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5 个结果
  • 简介:心血并发症(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终末期透析患者首要死亡原因,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但实际上透析患者CVD和引起CVD的危险因素都没有得到足够的治疗。CVD危险因素一般分传统因素和尿毒症相关(非传统)因素,前者有老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脂质异常、抽烟等;后者包括贫血、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等因素。本文着重谈谈临床重视尚不够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心血管并发症 血液透析患者 DISEASE 防治 同型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 简介:勃起功能障碍是临床男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目前,国内外对ED研究的资料说明,—个正常人阴茎的勃起,至少需要比阴茎在疲软状态下多8倍的动脉血输人,有效阻断静脉血的流出和健全的神经反射通路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原因影响阴茎动脉血流灌注或静脉血充盈障碍,均可导致ED。

  • 标签: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心血管功能 勃起功能障碍 分析报告 功能检查 心血管
  • 简介:目的通过对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peritonealdialysiscombinedwithhemodialysis,PHD)后与联合治疗前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探讨联合治疗对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心血病变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14例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治疗不充分的ESRD患者,改用PHD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表现、营养状态,收集其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甲状旁腺素、陆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射血分数、B型钠尿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进行分析。结果经过PHD治疗后患者饮食好转,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消失,曾反复心力衰竭的3例患者行PHD治疗后未再出现,皮肤瘙痒及不宁腿症状明显减轻。PHD前与PHD治疗后比较,血磷:(1.76±0.41)mmol/L与(1.48±0.28)mmol/L,P〉0.05;甲状旁腺素:(367.93±166.66)ng/L与(237.07±76.21)ng/L,P〈0.05;BNP:(1521.7±701.0)μg/L与(712.1±535.0)μg/L,P〈0.01;左室射血分数:(49.7±3.1)%与(52.2±1.8)%,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65±0.36)mm与(1.72±0.33)m,P〉0.05,PHD治疗后较PHD前无明显改变。结论PHD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血磷,减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延缓动脉硬化进展,可作为一种新的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 终末期肾脏疾病 心血管并发症
  • 简介: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危害全球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美国,CKD的发病人数达260万,占总人口的8%。在中国,CKD发病率为13%,而在日本,约有20%的成人患有3~5期的CKD。心血疾病是导致CKD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在控制了传统的心血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影响后,仍发现CKD患者心血疾病的发病风险随着肾衰竭的进展而增高。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慢性肾脏疾病 患者 铁代谢 疾病危险因素 CKD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铁调素25(hepcidin-25)水平和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arterycalcification,CAC)及心血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10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血清hepcidin-25的平均值为界,分为CAPD高hepcidin-25组107例、CAPD低hepcidin-25组103例;另选择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所有CAP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hepcidin-25水平.对所有入选者进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钙化评价研究.结果CAPD高hepcidin-25组在随访12个月内发生心血事件71例次,因心血事件死亡21例(占19.6%);而CAPD低hepcidin-25组发生心血事件27例次,因心血事件死亡仅10例(占9.7%).CAPD高hepcidin-25组和CAPD低hepcidin-25组心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2组无心血事件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CAPD患者心血事件发病率[46.7%(98/210)]与健康对照组心血事件发病率[5.6%(5/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PD高hepcidin-25组CAC发病率均明显高于CAPD低hepcidin-25组(P<0.01);而且相关性分析显示,hepcidin-25水平与CAC积分呈正相关(r=0.980,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epcidin-25水平[偏回归系数(B)=0.402,P<0.01]和CAC(B=-0.015,P<0.01)是CAPD患者心血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清hepcidin-25水平升高及CAC是CAPD患者发生心血事件的重要原因,提示铁代谢紊乱可能参与,且促进了CAC的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心血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腹膜透析 血清铁调素25 心血管事件
  • 简介:心血疾病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人群相比,尿毒症患者发生心血事件的风险高出10-20倍。血管皮是多种心血疾病或危险因子作用的靶器官,其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心血疾病的触发和促进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内皮功能障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KD患者出现内皮损伤的原因非常复杂.

