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淋巴结外侵犯(extranodalextension,ENE)对阴茎癌患者生存影响,并对可能影响ENE患者生存预后因子进行分析。方法回顾31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且病理证实ENE阴茎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未行辅助治疗,术后均给予辅助放疗。应用显徽标尺测量淋巴结包膜至肿瘤外侵最大距离,如果肿瘤破坏淋巴结包膜≥1/3,则认为该患者ENE距离不可测量。研究终点为总体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比较,进一步对有意义因子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ENE发生率为51.8%。ENE患者位总体生存期为18个月(95%CI14.4~21.6个月),5年生存率为23%。ENE淋巴结数目≥3、ENE不可测量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对此类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仅ENE不可测量(HR:4.24)对总体生存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茎癌伴有腹股沟ENE时5年生存率较差,ENE距离影响此类患者总体生存期重要因子,当ENE距离不可测量时,患者位生存期仅为7.5个月。

  • 标签: 阴茎肿瘤 淋巴结外侵犯 预后
  • 简介: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较为常见男性疾病,男性自40岁以后,前列腺可有不同程度增生,5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晚期可出现肾积水和肾功能不全。从临床表现来看,本症可归属祖国医学“癃闭”范畴。当合并感染结石时,亦可归属于“淋症”范畴。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病理基础 血瘀 肾功能不全 男性疾病 不同程度
  • 简介:目的:细胞极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发挥生理功能结构基础。本研究目的明确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过程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细胞极性形成过程一致性。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制作出生后8周雄性Wistar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自然修复动物模型,分别在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用药5d,停药2d)、第14天和第28天采集肾脏标本;另外采集妊娠20d大鼠胚胎肾脏标本。观察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生过程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肾小管形态学变化;以Na^+-K^+-ATP酶作为细胞极性标志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比观察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生过程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细胞极性形成过程。结果:(1)成体大鼠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管基底膜裸露,管腔内有大量脱落上皮细胞碎片;第14天,肾小管基底膜出现新再生肾小管上皮细胞;第28天,大多数肾小管结构基本恢复正常。(2)成体大鼠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裸露肾小管基底膜没有Na^+-K^+-ATP酶表达;第14天,新再生肾小管上皮细胞有Na^+-K^+-ATP酶表达,但此时Na^+-K^+-ATP酶没有明显极性分布,胞膜和胞浆均有表达;第28天,Na^+-K^+-ATP酶呈极性分布,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侧基底膜。(3)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从S形体发育成为不成熟肾小管,再发育成为成熟肾小管。(4)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Na^+-K^+-ATP酶表达从没有极性到有极性分布,即Na^+-K^+-ATP酶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膜和胞浆均有表达到只局限在侧基底膜表达。结论: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过程细胞极性形成过程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细胞极性形成过程一致,提示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

  • 标签: 肾小管发育 损伤与修复 细胞极性 NA+-K+-ATP酶
  • 作者: 吴洪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
  • 机构:四川省南充市身心医院,四川 南充637700
  • 简介:结石泌尿外科医生最常面对疾病之一,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南方地区,结石病发作率非常高,占到泌尿外科疾病三成以上,甚至将近五成。我国既然有着如此大基数结石患者,那么做好结石病防治工作确实是泌尿外科医生职责所在,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防治这令人闻风丧胆肾结石,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什么肾结石,以及肾结石如何形成

