标记细胞,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FACS)法来计数凋亡和坏死的细胞。DharmaconOnTargetPlusSMARTpoolsiRNA试剂和AmaxaRNAinucleofection试剂盒成功转染siRNA到细胞。绿荧光蛋白载体证明转染的有效性,分别采用WesternBlot和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来检测siRNA转染细胞后AGE受体蛋白(RAGE)靶基因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用LS50B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活性氧,根据波长485nm在530nm发射的荧光来判断活性氧(ROS)的产生。观察活性氧的清除剂N-乙酰基-半胱氨酸(NAC)能否减少AGE-BSA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AGE引起细胞的凋亡呈剂量依赖性,随AGE浓度的增大,凋亡的发生率逐渐升高;RAGEsiRNA能减少60%~70%RAGE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ROS的清除剂NAC可明显减少AGE-BSA引起的ROS的产生和细胞凋亡。结论:AGE与RAGE作用后活性氧产生增加,活性氧的增加可能是AGE引起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可通过抗氧化减少ROS的产生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 标签: 足细胞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活性氧 凋亡
  • 简介:目的:通过探讨益肾胶囊含药血清干预高糖环境下培养的小鼠细胞nephrin、podocin的表达,以期为益肾胶囊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小鼠细胞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高糖组、等渗组、益肾低剂量组、益肾中剂量组、益肾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按照上述分组培养48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nephrin、podocin的表达;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nephrin、podoci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P〈0.01),nephrin及podocin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高糖组相比,益肾高剂量组与贝那普利组细胞的增殖显著升高(P〈0.01),nephrin及podocin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贝那普利组相比,益肾高剂量组细胞的增殖、nephrin及podocin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高糖环境下细胞nephrin、podocin的表达明显减少;益肾胶囊含药血清可能是通过上调nephrin、podocin的表达,从而保护了肾小球细胞,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益肾胶囊 高糖 足细胞 NEPHRIN PODOCIN
  • 简介:目的观察原发性IgA肾病患者尿细胞排泄、肾小球细胞病变,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50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IgA肾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利用podocalyxin(PCX)作为标记蛋白,标记尿液和肾组织细胞,收集患者肾活检时临床资料,各项病理指标和肾组织细胞PCX荧光表达采用不同的半定量积分法进行评分,电镜检测肾小球外周袢的突宽度。结果①IgA肾病患者中尿细胞染色阳性为32例(64%),较健康对照者有统计学差异。②IgA肾病伴尿细胞阳性患者尿蛋白水平、血肌酐(SCr)、平均动脉压(MAP)较尿细胞阴性患者增高,血浆白蛋白(Alb)、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P〈0.05)。③光镜示IgA肾病伴尿细胞阳性患者肾小球硬化程度、新月体发生率较尿细胞阴性患者明显增高(P〈0.05),但小管间质病变与肾组织细胞PCX表达阳性指数,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④电镜结果提示IgA肾病患者尿细胞阳性突宽度明显增宽(P〈0.05)。结论细胞尿是反映肾脏疾病轻重的一个指标,细胞尿与肾脏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IgA肾病患者尿细胞排泄指标是否能够独立预测患者的预后还有待证实。

  • 标签: IGA肾病 穿刺活检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指上皮组织在发生局部损伤后诱发的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的转化。近几年,EMT被认为是受损肾脏产生肌成纤维细胞的关键,可能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蛋白尿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缺陷的临床表现,是大量肾小球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早期标志。