  • 标签: 尿毒症毒素 内皮损伤 内皮功能 CKD 血液透析患者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血管皮功能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增加,可作为血管病变的标志。本文观察前列地尔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WF和ET-1的影响,了解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前列地尔 血小板功能 治疗作用 血浆内皮素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疾病,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痛风性关节炎和尿酸盐所致的肾损伤,高尿酸血症对于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一种独立的损伤因素。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我国高尿酸血症(HUA)发病渐呈年轻趋势,患病人群直线上升,研究显示2009年上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0.0%,其中男性为11.1%,女性为9.4%;广州地区患病率男性27.9%,女性12.4%,总患病率高达21.8%,广西城镇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25.2%,女性为14.3%。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四妙丸 桃红四物汤 慢性肾脏疾病 痛风性关节炎 嘌呤代谢紊乱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is,MSC)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大鼠肾脏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Ad—VEGF转染MSC。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模型组(肾衰组)、慢性肾衰竭大鼠MSC移植组(MsC组)、慢性。肾衰竭竭大鼠AdVEGF注射组(VEGF组)和慢性肾衰竭大鼠Ad—VEGF转染的MSC移植组(转染组)。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术制备大鼠CRF动物模型。对照组与肾衰组于切除右肾之前从该侧肾动脉注射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其他3组分别给予MSC、Ad—VEGF和VEGF基因转染的MSC。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24h尿蛋白,观察各组大鼠残肾组织病理形态,并用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SC组和转染组SCr、BUN和尿蛋白均较。肾衰组降低(P〈0.05);与MSC组比较,转染组SCr、BUN和尿蛋白降低更明显(P〈0.05)。肾衰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MSC组和转染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与肾衰组比较,均P〈0.05),转染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更明显(与M9C组比较,P〈0.05)。结论VEGF基因转染的MSC移植对CRF大鼠的肾脏有修复作用,这可能与VEGF在肾组织中高表达有关。

  • 标签: 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腹膜纤维化为腹膜透析(P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包裹性腹膜硬化(EPS)及超滤衰竭的发生,是长期PD患者技术失败并最终退出PD的主要原因。非生理性腹膜透析液的慢性刺激和反复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引起腹膜问皮细胞损伤是腹膜纤维发生的始动因素,但具体发病机制不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其过度活化会引起靶器官损伤。体内和体外研究皆证实,在不同器官如肾脏和心脏的纤维过程中RAS皆发挥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RAS的主要效应因子,AngⅡ在腹膜纤维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的问题。

  • 标签: 腹膜纤维化 血管紧张素Ⅱ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腹膜透析液 靶器官损伤 AngⅡ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血管炎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5年-2005年确诊的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1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7岁~77岁,平均(59±10)岁;病程1~120周;10例行肾活检,采用ELISA法检测PR3-ANCA、MPO-ANCA、Anti-GBM三种抗原,肾脏病理行光镜(HE、PAS、PASM、Masson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16例中肾脏受累14例(14/16)87.5%,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少尿或无尿、肾脏体积增大、血肌酐升高,10例行肾活检病例中,新月体形成(8/10)80.0%、病理有坏死(2/10)20.0%;肾外表现中肺受累(5/16)31.3%、消化道受累(11/16)68.8%、发热(7/16)43.8%、乏力(9/16)56.3%、体重下降(5/16)31.3%、皮疹(1/16)6.3%、关节痛(2/16)12.5%、肌肉酸痛(4/16)25.0%、结膜炎(3/16)18.8%、听力下降(1/16)6.3%、咽痛(1/16)6.3%、外周神经炎(1/16)6.3%、贫血(13/16)81.3%、血沉增快(8/16)50.0%、C反应蛋白增高(10/16)62.5%、补体巴下降(2/16)12.5%、MPO-ANCA阳性(15/16)93.8%、PR3-ANCA阳性(1/16)6.3%、Anti-GBM阳性(1/16)6.3%。16例患者中9例采用甲基泼尼松龙0.5~1.0g冲击治疗1~3个疗程,其中7例配合血液净化,1例GBM抗体阳性患者还采用了血浆置换治疗;3例采用泼尼松1mg·kg^-1·d^-1联合环磷酰胺或骁悉治疗;2例采用中等剂量泼尼松(30-40mg/d)联合硫唑嘌呤50mg/d,1例症状较轻患者单用泼尼松15mg/d,1例拒绝治疗出院。预后:完全缓解(5/16)31.3%.显著缓解(8/16)50.0%,部分缓解(1/16)6.3%,无效(2/16)12.5%、其中1例死亡(1/16)6.3%,总体有效率〉80.0%,病死率6.3%。结论:原

