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溶通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从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介入溶通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83例,135髋。对治疗前后疼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进行评分比较,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各期患者疼痛、生活能力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治疗前后评分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18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介入治疗
  • 简介:1957年由Pietrogrande和Mastonmarino报道了第一例由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股骨头坏死的病例,其后关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例逐渐增多,也日益受到关注.由于免疫性疾病长期的激素治疗,器官移植术后的激素使用等因素,由激素诱发的股骨头坏死越来越多,陈卫衡等[1]对86例经激素治疗后痊愈的非典型性肺炎康复者做出了分析后,确诊股骨头坏死的达到46例,发病率达53.5%.此发现更加提高了医学界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重视.

  • 标签: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骨质疏松学说 非典型性肺炎 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疾病
  • 作者: 邓小倩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生活与健康》2021年第12期
  • 机构: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骨伤二科,四川成都610500
  • 简介:位于人体髋部的股骨头,常会因为局部血液供应减少、血供中断而坏死,导致骨细胞死亡,股骨头塌陷,不仅会引起强烈的痛感,而且还会导致残疾。由此可见,保护髋关节、科学预防股骨头坏死的重要

  • 标签: 预防;股骨头坏死;髋关节
  • 简介:Marshall等于1977年首次提出腰椎化学神经根炎(chemicalradiculitis)这一概念。它是指由于纤维环破裂、髓核液漏至椎间盘外并沿着神经根扩散引起神经根炎症的一种状态。近年研究发现,神经根炎症反应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多种因子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参与炎症反应的因子主要包括促炎或抗炎因子、炎症介质。目前发现的促炎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一仅(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其中最重要的促炎因子是TNF-α和IL-1。1975年,Carswell等给接种过卡介菌(BCG)的小鼠注射脂多糖(LPS)后,在其血清中发现一种能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诱导体内肿瘤组织发生出血坏死的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1985年Shalaby把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命名为TNF—β。TNF—α主要由活化了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T淋巴细胞、平滑肌细胞受刺激后也能产生。TNF-α单体是一条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0的肽链。近年来,关于TNF-α与神经根炎症的研究较多,现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脊神经根 神经根病
  • 简介:局部封闭注射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运动系统慢性疼痛的方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特别受到基层医生的欢迎,而局部封闭治疗导致肢体末端坏死病例临床上更为罕见。笔者于2010年3月遇到1例踝关节前方注射强的松龙致足趾坏死,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58岁,乡村医生。于2010年2月因右踝关节疼痛,自行用强的松龙2mL行踝关节前方封闭注射,注射后出现右足明显疼痛,于次日出现疼痛加重、苍白,继而肿胀、患足青紫。到多家医院就诊,给予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治疗,效果欠佳。治疗后2周左右出现5个足趾发黑、干瘪,于跖趾关节处界限逐渐明确,建议行小腿部截肢,但截肢位置患者不能接受。3周后来我院就诊,【关键词】封闭注射;踝关节;坏死;强的松龙;局部封闭治疗;足趾;局部注射;治疗后;慢性疼痛;前方;

  • 标签: 局部封闭注射 足趾坏死 踝关节 前方 局部封闭治疗 慢性疼痛
  • 简介:目的建立疲劳状态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4月龄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臀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20mg/kg),每周1次,共8周。实验组,置于跑步机中,以1km/h速度匀速跑动;对照组,生理状态下正常负重。分别于2、4、6、8周处死动物,一侧股骨头行病理学检查,一侧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建立了股骨头坏死模型,病理学上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宽度、每高倍视野单位面积下空泡陷窝率,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生物力学上实验组中各个时期骨小梁刚度低于同期对照组;最大形变、压缩能量吸收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疲劳状态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突出了机械负重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是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良好实验模型。

  • 标签: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疲劳状态 病理学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空心钉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的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研究,23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阳性组),85例未发生股骨头坏死(阴性组),比较分析两组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21.30%的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折Garden分型(P=0.01)、体质指数(P=0.02)以及术后股骨颈骨折端三维重建不同方向的移位是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术前是否牵引、等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物是否取出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空心钉固定手术之前,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肥胖等出现股骨头坏死风险较高患者及时采用关节置换,术后适当减重以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空心钉 股骨头坏死 身体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通过建造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使用阿仑膦酸钠和唑来膦酸进行干预,观察阿仑膦酸钠和唑来膦酸能否预防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比较两种药物的作用强弱。方法健康2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90只,体重(3.8±0.3)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A组)、阿仑膦酸钠组(B组)、唑来膦酸组(c组),每组各30只。各组动物均经耳缘静脉注射10μg/kg大肠杆菌内毒素1次,24h后于臀肌注射20mg/kg甲基强的松龙,共3次,每次间隔24h;B组同时给予阿仑膦酸钠150μg/(kg·d),共45次,颈部皮下注射;C组同时给予唑来膦酸100μg/kg,1次/4W,共2次,耳缘静脉注射。6W后取双侧兔股骨头骨组织,沿正中矢状面剖为两半,一半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计算空骨陷窝率,鉴定股骨头坏死情况。另一半股骨头骨组织再剖为两半,一半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OPGmRNA和RANKLmRNA的表达水平,并计算OPG/RANKLmRNA比值;一半提取骨蛋白,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出OPG和RANKL蛋白表达量,并计算OPG/RANKL比值。结果A、B、c3组动物死亡率分别为16.67%(5/30)、13.33%(4/30)、10%(3/30);空骨陷窝率(%)分别为26.33±1.17、20.85±1.47、18.55±2.43;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76.0%(19/25)、30.77%(8/26)、7.41%(2/27);RTQ—PCR检测股骨头骨组织OPGmRNA分别为0.85±0.086、1.22±0.085、1.62±0.097,RANKLmRNA分别为3.23±0.78、2.84±0.95、1.43±0.93;WesternBlot检测股骨头骨组织OPG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8±0.09、0.54±0.09、0.74±0.08;RANK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51±0.10、1.23±0.08、0.63±0.08。B、C两组股骨头坏死率低于A组,C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