  • 标签: 肾结石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作用及己酮可可碱保护效应.方法:采用体外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同培养方法,观察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影响及己酮可可碱保护效应.结果: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刘量依赖性;己酮可可碱可抑制TNF-α诱导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粘附.结论:ICAM-1参与、影响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己酮可可碱在肾脏疾病防治可能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粘附分子 肾小球系膜细胞 巨噬细胞 己酮可可碱 肾小球系膜区炎症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试探寻代谢因素与前列腺增生发生相关性。方珐收集2011年1月1日-2011年7月31日于福建省立医院常规体检男性资料。检测项目包括:身高与体重以计算BMI采血检验: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B超:测量前列腺体积。、站秉入选患者1861例,前列腺体积正常与增大组问各均值比较显示年龄(47vs.69,P=0.002)、BMI(22.1vs.27.5,P=0.001)、PSA(0.72vs.1.58,P=0.034)水平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校正年龄影响,相关性单因素分析:PSA升高、超重、肥胖前列腺体积增大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507、P=0.028,1.565、P=0.036,2.112,P=0.003);多因紊分析:肥胖前列腺体积增大独立危险因素,肥胖者发生前列腺增大风险体重正常者2.396倍,P=0.001。而PSA升高(0lR3.349,P=0.116)与体重超重(OR1.210,P=0.071)作用被削减,为无统计学差异,并非影响前列腺体积增大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BMI≥28kg/m。)前列腺增大独立危险因素。锻炼、控制体重可以降低前列腺增生发生风险;并可作为前列腺增生患者生活方式干预重要措施。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代谢 BMI 肥胖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简介: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在美国,前列腺癌危害男性健康第一位肿瘤。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2]。前列腺癌研究已经成为医学关注热点。

  • 标签: 前列腺癌患者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抵抗性 转移性 治疗 去势
  • 简介:研究者从转移前列腺癌患者腹水中分离癌细胞,经筛选鉴定,建立一株具有高转移特性细胞系-ARCaP。利用该细胞模型,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细胞遗传学、生长、迁移、侵袭、细胞间相互作用、药物敏感性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利用“连续心内注射肿瘤细胞SCID小鼠动物模型”分析体内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基因表达、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体内转移特点。进一步探讨宿主微环境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在肿瘤进展、上皮细胞问质转化(EMT)及向骨、肾上腺转移过程作用。结果发现,ARCaP亚克隆细胞系ARCaP(E)细胞呈卵圆形,通过与宿主骨、肾上腺组织细胞相互作用发生了EMT进而获得ARCaP(M)细胞系,其呈纺锤形,成纤维细胞状,表现出细胞间黏附力降低,具有高度骨、肾上腺转移特性。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其亚克隆细胞系细胞基因组分析证实了其克隆形成能力。ARCaP系列细胞系为研究前列腺癌骨、肾上腺转移以及研究EMT分子生物学基础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细胞模型。

  • 标签: 前列腺癌患者 肾上腺转移 宿主微环境 肿瘤细胞 上皮细胞 癌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基因3(prostatecancergene3,PCA3)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MRI)对前列腺癌诊断意义。方法对56例首次穿刺结果为阴性但PSA持续升高患者在第二次穿刺活检之前行PCA3和mMRI检查。评估PCA3评分和mMRI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性和可靠度及其对前列腺穿刺结果预测性。结果mMRI结果显示20例(35.7%)患者具有前列腺癌特征;PCA3评分(截断值为35时)显示15例(26.8%)患者疑为前列腺癌;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显示23例(41.1%)患者确诊为前列腺癌。PCA3和mMRI对前列腺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49%及74%、89%。结论mMRI增加了PCA3对前列腺癌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以减少不必要前列腺穿刺。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PCA3 mMRI 肿瘤标记 生物学
  • 简介:本研究通过观察2微米激光犬前列腺切除术(two-micronlaserresectionoftheprostate,TmLRP)后前列腺部尿道创伤修复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方式并评估该再上皮化方式效果。选取15只成年健康雄性中华田园犬,分别行2微米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及部分膀胱颈黏膜切除术,于术后3天、1、2、3及4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及膀胱颈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创面再上皮化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CK14)、CK5、CK18,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嗜铬素(ChromograninA,CgA)、尿斑蛋白(uroplakin)、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II受体(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ypeIIreceptor,TGF-βRII)表达,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创面CK14、CK5、CK18和SynmRNA表达,VanGieson染色分别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和膀胱颈创面胶原纤维表达量。结果显示,前列腺部尿道由创面下残余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再分化完成再上皮化过程;创面下增殖前列腺上皮细胞表达CK14,CK5,不表达CK18、Syn和CgA,再生上皮术后3周开始表达uroplakin。增殖前列腺细胞和再生上皮高表达TGF-β1和TGF-βRII,表达强度与创面修复再上皮化时间密切相关。与膀胱颈创面相比,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完成快,创面下胶原纤维形成少。因此,源自创面下前列腺基底细胞再上皮化方式可能机体实现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最佳修复方式。

