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相关因素与防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诊断为尿毒症患者1665例,其中30例合并急性胰腺设为胰腺组。另外,在尿毒症未合并急性胰腺1635例患者中随机抽样抽取60例设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基础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指标(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血脂、三酰甘油、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肾小球滤过率等),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665例尿毒症患者中,30例诊断为急性胰腺,总体患病率为1.80%,发病率为3.28例/1000人年;血液透析患者人群中患病率为0.92%,发病率为1.67例/1000人年;腹膜透析患者人群中患病率为1.20%,发病率为2.19例/1000人年;未透析患者人群中患病率为3.17%,发病率为5.77例/1000人年。胰腺组血白细胞、血尿素氮、血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钙和肾小球滤过率与尿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相关(OR=0.77,0R=0.48)。结论低钙、残余肾功能下降与尿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防治尿毒症患者钙磷失衡、保护残余肾功能等。

  • 标签: 尿毒症 急性胰腺炎 钙磷代谢
  • 简介:急性附睾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病,可引起不育。为减少其转为慢性附睾机率,我们在常规治疗急性附睾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GC),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急性附睾炎 疗效
  • 简介:对一个无精症病例来说,透彻病史分析和详细周全体检常常能得出一个明确或推测性诊断结果。系统、逻辑思考过程对最后得出结果是非常重要。辅助性实验室检查,如,激素检查或遗传学分析,对于病因学研究(不管是遗传性还是后天获得性)通常是互补或/和可以有额外收获,以得到一个准确病因结论。有了这个信息才可以为病人制定一个治疗方案。所以一个明确有针对性实验室检查方案远比盲目、随意诊断更令人满意、更省钱。

  • 标签: 无精症 先天双侧输精管缺失 男性不育 Y染色体微缺失
  • 简介:血管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系统性疾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granulomatosis,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microscopicpolyangiitis,MPA)和Churg—Strauss综合征(CSS)和局灶节段坏死性肾炎。ANCA是其血清学标志,它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自身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可将ANCA分为二种荧光类型:胞浆型(c-ANCA)和环核型(p—ANCA),前者特异性靶抗原为蛋白酶3(PR3);后者特异性靶抗原之一为髓过氧化物酶(MPO)。

  • 标签: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药物诱发 间接免疫荧光法 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 特异性靶抗原
  • 简介:治疗急性非特异性附睾192例,其中156例应用地塞米松静点,重点指出早期足量必要性与重要性,协同抗生素迅速消除急性炎症,防止附睾尾部因炎症渗出、结缔组织纤维化而形成结节。

  • 标签: 急性非特异性附睾炎 地塞米松
  • 简介:目的:研究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急性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时腹膜超滤功能、腹膜对小分子物质转运变化,以及急性腹膜炎对患者血清白蛋白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3月期间因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住院22例CAPD患者(男12例,女10例)进行研究,收集腹膜炎发生后第1、3、6、9、12天血和腹透液标本,分别检测血和腹透液常规及肌酐、糖、白蛋白、Na^+、K^+。同时记录每天腹透超滤量,并查看患者腹膜炎发生前最后一次腹膜平衡试验(PET)结果和腹膜炎发生前2周每日超滤量并计算其均值,分别作为腹膜炎发生后腹膜对肌酐转运及腹膜超滤情况基线对照组。腹膜溶质转运计算通过同一时间点该溶质腹透液与血浆比值(D/P)测得。结果:与腹膜炎发生前腹透超滤量相比,腹膜炎发生后第1、3天超滤量明显减少,呈负超滤(P〈0.01);腹膜炎发生后各时间点肌酐D/P值均较腹膜炎发生前肌酐D/P值明显升高(P〈0.05);腹膜炎发生后第3、6、9、12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腹膜炎发生第1天(P〈0.05)。结论:CAPD合并急性腹膜炎时腹膜超滤功能降低,尤以腹膜炎早期更明显;急性腹膜炎导致腹膜对肌酐转运增加及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 标签: 腹膜炎 超滤 溶质转运 肌肝 白蛋白
  • 简介:目的通过彩超双肾扫描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双肾不等大,患侧肾较对侧。肾缩小1.5cm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双肾不等大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3例双肾不等大患者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感染所致32例(肾结石梗阻返流性肾病16例,慢性肾盂肾炎11例,肾结核5例);缺血性肾病11例(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塞6例,肾动脉狭窄5例);先天性单侧肾发育不良10例。结论除先天性一侧肾发育不良外,慢性肾盂肾炎特别是伴结石梗阻返流性肾病,仍然是单侧肾萎缩主要病因,而近年来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塞、肾结核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 标签: 萎缩 肾病 缺血性 病因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人群中氯胺酮相关性膀胱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强制戒毒所在押人员及招募长期单一吸食氯胺酮人群,采用自行改良设计“药物滥用调查表”,对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及相关下尿路症状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837人,其中单一吸食氯胺酮人群有效分析问卷199份,高危人群中氯胺酮相关性膀胱发病率25.63%。其中人口学特征如:年龄、婚姻、学历、收入等与发病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食时间、每次吸食量、每日吸食量和初次吸食年龄调查对象间发病率比较发现,其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每日吸食≤2次vs.≥3次是氯胺酮相关性膀胱发生危险性因素。结论每日吸食次数是患病危险因素,选择合适干预及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氯胺酮相关性膀胱发生。

