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微创外科是指以内镜外科代替传统外科,借助专门器械,利用微小切口和微小创伤外科治疗手段.传统手术方法相比,有着诸多优越性,近年来逐渐被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应用到一些常见疾患诊治上,但是在颌外科领域,微创技术使用刚刚起步.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部分动物实验和尸体模拟操作,也有少数临床实践报道,而国内尚未见专门报道.本文就微创颌外科研究近况和发展等作一综述.

  • 标签: 微创外科 正颌外科 内镜
  • 简介:56例锁合矫治经验介绍徐如生,何明宜,林珠,苗红志锁是后牙一种错,多见于恒牙,对咀嚼功能影响较大,因此在矫治错时必须重视锁矫治。一、临床资料锁56例,男19例.女37例,年龄12-25岁,平均年龄15.2岁。疗程最短二个月,最长八个月,其余...

  • 标签: 锁合 后牙 活动矫治器 交互牵引 双曲舌簧 林珠
  • 简介:由上颌后牙颊向错位而下颌后牙位置正常所形成锁,交互牵引法及附有双U形曲改良唇弓活动矫治器各有其缺点。我们采用改良腭弓进行矫治,经临床10例观察,效果良好。一、材料方法1、支抗牙的确定及改良腭弓制作(附图)。在制作改良腭弓前,首先根据锁?..

  • 标签: 正锁 矫治后 支抗牙 颊向错位 腭弓 变异
  • 简介:一、病史患者卢某,女,21岁。主诉:下巴偏斜,影响美观。否认相关系统性疾病且无家族史。二、临床检查1、面部:左右不对称,颏部左偏约3.5n瑚,肌肉发育不对称,左侧较右侧略显丰满,面中1/3凹陷(图1)。2、口内: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恒牙骀,磨牙近中关系,下颏左偏。上颌拥挤2mm,下颌拥挤6.5mm。上颌中线面中线一致,下颌中线左偏5mm。

  • 标签: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患者 成年 口腔卫生状况 系统性疾病 面中线
  • 简介:牙颌面畸形患者心理因素是其决定选择颌手术治疗及术后效果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是首要因素。列举部分在颌外科中常用心理测量量表,尤其是人格评估量表。分析国内外心理测量在颌外科中研究现状.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对牙颌面畸形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患者在颌手术治疗前后心理变化,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和术后满意度目的。

  • 标签: 正颌 人格特征 人格评估 量表
  • 简介:目的:在单侧上颌骨缺损闭合式重建后,对赝复体修复方法进行力学分析。方法:利用已有的单侧上颌骨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程序中分别建立利用皮瓣封闭缺损腔时,颌骨情况及相应赝复体模型,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应力集中区位于健侧腭部封闭区交界处,且在封闭缺损区黏膜上有一定应力集中。健侧后牙受力较为均匀。结论:在进行单侧上颌骨缺损外科闭合式重建手术时,要为今后赝复体修复提供相应基础,应加强科室间合作,以使赝复体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 标签: 上颌骨 单侧上颌骨缺损 赝复体 三维有限元分析
  • 简介:针对根尖孔未闭合年轻恒牙根管治疗是一项挑战。长期应用氢氧化钙糊剂根尖诱导成形术是一种已被认可治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伴有许多临床问题。制备根尖屏障是这类患牙另一种治疗方法。三氧化矿物盐聚合物(MTA)具有作为根尖充填材料潜能,尤其在年轻恒牙治疗中。MTA具有治疗时间短、封闭性好及生物相容性高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效根尖诱导成形方法。本病例报道将汇报4例上颔切牙牙髓坏死、根尖孔未闭合且并发根尖周炎临床病例治疗(应用MTA根尖屏

  • 标签: 上颌中切 中切牙 充填外伤
  • 简介:颌术术后复发往往颞下颌关节(TMJ)结构和位置异常有关,包括髁突移位、进行性髁突吸收和关节盘移位等。颌外科作为一种创伤性手术,对TMJ结构和位置能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牙颌面畸形患者往往术前即有TMJ疾病,因此颌手术本身对TMJ影响是否导致了复发和产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需要多项研究探索。有一些学者提出,领手术同期行关节盘复位术可提高手术效果稳定性。对预防由于TMJ结构和位置异常引起复发或TMD,目前临床尚无特定方法。鉴于此,本文将在颌外科对TMJ结构影响,TMD关系,以及预防术后复发和TMD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正颌外科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简介:大量文献对正颌外科手术后1到5年面部结构长期改变给予了极大关注。为了评价这些变化是否多于那些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却未作手术成人患者,本研究观察了33名未经手术治疗成人患者硬组织标志点长期变化,并与作过上颌后退术或下颌前移术或两者兼有的骨性安氏Ⅱ类错He畸形患者进行对比。虽然两组变化程度都较小,但手术组平均变化量大于未治疗组,且手术患者发生显著变化百分率高。水平向变化在未治疗组发生在向前方向,而在治疗组发生在向后和方向。由此得出结论;正常成人生长发育无法解释颌骨手术后长期变化。在一些病例中,手术后导致复发比我们预期时间更长。