  • 标签: 原发性小血管炎 临床表现 病理 免疫复合物
  • 简介: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是一类具有独特病理特征和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变。其概念已提出多年,但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近年研究显示前列腺导管内癌是前列腺浸润性癌发展的晚期阶段,具有预后意义。本文回顾IDC-P的研究历史、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分子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并提出在穿刺活检标本中报告IDC-P的推荐模式。

  • 标签: 前列腺导管内癌 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修复重建受损或畸形供肾血管对肾脏移植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1例供。肾有血管损伤或畸形的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进行的20例正常供肾肾移植病例作为对照组。体外血管重建的方法包括动脉端端吻合(3例)、端侧吻合(3例)、侧侧共干吻合(2例)、利用供体或受体髂动脉及其分支合并及延长供。肾动脉(3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两组患者均存活;血管重建组2例而对照组3例患者术后新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加重(P=0.595),但未发现移植肾动脉狭窄;血管重建组和对照组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为27.3%和20%(P=0.484),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和10.0%(P=0.719);术后1年两组内有移植肾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10±21)和(107±23)9μmol/L(P=0.66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体外修复重建供肾受损或畸形的血管,不会影响肾移植的效果,并可以大大提高供体器官的利用率。

  • 标签: 肾移植 血管畸形 外科手术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当Scribner和他的同事研究出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技术和一整套制备透析液的装置后,血液透析才作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替代治疗在世界范围开始应用。作为血液透析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的效能是血液透析医护过程十分重要的,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应当能够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使用时间长,而且并发症少。除了选择合适的时机建立血管通路,并且能够选择最佳的方法和理想的部位制作血管通路,及时地评估血管通路的功能,必要时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血管通路并发症,才能更好维护血管通路的功能。

  • 标签: 长期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 慢性肾衰竭患者 通路并发症 世界范围 替代治疗
  • 简介:BPH术后膀胱无抑制性收缩或膀胱痉挛较为常见,是诱发BPH术后出血或其它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处理好术后膀胱无抑制性收缩至关重要.硬膜外自控镇痛法(PCEA)是一种新型止痛方法,我们对1998年2月至2000年10月间BPH术后120例患者作PCEA法治疗,在预防膀胱无抑制性收缩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PCEA BPH术 膀胱无抑制性收缩 硬膜外自控镇痛法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1rC)密度的影响,探讨AngⅡ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AngⅡ(400ng·k^-1·min^-1)持续输注28d;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于第28天处死动物。心脏采血后,测血肌酐(S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CD31和HIF-1α分布及表达。结果A组血压和尿蛋白较C组高(P〈0.01),B组血压和尿蛋白较A组低(P〈0.05)。各组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C密度较C组低(P〈0.05),B组较A组高(PG0.05)。A组HIF-1α表达较C组高(P〈0.05),B组较A组低(P〈0.01)。结论缺氧可能是AngⅡ引起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 低氧诱导因子1Α 毛细血管
  • 简介: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近年来,随着老年患者数量上升,糖尿病、高血压病造成慢性肾衰竭的比例增高,对肢体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行动静脉瘘手术的机会大大减少,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液净化中的血管通路之一,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加。

  • 标签: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临床应用 肾病患者 血管通路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