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balloon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tenting,PTS)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经血管造影检查存在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18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插管史,平均留置时间(3.0±0.4)个月。PTA术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S后缓慢放气。PTS术18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4枚,2例为左侧锁骨下静脉狭窄,使用血管球囊扩张成后残留狭窄严重,植入10mm×62mm自膨式支架,另2例为右侧无名静脉狭窄,植入12mm×62mm自膨式支架。结果发生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18例均行PTA进行治疗,术后予双嘧达莫50mg,口服3次/d,随访6~12个月,其中2例出现再次狭窄,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肿胀,3个月后再次予以PTS,术后3d予以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随访至今无肿胀发生,手术成功。结论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狭窄 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 血管支架植入术
  • 简介:中心静脉置管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危险性低而应用广泛,是目前建立血液净化系统临时血管通路的主要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内瘘成熟前、各种类型中毒抢救等血液透析治疗。目前常用的深静脉置管部位包括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但是由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导致的静脉狭窄率高,影响该侧上肢内瘘的建立。

  • 标签: 颈内静脉置管 血液透析 临床分析 锁骨下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临时血管通路
  • 简介:镰状细胞病(SCD)患者中发生血小板活性增高,但其病因及临床相关性仍不明。SCD的一个重要的合并症是肺动脉高压(PAH),以肺血管增生病变、形成及血管内溶血后血浆内释放的血红蛋白清除一氧化氮(NO)导致的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VillagraJ研究了血小板活性与SCD患者中PAH及NO清除的关系[Blood,2007,110(6):2166~2172]。血小板激活以纤维蛋白原受体激活为标志,与PAH严重程度(r=0.58,P〈0.001)、血管内溶血的试验标志物(如网织红细胞计数)(r=0.44,P=0.02)相关。体内实验中病理浓度的细胞血红蛋白作用于血小板后提高了基础及激活剂导致的血小板活性,阻断NO受体对血小板活性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血小板活性 镰状细胞病 肺动脉高压 血红蛋白 受体激活 细胞外
  • 简介:尿道狭窄临床并不少见,尤以外伤和前列腺切除术后多见,简单狭窄以普通扩张法即可解决.临床上对复杂狭窄行普通扩张失败者目前无较好的处理方法.本院从1999年2月至2001年4月使用改良后尿道扩张器在尿道镜直视下置管扩张取得满意效果,对7例复杂尿道狭窄处理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尿道镜直视下置管扩张 改良 尿道扩张器 治疗 复杂尿道狭窄
  • 简介: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06年2月采用输尿管镜联合电切镜下钬激光技术,对15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男性尿道狭窄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尿道狭窄 钬激光 内窥镜术
  • 简介: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首选血管通路形式,但部分患者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人工血管内瘘,需要应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作为长期透析通路或者过渡通路。因左侧颈内静脉、左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走行中有两个生理弯曲,而且左侧头臂静脉的走行是先向右前下方,再向右后下方走行(图1).

  • 标签: 颈内静脉 隧道式 皮下隧道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导管 自体动静脉内瘘
  • 简介:对于输尿管中上段的长段狭窄或缺损目前尚无理想的手术方法。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利用自体腹膜治疗2例输尿管长段狭窄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58岁,因右侧腰痛7月入院。患者曾因右侧输尿管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狭窄接受输尿管镜下狭窄段扩张及留置输尿管双J管治疗,拔除双J管后病情加重,复查CT提示右侧输尿管上段狭窄段长约6cm。患者接受输尿管成形手术治疗,术中纵行剖开狭窄段(未切除狭窄段),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将输尿管缺损侧以临近自体腹膜包裹形成新的管腔。狭窄段取少许组织,病理结果为炎性组织。

  • 标签: 输尿管狭窄 输尿管重建 肾盂输尿管积水 腹膜
  • 简介:患者:男,82岁。因“心慌、胸闷10年,下肢乏力、疼痛10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7年6月6日入院。1997年诊断“冠心病、房颤”,2003年发生脑梗死,2006年出现双下肢疼痛,动脉造影示双下肢动脉狭窄。后突发左上肢无力,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腋动脉及远端分支血栓形成。

  • 标签: 肾动脉闭塞 腹主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双下肢疼痛 双侧 下肢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后尿道狭窄治疗效果的吻合法。方法经会阴耻骨上联合切口入路,采用自制长直针后尿道吻合治疗外伤性后尿道狭窄31例。结果术后3周拔除尿管,30例获随访,时间6个月-15年。29例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大于15mL/s,其中1例术后出现轻度压力性尿失禁,1个月后逐渐恢复。1例术后8个月尿流稍变细,定期尿道镜直视下尿道扩张后排尿恢复通畅。2例术后出现中等程度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结论长直针后尿道吻合疗效满意,手术简单,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道狭窄 尿道吻合术
  • 简介:我院自93年6月以来共收治8例前列腺增生开放性手术后膀胶颈部狭窄病人,均采取经尿道膀胱颈部狭窄电切除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年龄56~65岁,平均59岁,均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其中:2例为术后拔管数日内就出现排尿不畅,4例为拔管后一个月出现排尿不畅,其中有2例出现排尿困难给予膀胱造瘘。上述病人