  • 标签: 转分化 肾小球滤过功能 间充质 中药干预 肾脏疾病 肾间质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发病时的蛋白尿〉1.0g/d和广泛突融合在IgA肾病预后判断上的价值。方法:以1998年1月~2005年1月间肾活检诊断为IEA肾病-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IgAN-FSGN)9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广泛突融合和蛋白尿〉1.0g/d与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性。结果:电镜下显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突广泛融合24例(24.2%),细胞无明显改变(包括突细胞部分融合)75例(75.8%)。广泛突融合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54.2%(13/24例)明显高于细胞无明显改变组的28.0%(21/75例);临床表现尿蛋白〉1.0g/d组44例(44.4%),尿蛋白〈0.5g/d组23例(23.2%)。尿蛋白〉1.0g/d组突广泛融合的发生率为29.5%(13/44例)明显高于尿蛋白〈0.5g/d组的4.3%(1/23例),尿蛋白〉1.0g/d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40.9%(18/44例)明显高于尿蛋白〈0.5g/d组的13.0%(3/23例)。结论:广泛突融合或蛋白尿〉1.0g/d均与IgAN-FSGN肾小球硬化的加重呈正相关,广泛突融合可作为IgAN-FSGN病变进展的一个病理学标志,尿蛋白〉1.0g/d可作为反映IgAN—FSGN病变进展的一个临床标志。

  • 标签: 肾小球肾炎 IgA蛋白尿 肾小球硬化 足细胞
  • 简介:目的:考察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中药组分丹酚酸与黄芪多糖防治FFA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采用永生化小鼠细胞株,通过温度选择的培养方法诱导细胞分化,分为空白组、FFA组(FFA30μmol/L)、FFA+丹酚酸组(10mg/L)、FFA+黄芪多糖组(0.2g/L),干预24h后收集细胞,以AnnexinV-FITC和PI双染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加FFA组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加入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后能够减少细胞凋亡的百分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丹酚酸与黄芪多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FA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对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

  • 标签: 游离脂肪酸 足细胞 丹酚酸 黄芪多糖
  • 简介:目的:研究益气清热膏对氨基核苷嘌呤霉素大鼠模型(PAN)蛋白尿水平、细胞损伤的作用,并从调节内质网应激途径的主要分子伴侣: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protein,GRP78)和GRP94的表达探讨益气清热膏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PAN模型组、益气清热膏组、蒙诺组,每组各6只。除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颈静脉插管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40mg/kg)法制备PAN肾病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前(0天)、造模后第9天和第14天检测大鼠24h尿蛋白定量,第15天处死各组大鼠,取肾组织行电镜检查;WesternBlot和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GRP78和GRP94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益气清热膏可以降低造模后第9天和第14天大鼠24h尿蛋白定量(P〈0.01)。(2)超微病理:模型组出现广泛突融合、消失,突基底部肿胀,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内皮窗孔凌乱。益气清热膏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细胞损伤。(3)real-timePCR法和Westernblot检测肾皮质GRP78和GRP94的表达。模型组GRP78和GRP94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益气清热膏可以显著降低两者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益气清热膏可显著降低PAN模型大鼠尿蛋白水平,修复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益气清热膏降低肾组织GRP78和GRP94表达,从而抑制内质网应激,修复肾组织蛋白质合成有关,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益气清热膏 氨基核苷嘌呤霉素模型 内质网应激 糖调节蛋白
  • 简介:目的高糖可诱导细胞损伤,促进糖尿病蛋白尿的产生及肾脏纤维化的进展。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是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化的一种生理性四肽,可抑制肾脏纤维化。本文通过体外培养条件永生性小鼠细胞,探讨AcSDKP对高糖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条件永生性小鼠细胞,采用高糖(30mmol/L)刺激48h,同时予AcSDKP干预。分为正常对照组(常规低糖培养基培养)、高糖组、高糖+AcSDKP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细胞特异性标记物nephrin的表达改变,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纤连蛋白(fibronec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骨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高糖可减少细胞nephrin表达,AcSDKP处理后足细胞nephrin表达有所恢复。高糖组可促进细胞间充质标记物fibronectin、α-SMA的表达升高,AcSDKP可抑制高糖刺激下细胞fibronectin、α-SMA的表达。高糖可诱导细胞骨架出现紊乱、重组,促进细胞黏附性下降,诱导细胞凋亡,AcSDKP可抑制细胞骨架紊乱重组、改善细胞黏附性、抑制细胞凋亡。结论AcSDKP可对高糖诱导的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逆转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稳定细胞骨架、恢复细胞黏附性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高糖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 足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细胞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