  • 标签: 氯胺酮 膀胱炎 下尿路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目的观察加味附子理中汤对药物性急性肾损伤脾阳虚证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过程中经排除脱落、终止病例等,实际纳入研究病例78例,其中研究组4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立即停用肾损害药物,卧床休息,给予低盐、低脂及优质蛋白质饮食,预防感染,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同时加用醋酸泼尼松片,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附子理中汤,2组疗程均为4周。另设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予抽血行T淋巴细胞亚群、vWF检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vWF因子变化,同时将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vWF水平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肾功能均改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Cys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研究组治疗后肾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免疫功能较健康人群明显下降,而vWF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上升,vWF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vWF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附子理中汤能改善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下调血清CysC水平,且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下调vWF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肾损害 加味附子理中汤 胱抑素C T淋巴细胞亚群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 简介:在育龄夫妇中约有11%患有不育,其中男性不育占50%。本文收集本院2004年度男性不育症2054例,对其基本病因及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找出某些规律性东西,并希望有益于男性不育症诊断和治疗。

  • 标签: 男性不育症 中医辨证分型 病因分析 育龄夫妇
  • 简介:目的总结并分析初发血尿病因,同时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在诊断尿路上皮癌(UC)中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进一步评估FISH用于筛查尿路上皮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入院诊断为“血尿待查”患者最终出院诊断结果,同时记录其中每例患者检查诊治经过。计算比较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500例初次诊断血尿待查患者中最终诊断为尿路上皮癌130例、泌尿系结石30例、泌尿系感染135例、前列腺癌12例、前列腺增生(BPH)相关出血66例、乳糜血尿23例、特发性血尿60例、其他44例。有218例诊疗过程中同时采用了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75.4%vs.33.9%,P〈0.001),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异(96%vs.99%,P=0.837)。对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诊断,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分别为80.4%和34.8%(P〈0.001)。结论血尿待查病因复杂多样,需要临床医生扎实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及正确临床思维能力。FISH对于尿路上皮癌尤其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尿 病因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尿脱落细胞检查 尿路上皮癌
  • 简介: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功能减退症(IHH)是一种罕见疾病,它病症表现为青春期推迟或者缺失,以及(或者)不育症。这些病症是由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未能对正常垂体.性腺轴产生足够刺激。由于罹患该病患者体内促卯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偏低或正常,所以采用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ICH)这一术语定义该疾病可能更为合适。该疾病应区别于伴有其它垂体缺陷中枢性性腺功能减退。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在男性中发病率比中枢性性腺功能减退多5倍。大部分情况下,该病病人群比较分散,但也曾经报道过几例家族病例。这一发现加上其它很多致病基因突变调查,以及一些基因敲除模型出现,证明了该疾病发病可能有一个强大遗传学因素存在。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可能与一些包含锇缺乏在内形态遗传学异常有关联,而锇缺乏与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构成了卡尔曼氏综合症(KS)主要病征。在全部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病例中,卡尔曼氏综合症约占40%,也被视作一个特殊患者子群体。然而,经过对患有孤立锇缺陷或者卡尔曼氏综合症(KS)亦或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包含亲戚在内几个家族谱系内部病患调查,证明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是一种复杂遗传性疾病,它具有复杂多样表征以及显性。由此得出,不管是多个基因变异还是环境因素或者核外遗传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复杂多样病征。本文综述了己知、与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发病机制相关遗传机制,并且对由意大利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网络合作中心所收集227例�

  • 标签: 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 先天性腺功能低下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低促性腺激素性性功能减退症 垂体-性腺轴 卡尔曼氏综合症
  • 简介:急性中毒多系药物或毒物所致,是临床上多见急危重症,急性中毒(以下简称中毒)患者治疗包括:阻止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泄以及拮抗毒物毒性。1955年血液净化技术首次成功地用于抢救阿斯匹林中毒患者。20世纪70年代首次使用被包裹活性碳行血液灌流。在当前应用于中毒血液净化治疗除血液透析外还有: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连续血液净化、血浆置换、腹膜透析。血液净化对中毒患者治疗作用包括:清除毒物,减少毒性;维持及替代重要脏器功能,特别是肾脏功能;维持内环境平衡。

  • 标签: 血液净化治疗 急性中毒 清除毒物 血液净化技术 连续血液净化 中毒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Ⅲ型前列腺前列腺按摩液中细胞因子IFN-γ、IL-10、Il-4水平变化对临床症状影响。方法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分类方法诊断Ⅲ型前列腺共76例。ⅢA型前列腺47例,ⅢB型前列腺29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评估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前列腺液(EPS)中IFN-γ、IL-10、IL-4水平,分析各细胞因子变化和症状评分相关性。结果ⅢA、ⅢB型前列腺两组疼痛症状和排尿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FN-γ、IL-10、IL-4均和疼痛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5),其中IL-10起主要相关;IFN-γ、IL-10、IL-4均和排尿症状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Ⅲ型前列腺EPS中IFN-γ、IL-10、IL-4水平和疼痛症状有关,其中IL-10可能起主要作用;但IFN-γ、IL-10、IL-4和排尿症状无相关

  • 标签: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 IFN-Γ IL-4 IL-10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肾损伤病因、发生率、预后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2004年9月~2007年8月期间2988例住院妊娠患者在妊娠过程中肾损伤发生情况。结果:75例妊娠患者存在肾损伤,占2.58%,22例为肾脏病合并妊娠。轻度肾损伤组血浆白蛋白显著高于重度肾损伤组(P值均〈0.001)。各组间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肾损伤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重度肾损伤组(P〈0.01),但轻度与中度肾损伤组间、中度与重度肾损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肾损伤组和重度肾损伤组相比,轻度肾损伤组SBP(P值分别为0.001,0.002)、DBP(P值分别为0.022,0.009)及MBP(P值分别为0.005,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中度肾损伤组与重度肾损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资料完整患者Scr均值由妊娠初期时(176.97±108.83)μmol/L上升到妊娠后期(193.69±148.63)μmol/L(P〈0.001);MBP均值由妊娠前期(97.00±10.91)mmHg上升到后期(119.94±19.00)mmHg(P〈0.001)。发生子痫前期患者共有37例(49%),其中轻度肾损伤组24例(42%),中度肾损伤组7例(58%),重度肾损伤组6例患者都存在着子痫前期。9例资料完整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1/Scr)在妊娠晚期比早期下降有14例(48%),其中有4例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超过25%)。结论:妊娠相关肾损伤并不少见,可随着妊娠而进展,值得关注和研究。

  • 标签: 妊娠 肾损伤 肾功能
  • 简介:左氧氟沙星和a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常用方法。该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联合用药时,a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急性细菌性前列腺模型大鼠各组织中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影响。将96只急性细菌性前列腺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坦索罗辛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单用左氧氟沙星组),每组48只,分别在给药后o.125、0.25、0.5、1、2、4、85n12h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大鼠,采集两组动物血液、肝脏、肾脏和前列腺制作组织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组织中左氧氟沙星药物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血浆、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左氧氟沙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peak)、清除率(CL)、最大药物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0-12),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前列腺组织中,坦索罗辛明显提高了左氧氟沙星最大药物浓度(Cmax)、延长了药物半衰期(t1/2),且降低了药物清除率(CL)(P〈0.05)。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用药时坦索罗辛可能增强左氧氟沙星在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疗效,而对其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药物浓度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大鼠 前列腺炎 抗生素药代动力学 a1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