  • 标签: 电切治疗 经尿道 膀胱颈部 狭窄梗阻 手术后 前列腺增生
  • 简介:目的观察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的效果。方法对50例尿道狭窄患者行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分析研究其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尿道狭窄复发率及术后疗效。结果50例尿道狭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0~20ml,平均15ml。手术时间为15~45min,平均30min。术后出现轻度尿失禁1例,经过盆底肌功能训练恢复。无勃起功能障碍、尿外渗、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半年,术后1、3、6个月行尿流率检查,4例患者最大尿流率小于10ml/s,考虑狭窄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治愈率为92%。结论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安全、有效,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狭窄复发率低、手术效果确切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掌握和推广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棒状电极 等离子电切术 尿道狭窄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少尿2d”在外院行CT提示:右肾周可见122cm×48cm的中强回声,考虑为出血。检查当天尿量约700ml/24h,血肌酐945μmol/L、血红蛋白54g/L。2007年3月15日以“急性肾衰竭、右肾肿瘤伴出血”收入院。入院后给予抗炎、间断输血、血液透析、加强营养以及支持治疗,尿量增至1350ml/24h;复查血肌酐700μmol/L、血红蛋白91g/L。3月21日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告病危、吸氧并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强心、升压治疗,但自主呼吸、心跳一直没有恢复,瞳孔散大固定,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结节性多动脉炎 动脉瘤破裂 右肾 多发性 血红蛋白 心跳骤停
  •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当膀胱癌处于进展期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泌体是由不同类型细胞释放的膜性囊泡,直径约30~100nm,能够通过mRNAs、miRNAs和蛋白质等的传递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等多种生理过程。研究表明,泌体对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调控作用,未来可能成为膀胱癌诊断的新方法和治疗的新途径。

  • 标签: 膀胱癌 外泌体 肿瘤转移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后脉搏波速度(PWV)和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AIx)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2例MHD患者,采用标准袖带水银血压计测量非动脉一静脉内瘘侧上臂坐位血压,动脉脉搏波分析仪检测动脉弹性指数AIx和PwV,并分别与各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的袖带血压、中心动脉压、PWV和AIx在血液透析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Ix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主动脉收缩压有明显相关(P〈0.05),而PWV与患者年龄、上臂舒张压、钙磷乘积、身高、透析时间和心率存在明显相关(P〈0.05);PWV与AIx之间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1)血液透析患者的AIx与PWV、中心动脉压收缩压(C_SP)、身高、血清白蛋白、性别和年龄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与PWV、性别、年龄和C_SP呈正相关;而与身高和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2)血液透析患者的PWV与AIx、年龄、舒张压、钙磷乘积、身高、透析时间和心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与AIx、年龄、钙磷乘积、舒张压、透析时间及心率呈正相关,仅与身高呈负相关。

  • 标签: 肾透析 血压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等渗对比剂与低渗对比剂的肾毒性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EMbase、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比较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等渗与低渗对比剂肾毒性差异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4年1月,同时对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检纳入。按照制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ReviewMan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合计2677名受试者。①诊断标准:以血清肌酐增高超过基线水平的25%为诊断标准,等渗对比剂肾毒性比低渗对比剂低ERR=0.57,95%CI(0.38~0.84),P=0.005];以血清肌酐升高大于44μmol/L(0.5mg/d1)为诊断标准,等渗对比剂肾毒性小于低渗对比剂[RR=0.65,95%CI(0.43~0.98);P=0.04]。②年龄:患者平均年龄≥65岁,2种对比剂的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R=0.66,95%CI(0.40~1.09),P=0.103;患者平均年龄60~65岁,2种对比剂肾毒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RR=0.64,95%CI(0.19~2.11),P=0.46]。③血肌酐基线值:血肌酐基线值偏高,等渗对比剂肾毒性小于低渗对比剂ERR=0.40,95%CI(0.21~0.76);P=0.006];血肌酐基线值正常,2种对比剂肾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R:1.14,95%CI(0.39~3.37),P=0.81]。④对比剂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剂量小于200ml的患者,等渗对比剂与低渗对比剂CIN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R=0.85,95%CI(0.51~1.43),P=0.55],而对比剂使用剂量不低于200ml的患者,等渗对比剂CIN的发病率较低渗对比剂低ERR=0.38,95%CI(0.18~0.80),P=0.013。结论对于接�

  • 标签: 介入治疗 对比剂 肾毒性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主动脉钙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胸部正位X线成像技术检测183例MHD患者主动脉钙化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主动脉钙化组(A组)和主动脉无钙化组(B组),透析前抽血检测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并计算钙磷乘积,比较两组年龄、透析龄和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将上述指标与主动脉钙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筛选出来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组和B组在年龄、透析龄、血磷、钙磷乘积和CRP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MHD患者主动脉钙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透析龄、血磷、钙磷乘积及CRP;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透析龄和血磷是主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MHD患者主动脉钙化相当常见,主动脉钙化与年龄、透析龄、钙磷代谢和炎症状态有关。

  • 标签: 血液透析 主动脉 钙质沉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