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26例,经术前查体和MRI证实,均为新鲜完全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采用Krackow缝合方法修复跟腱治疗,术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康复锻炼。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3年。对所有26例患者,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其中优18例,良8例,无感染及无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需早期手术治疗,Krackow缝合方法是一种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较好方法,术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康复锻炼可获得良好小腿及足踝部功能。

  • 标签: 急性 闭合性 跟腱 手术治疗
  • 简介:60只4月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正常健康组,Ⅱ:病理模型组,Ⅲ:病理+药A组,Ⅳ:病理+药B组,Ⅴ:病理+药C组。Ⅱ~Ⅳ组肌内注射地塞米松0.1mg/100g,2次/周,共8周。Ⅲ~Ⅴ组第8天起灌胃中药,以腰椎骨密度和胫骨骨组织形态学为指标。结果:Ⅱ组骨密度明显低于Ⅲ组(P<0.01)。Ⅲ~Ⅴ组骨密度比Ⅰ组明显升高(P<0.05~0.01),其中最显著者为Ⅲ组(P<0.05~0.01)。骨组织形态学观察以Ⅲ组技果较好。本实验提示:用阴阳双补原则在临床治疗老年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适宜

  • 标签: 补肾方 拆方研究 骨组织 腰椎骨密度 病理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简介:我科自1996年以来应用国家教委西安教学仪器厂医疗器械分厂生产单臂外固定器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6例,经随访无一例发生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该外固定器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力臂固定螺纹钉夹块之间有万向节旋钮连接,可以按需要调节外固定器角

  • 标签: 胫骨骨折 临床分析 外固定器治疗 闭合性 胫骨中下段骨折 早期功能锻炼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评估了网膜瓣在伤口裂开高危复杂脊柱重建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对5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临床和影像学方法进行研究。病例资料为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9岁(范围为31~67岁),所有患者脊柱重建术中由于明显软组织缺损或急性脊柱感染均采用网膜瓣覆盖,

  • 标签: 脊柱重建术 伤口裂开 带蒂 临床研究 软组织缺损 病例资料
  • 简介:目的评估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拓宽儿童跟骨骨折临床治疗思路,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经验。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8例,为微创组;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为切开复位组。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2个月,记录两组病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Bhler角、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照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以及创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微创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Bhler角及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创口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切开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创口问题少等优点。

  • 标签: 闭合撬拨复位 空心钉 儿童 跟骨 关节内
  • 简介: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3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经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X线片均显示骨折端复位良好,一期愈合,无髋内外翻畸形、股骨干骨折、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标准评定,优26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达96.9%。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微创'固定可靠,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行走,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清创、植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月,对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骨折患者彻底清创,应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覆盖创面,对胫骨骨缺损同时行松质骨植骨及灌注冲洗。结果8例患者转移或移植皮瓣、肌皮瓣均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在术后7~9个月获得骨性愈合,经术后7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感染无复发,肢体行走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对感染性胫骨骨缺损行彻底清创、松质骨植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灌注冲洗是一种实用、有效方法。

  • 标签: 感染性胫骨骨缺损 一期闭合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原因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共进行胸腰椎后路手术615例,非内固定手术318例,后路内固定手术297例。其中胸腰椎后路手术感染9例,非内固定手术术后感染5例。对这14例因胸腰椎退行性脊柱疾病后路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2-81岁,平均58.6岁。结果14例患者最终切口均甲级愈合,经8-3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随访,未见感染复发。内固定组优7例,良2例,无一般及差评,优良率100%;非内固定组优3例,良1例,一般1例,无差评,优良率80%。结论早期彻底清创,置管冲洗,结合抗生素使用,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内植物取出,是处理胸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切口感染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手术 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空心变距无头拉力螺钉(Acutrak螺钉)空心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41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4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29(16±3.21)个月,根据内固定不同分为Acutrak螺钉组(n=22),空心螺钉组(n=19),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患足功能及并发症并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Acutrak组V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3月Acutrak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Acutrak组术后随访中并发症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cutrak螺钉相比于空心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术后有着足部功能恢复较快、疼痛较轻,并发症相对较少优势。