  • 标签: 基底细胞 良性前列腺增生 再上皮化 2微米激光 创伤愈合
  • 简介: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衰竭有效替代治疗方法,已经经历了60余年发展,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然而由于PD液生物不相容性,反复腹膜感染,透析处方不规范等因素导致腹膜纤维化、超滤失败,仍是患者退出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尝试用各种方法干预腹膜纤维化,其中中药干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较多主要为益气活血类药物,

  • 标签: 腹膜纤维化 透析相关性 常用中药 防治 终末期肾衰竭 生物不相容性
  • 简介:目的探讨尿液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8例膀胱癌和28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尿NMP22水平,TRAP—PCR-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尿液NMP22对膀胱癌诊断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64%;端粒酶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1%;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32%,特异性为97%。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两者均为阳性时诊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则联合检测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89%。结论联合检测可使在维持较高敏感性前提下,大大提高诊断特异性,其特异性与细胞学检测相差较小,而敏感性却远高于细胞学检测,因而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对膀胱癌具有更高诊断价值。

  • 标签: 核基质相关蛋白质类 膀胱肿瘤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有效方法。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坦索罗辛与双氯芬酸钠联合治疗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临床效果。方法91例确诊单纯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年龄18~57岁,结石4~10mm,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坦索罗辛(0.2mg,1次/d)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服用坦索罗辛和双氯芬酸钠)。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结石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周,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镇痛剂使用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坦索罗辛组结石完全排出率分别为90.0%、69.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0%(P均〈0.05);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镇痛剂使用率分别为(8.20±1.56)d、20.0%、3.3%和(9.21±1.59)d、44.8%、20.7%,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0±1.73)d、64.0%和48.0%(P均〈0.05)。且联合治疗组结石排出率明显高于坦索罗辛组,结石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和镇痛药使用率也均低于后者。3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钠可明显促进输尿管下段结石排出,缓解肾绞痛发生,可作为一种有效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药物疗法。

  • 标签: 输尿管下段结石 坦索罗辛 双氯芬酸钠 药物排石治疗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他克莫司(FK506)联合激素治疗IgA肾病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MEDLINE、PubMed、TeCochraneLibrary和SCI,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3月,并手工检索国内相关专业杂志及会议资料,查找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IgA肾病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两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二次变量资料采用比值比(OR)为效应量,连续变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量。结果最终纳入9个RCT,均为国内研究。有8个RCT为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与激素组比较,1个RCT为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与他克莫司组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激素组比较,纳入研究时患者为轻中度肾功能损伤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血肌酐更高[MD=1.00,95%CI(0.36,1.65),P=0.002];纳入研究时患者血肌酐〈221μmol/L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与激素组比较,治疗后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7,95%CI(-6.47,4.93),P=0.79]。(2)与激素组比较,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在总有效率[OR=1.68,95%CI(0.60,4.71),P=0.32]、完全缓解率[OR=1.99,95%CI(0.91,4.35),P=0.09]、24h尿蛋白定量[MD=-0.09,95%CI(-0.52,0.34),P=0.68]、肾小球滤过率[MD=-2.44,95%CI(-8.18,3.30),P=0.40]、不良反应发生率[OR=0.94,95%CI(0.59,1.49),P=0.80]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IgA肾病与单纯使用激素比较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且可能使表现为轻中度肾功能损伤IgA肾病患者血肌酐更高。期待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论证。

  • 标签: 他克莫司 激素 IGA肾病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及程度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盐酸氮介,环磷酰胺,霉酚酸酯)及结合中药方法治疗39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结果糖皮质激素联合抑制剂及结合中药可使患者尿蛋白减少,血浆白蛋白升高(P<0.01);完全缓解率72%,部分缓解率23%,使糖皮质激素依赖者可减少剂量。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以及中药辅助治疗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疗效。

  • 标签: 联合治疗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