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eomaprotuberans,DFSP)是一种源于皮肤真皮层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低度恶性,易复发,故易被误诊。阴囊部发病罕见。现将汉中市3201医院收治的例发病13年,反复手术治疗6次的阴囊DFSP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 阴囊
  • 简介:目的分析肾癌根治术后围手术区域(同侧肾上腺、肾窝、局部淋巴结和腹壁)肿瘤复发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处理原则。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8例肾癌根治术后围手术区域肿瘤复发转移患者。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24-82岁,中位年龄49岁。透明细胞癌19例,乳头状细胞癌6例(其中II型乳头状癌4例),嫌色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病理分级FurmanⅠ级8例,FurmanⅡ-Ⅲ级20例。开放手术18例,腹腔镜手术10例。原发肾脏肿瘤中T1a期1例,T1b期10例,T2期10例,T3期4例,T4期3例。原发肿瘤直径3-16cm。结果本组围手术区域复发转移部位分别为,肾窝19例,局部淋巴结7例,同侧肾上腺6例,腹壁7例。所有患者均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5例行挽救性手术或减瘤手术,1例放疗,1例射频消融治疗。随访时间为6-53个月,无进展生存期2-1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死亡8例,12例疾病稳定,1年生存率为88.9%,2年生存率为77.8%。结论围手术区域肿瘤复发转移的肾癌患者原发肿瘤普遍体积偏大、分期偏晚,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癌为主,其次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病理级别普遍较高。处理上,通常再次手术难度大、风险较高,且肿瘤不易切除干净,推荐结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肾癌 围手术区域 复发 转移 靶向药物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发现,许多药物在治疗作用的同时,会对用药患者的性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性功能是人类生理功能中最有效应的一部分。所谓性功能障碍、紊乱或失调,是指某些原因所致使性功能及性欲亢进减退,生精及排卵障碍。现对产生男女性功能紊乱,有一定影响的药物加以介绍,希望用药者加以注意。

  • 标签: 性功能障碍 药物 性功能紊乱 现代医学研究 科学技术 临床发现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综合手术治疗腺性膀胱伴女性尿道异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腺性膀胱伴女性尿道异常患者采用综合手术治疗后腺性膀胱复发率。结果采用综合手术(经尿道电切汽化术+膀胱颈切开术+尿道外口整形术)治疗腺性膀胱伴女性尿道异常,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经尿道膀胱病变黏膜电切术或单纯药物灌注膀胱化疗者。站论采用综合手术治疗伴女性尿道异常的腺性膀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手术 腺性膀胱炎 女性尿道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79.36%。结论对绝经后反复下尿路感染患者采取长期服用小剂量抗生素、坦索罗率缓释胶囊、雌激素及尿道外口外用雌激素软膏等综合措施治疗有效。

  • 标签: 尿路感染 治疗 绝经 雌激素
  • 简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范围的确定需要了解淋巴结转移局部解剖学知识。小的淋巴结转移可能在标准化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很难被发现。为此,作者对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扩大盆腔淋巴结切除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联合进行了分子和组织病理学的局部解剖学绘图研究。本组包括未行新辅助疗法患者52例。扩大淋巴结切除包括闭孔窝、髂外、髂内和髂总血管范围。对直径≥3mm的淋巴结进行定量qRT-PCR,观察PSA表达及标准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总共切除淋巴结1469个(中位数27个/例),≥3mm的淋巴结1186个。淋巴结的分子分析显示阳性患者27例(52%),阳性淋巴结127个,包括组织病理学淋巴结阳性12例(23%)在内。在35个组织病理学阳性淋巴结中,分子检查阳性淋巴结32个(91%),结合分子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阳性淋巴结位置沿髂内血管者占16%,沿髂总血管者13%。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髂内区域内隐藏淋巴结转移者占48%,髂总区域内为37%,值得注意的是,髂内和髂总区域单独阳性仅分别为7%和11%。本组研究结果支持扩大淋巴结切除包括髂总血管区域,以使淋巴结分期最优化及切除潜在隐藏的转移。

  • 标签: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组织病理学检查 盆腔淋巴结切除 转移淋巴结 局部解剖学 分子学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以"间断尿血8个月,加重2个月"于2016年10月8日收入院。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无痛肉眼血尿。2016年8月17日CT示:左肾盂内可疑充盈缺损,考虑占位。膀胱镜检见左输尿管口喷出血性尿液。