  • 标签: LISFRANC关节损伤 Acutrak螺钉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髁间角以及胫骨平台倾角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ACL损伤患者(病例组)ACL完整患者(对照组)各34例。于MRI图像上测量两组患者股骨髁间角(femoralintercondylarangle,FIA)、内侧胫骨平台倾角(medialtibialplateauslope,MTPS)以及外侧胫骨平台倾角(lateraltibialplateauslope,LTPS),比较不同性别病例组对照组测量结果,Logist回归分析确定各解剖因素ACL损伤相关性。结果男性女性平均FIA、MTPS、LT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FIA显著小于对照组(P=0.021),病例组MTPS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8),病例组LTPS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4)。FIA、LTPSACL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02)。采用合并概率Logist回归模型计算出AUC=0.764。结论股骨髁间角和外侧胫骨平台倾角是ACL损伤危险因素,联合二者可更准确预测ACL损伤。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股骨髁间角 胫骨平台 Blumensaat线 MRI图像
  • 简介:目的:探讨性别、吸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术后复发关系。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ochraneLibrary数据库、PubMed、Ovid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3年7月国内外公开发表关于LDH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文献,采用Meta分析综合定量分析最终纳入文献。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性别LDH术后复发关系研究7篇,Meta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4,95%CI(0.88,2.04),P=0.178];吸烟LDH术后复发关系研究4篇,Meta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96,95%CI(1.96,164.32),P=0.011]。结论Meta分析结果提示,吸烟是LDH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性别尚不是LDH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受纳入文献数量所限制,其结果尚需更多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胸膜外前路减压重建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临床效果.方法自1996年2月~2002年12月对62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胸膜外前路减压重建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1.5~8年随访,46例椎体近解剖复位,16例复位良好.无感染、无胸膜粘连和断钉等并发症,全部椎体间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除6例A级及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恢复.矢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28.4°,术后平均为14.3°.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椎体41.3%,术后平均92.4%.结论胸膜外前路减压重建手术可解除脊髓压迫、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序列及重建脊柱稳定性,且减少胸腔并发症.

  • 标签: 前路减压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并发症 椎体 胸膜外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年龄≥60岁老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测定纳入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用双能x线测定腰椎前后位总体及股骨总体骨密度(BMD),根据T≤-2.5,-2.5〈T≤-1.0,T〉-1.0分别分为骨质疏松症组、骨量低下组、正常组;评价各组间tHcy差异,及tHcy两部位BMD相关性。结果①腰椎前后位总体及股骨总体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之间tHcy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tHcy两部位BMD均无直线相关(r=0.27,P=0.778;r=-0.086,P=0.374)。结论tHcy两部位BMD无直线相关,tHcy骨质疏松性骨折间关系可能独立于BMD和其他潜在骨折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 骨密度 老年男性 相关性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本地区农村中老年妇女不明原因腰背疼痛骨密度关系,阐明本地区农村妇女骨质疏松临床症状特点,为骨质疏松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地区50岁以上农村女性不明原因腰背疼痛患者433例,测量腰椎(lumbarspine,LB)正位(b—k)、髋部股骨颈(Neck)、三角区(ward)、大转子(Troch)骨密度值,统计各部位T值(T—Score),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疼痛程度患者T值。结果骨密度下降最显著在50~59岁之间,以T值≤-2为骨质疏松患者,腰部316例(75.0%);髋部Neck251例(58.0%);Ward273例(63.0%);Troch187例(43.2%);有354例(81.6%)有1处或多处骨质疏松。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发生率越高,超过80岁患者,100%有1处或多处骨质疏松。结论不明原因腰背疼痛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丢失率均较高,对这一群体中老年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利于提高骨质疏松检出率,对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50~59岁是防治骨质疏松最佳时机。

  • 标签: 农村中老年妇女 腰背疼痛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人工关节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戊糖素水平骨转换指标之间相关性以了解戊糖素对骨代谢影响。方法190例绝经后女性及>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于空腹状态下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查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OC)及戊糖素水平,分析戊糖素肝肾功能及骨转换指标之间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糖尿病病程、HbA1c、β-CTX水平相关(r=0.492、0.158和-0.156,P均<0.05),而与PINP及OC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646和0.7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水平糖尿病病程、HbA1C相关(P均<0.05),而与β-CTX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199)。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戊糖素水平骨转换指标PINP、β-CTX及OC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戊糖素 骨转换指标
  • 简介:目的评估带锁髓内钉(interlockingintramedullarynail,IIN)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LCP)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按胫骨近端不同位置模拟骨折将其分成A、B、C三组,使用两种不同内固定物分别对骨折模型进行固定并用有限元法分析胫骨骨折模型及内固定物在500N轴向压缩载荷下位移和等效应力及分布情况。结果3组模型中使用IIN固定胫骨骨折模型及胫骨最大轴向位移均比使用LCP小;IIN及其固定胫骨最大等效应力值均比LCP及固定胫骨小。且IIN应力分布较均匀,LCP应力集中在骨板锁定连接处。结论IIN抗压缩能力强且固定坚强可靠,应力分布较均匀,抗疲劳性好,其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稳定性优于LCP。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锁定加压接骨板 胫骨近端 有限元分析
  • 作者: 万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吴兴区人民医院&吴兴区妇幼保健院,浙江 湖州313008
  • 简介:目的:研究外固定架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手术效果方面,观察组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74.00%,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能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外固定架;内固定手术;创伤骨科;四肢骨折
  • 简介:椎弓根螺钉技术作为一项安全而有效方法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治疗,然而随着临床应用增多,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病例亦日渐多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腰椎病变治疗效果。本院1995年1月-2006年12月共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包括腰椎间盘退变伴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再发伴顽固性腰痛或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严重椎管狭窄、

  • 标签: 腰椎 脊柱疾病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