  • 标签: 激素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OPG RANKL
  • 简介:目的:研究比较髓芯减压植骨术与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治疗成人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术和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治疗的38例(43髋)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根据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和Ficat分期改变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以改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为终点,对其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60~123个月随访,平均93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随访时间及术前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组术后Harris评分优于髓芯减压植骨术组(P﹤0.05)。髓芯减压植骨术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组(P﹤0.01)。两组术后影像学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髓芯减压植骨术组远期生存率为64%(16/25),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组的远期生存率为77.8%(14/18),两组的远期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芯减压植骨术与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治疗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取得一定的远期临床疗效,虽然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组的远期影像学成功率和生存率与前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临床疗效更佳。

  • 标签: 股骨头缺性坏死 髓芯减压术 缝匠肌肌骨瓣移植术 Ficat Ⅲ期 远期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对髓核细胞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8(matrixmetalloproteinase-28,MMP-28)是否具有调控作用。方法培养人体正常髓核细胞,将3个不同浓度的IL-1β(0ng/mL、10ng/mL、50ng/mL)和3个不同浓度的TNF-α(0ng/mL、50ng/mL、100ng/mL)分别与体外扩增的第3代髓核细胞联合培养72h,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法测定MMP-28mRNA的转录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不同浓度(0ng/mL、10ng/mL、50ng/mL)的IL-1β与髓核细胞共培养72h后,各组间MMP-28mRNA转录水平(0.325±0.019、0.343±0.018、0.343±0.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0ng/mL、50ng/mL、100ng/mL)TNF-α与髓核细胞共培养72h后,各组间MMP-28mRNA转录水平(0.325±0.019、0.515±0.02、0.610±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浓度组MMP-28mRNA转录水平较低浓度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IL-1β对正常人体髓核细胞MMP-28转录无调控作用,而TNF-α可以上调MMP-28mRNA转录水平,且呈浓度依赖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椎间盘源疼痛现已逐渐受到广大学者们的认同和重视,但临床中对这类疾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慢性椎间盘源的下腰痛,而对慢性颈椎椎间盘源疼痛(cervicaldiscogenicpain)较少提及。随着临床中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10%~15%)以及人们对其发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这类以颈椎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的慢性疼痛疾病已在临床诊断中变得越发常见。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疼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thritis,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8例RA患者合并肩关节病变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同期收治38例无肩关节病变的RA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常规调查资料、B超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经超声检查显示51侧肩关节发生病变,包括骨质侵蚀10侧、肌腱炎7侧、关节积液11侧、滑膜增生13侧、肩袖病变10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CCP)、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与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类风湿因子、ACCP、CRP、ESR等因素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以及RF-IgA、RF-IgM、ACCP、CRP、ESR水平升高等.结论了解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早期防治肩关节病变,避免病变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骨质疏松与肿瘤转移椎体骨折患者相关代谢指标及其关系。方法回顾从2003年01月至2011年06月期间在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146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与111例肿瘤转移椎体骨折患者的相关代谢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统计内容为:性别、年龄、椎体骨折数、手术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清总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次数、血清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与肿瘤转移椎体骨折患者在骨代谢及脂代谢方面存在差异,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找出骨折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 生化指标 脂代谢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证实维生素D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程度,从而具有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维生素D的作用通过维生素D受体来实现,现已知维生素D受体基因存在变异,而这些变异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作用。本文拟就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变异与动脉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 简介: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术(PTX+AT)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难治。肾SHPT行PTX+AT术并随访3个月以上的20例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磷、血红蛋白、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1)2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8例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术,2例患者术中仅发现并切除3枚甲状旁腺,未行前臂移植。(2)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喉神经损伤、呼吸困难、抽搐等)。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骨痛、皮肤瘙痒、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3)术后各时间点血钙、磷、iPTH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月红细胞压积(Hct)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X+AT对于治疗难治SHPT疗效明确,是一种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甲状旁腺的准确定位及术后及时调整血钙水平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
  • 简介:周围神经损伤无论平时和战时都很常见,尤其是腓总神经由于其解剖位置表浅、固定,临床上多见于膝部损伤.也较多见于帽窝内肿物压迫和体位不当压迫所致。本文探讨的是由于体位不当所致的胙总神经损伤.又称自体压迫胙总神经损伤。我院近5年来共收治7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压迫 自体 体位不当 腓总神经损伤 常见 膝部损伤
  • 简介:椎间盘源下腰痛是引起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它是由椎间盘自身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腰痛,椎间盘外部结构是正常的。对于大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对于慢性失能椎间盘源下腰痛,通过非手术治疗无效,应考虑外科治疗。微创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其概念、分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椎间盘 腰痛 综述
  • 简介:椎间盘退行变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改变是髓核中蛋白多糖特别是聚合体含量下降、胶原类型的改变及伴随的水分的丢失.

  • 标签: 炎性因子 细胞因子 椎间盘 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