  • 标签: 血尿 肾盂癌 输尿管软镜 活检 全身转移
  • 简介:国内外很多研究都发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欧美地区痛风的发病人数约占总人口的0.13%~0.37%,年发病率为0.020%~0.035%^[1]。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东的人群调查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5.79%,女性为2.44%,痛风患病率0.0352%^[2]。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损害机制 非梗阻性 肾脏 慢性 年发病率
  • 简介:膀胱尿路上皮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具多源性和异质性。多源性为尿路上皮癌可先后或同时在整个尿路上皮多处发生,且有较高复发几率;异质性是指有较大的生物学行为差异,易复发~([1])。一般认为尿道癌是泌尿系统中唯一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恶性肿瘤,而最新版坎贝尔泌尿外科学指出,有研究统计发现尿道癌男性发病仍较女性多。女性尿道癌的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0.02%~([2])。

  • 标签: 术后复发 尿道癌 膀胱肿瘤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膀胱尿路上皮癌 生物学行为差异
  • 简介:经皮肾镜术后出血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本院收治1例患者由于合并胡桃夹综合征造成经皮肾镜术后反复肉眼血尿。现回顾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主因“发现左肾结石3年,左侧腰部胀痛1d”于2017年7月12日入院。泌尿系CT平扫提示:双肾多发结石,左侧为主,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左肾盂积水。遂于2017年7月17日行超声引导下左侧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留置左侧双J管及左肾造瘘管后结束手术。术后3d拔除左肾造瘘,术后10d拔除尿管,患者出院。

  • 标签: 胡桃夹综合征 经皮肾镜 出血
  • 简介: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laparscopicradicalcystectomy,LRC)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且日益规范的微创治疗方法,但传统LRC由于解剖层次手术步骤复杂、手术耗时较长、难度较大、学习曲线较长等原因,在多数医院一直难以常规开展。

  • 标签: 解剖性 CYSTECTOMY 手术耗时 盆腔淋巴结清扫 尿流改道术 PELVIC
  • 简介:小儿常复性肾病(FRNS)是指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儿经正规泼尼松治疗初次反应后6个月内2次,或1年内3次以上复发反复.约占小儿NS的30%~50%,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我们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旨在降低复发率,提高缓解率,减轻副作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选自1992年1月~1998年12月儿科肾病住院患儿60例,均符合小儿常复发性肾病(FRNS)的诊断标准[1],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岁2例,5岁~10岁16例,11岁~14岁12例,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5岁3例,5岁~10岁17例,11岁~14岁10例,平均年龄6.3岁.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儿童 复发性紧病 FRNS
  • 简介:目的对膀胱癌组织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探讨TERT启动子区突变与膀胱癌复发及肿瘤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外科手术后2h内未添加甲醛的癌组织标本及癌旁2cm以上的组织,在-80°冰箱保存,提取组织全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DNA的TERT启动子区域进行扩增,应用Sanger测序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位点。结果数据卡方检验证明与膀胱癌肿瘤分期、分级及复发率是否相关。结果对成功扩增的71例标本进行突变分析,45例患者成功随访,通过χ~2检验证明TERT启动子区域突变与膀胱癌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但与肿瘤分期、分级无差异性(P〉0.05),TERT启动子区域突变率越高与电切术后0.5~1年内复发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TERT启动子突变频繁发生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突变型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非突变型肿瘤患者。

  • 标签: 膀胱癌 TERT启动子 突变 复发
  • 简介:研究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23例,术后2周每周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0mg)1次,共5次;对照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19例,术后未行膀胱灌注。中位随访时间研究组、对照组分别为50(4-94)个月、9(3-143)个月。

  • 标签: 肾盂输尿管癌 膀胱灌注 吡柔比星 术后 膀胱内 复发
  • 简介:目的比较卡介苗(BCG)与羟基喜树碱(HCPT)膀胱灌注治疗对膀胱癌复发的预防作用及治疗毒性。方法收集关于BCG与HCPT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比较性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CI)作为评价比较疗效及毒性差异的指标。统计软件为RevMan5。结果共入选16个临床研究,包括705例接受BCG和905例接受HCPT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BCG组1年内复发率高于HCPT组(P=0.009),但2年内复发率和长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0.99)。BCG组膀胱刺激症状、血尿和发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CPT组(P均〈0.00001)。结论HCPT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1年内复发率低于BCG,2年内复发率和长期复发率无差异,但治疗毒性明显低于BCG。

  • 标签: 膀胱肿瘤 卡介苗 喜树碱
  • 简介:患者,男,62岁,以“左侧腰痛,血尿3个月”为主诉于2007年5月10日入院。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伴随症状,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CT提示左肾肿瘤,大小约10.0cm×9.0cm×8.0cm,同时伴多发双肺转移,

  • 标签: 停药复发 肺转移灶 晚期肾癌 索拉非尼 治疗 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