  • 标签: 正颌外科手术 成人 颌面部畸形 长期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探索建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颌手术模拟研究方法。方法:将颌面畸形患者CT断层图像利用Simplant软件行颅颌面骨组织三维重建,截骨,构建颅颌面骨树状结构模型。在虚拟环境碰撞模型上行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及颏成形手术模拟。结果:该系统形成三维立体虚拟影像,可从任意视角观察,清晰逼真。运用系统工具进行骨组织旋转、平移等手术模拟操作,实现了操作者模型交互作用,图像及触觉感知实时反馈,沉浸感强。应用该方法实现了颌手术设计、虚拟操作及术后效果预测。结论:颅面三维虚拟颌手术系统可以行颌手术模拟及手术操作训练,在虚拟环境下实现图像反馈和力、触觉感知手术模拟,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虚拟现实 正颌外科 手术模拟 可视化 触觉感知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锁患者髁突形态特点及对称性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7-2009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28例单侧锁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14~39岁,平均(19.64±5.45)岁。选择同期收治28例安氏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4~38岁,平均(18.93±5.13)岁。试验组对照组均拍摄数字全颌曲面断层片,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后利用AdobePhotoshop软件测量,比较髁突形态特点。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髁突形态不对称在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对照组之间髁突上部高度(UH)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支高度(RH)以及上部高度升支高度之和(URH)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侧髁突上部高度升支高度比值(U/R)及髁突高度髁突颈部宽度比值(H/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锁患者髁突上部高度存在不对称,提示我们单侧锁应尽早矫治。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锁 全颌曲面断层片 髁突形态
  • 简介:目的:观察乌拉地尔在颌手术控制性降压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颌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U组(乌拉地尔复合异丙酚组20例)和P组(异丙酚组20例)。麻醉诱导,2组都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0.8mg/kg行麻醉诱导插管。2组均由2%七氟烷和异丙酚维持麻醉。U组在异丙酚基础上复合乌拉地尔行控制性降压。P组仅用异丙酚行控制性降压。2组都以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65mmHg为目标。记录2组在诱导前后及降压前后各个时间段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MAP值,并进行比较,同时根据Fromme术野评分表评定手术视野质量。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控制性降压期间,2组MAP都低于术前(P〈0.01)。U组在5、10、20minMAP显著低于P组(P〈0.01)。U组术野评分也优于P组(P〈0.01)。但两组心率都有增高,差异不显著(P〉0.01)。结论:乌拉地尔用于颌手术控制性降压安全有效,起效迅速,可使术野质量更加清晰。

  • 标签: 乌拉地尔 控制性降压 正颌手术
  • 简介:颌外科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这对于颅面部严重骨性畸形治疗具有划时代意义.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就是一类常见牙颌面畸形,不仅影响患者容貌、发音和咀嚼功能,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有研究[2]表明此类人群常有敏感多疑、自卑、对人不信任等表现,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但是由于骨性畸形严重,单纯正畸治疗难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虽然也有采用非手术治疗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报告[3],但矫治难度大,对正畸医师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所以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成年患者而言,采用正畸-颌外科联合矫治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错(牙合)畸形 联合治疗 正畸治疗 正颌手术 外科联合矫治
  • 简介:目的研究正畸-颌手术联合矫治骨性开[牙合]15年后骨性以及牙性变化。方法本研究样本为10例成年骨性开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颌手术联合矫治。上颌采用了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采用了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选择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1)、治疗后(T2)以及颌手术后平均15年(T3)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双颌手术矫治骨性开雅15年后,虽然骨骼出现了一定程度复发,但是前牙覆雅基本稳定。结论双颌手术和正畸联合治疗是矫治骨性开骀行之有效方法。

  • 标签: | 长期稳定性 正畸一正颌手术联合矫治
  • 简介: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骨性错(牙合)畸形最为常见一种,不仅存在牙性问题,同时还伴有颌骨形态、位置异常,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口颌功能及心理健康。正畸-颌联合治疗是行之有效手段。本文从正畸-颌联合治疗适应证选择、手术时机、对软硬组织侧貌及稳定性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骨性Ⅲ类错(牙合) 稳定性
  • 简介:目的研究颌外科手术中常用软硬组织三维头影测量标志点可重复性,为精确颌外科三维头影测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59名颅颌面骨骼及咬合关系正常志愿者拍摄螺旋CT,并三维重建.由同一研究者选取54个头影测量标志点进行定点测量,共3次,每次间隔一周.共定点3186个,每个点包括x,y,z三个坐标数据,共获取数据9558个.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Correlation,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每个标志点测量可重复性.结果86.5%标志点ICC值大于0.9,其中硬组织标志点软组织标志点分别为86.4%和87.0%.软硬组织标志点在各个轴向定点可重复性最好是上下方向,最差是前后方向.结论计算机三维头模上软硬组织标记点的确定具有较高可重复性,能准确地反映头颅软硬组织真实情况.

  • 标签: 三维头影测量 标志点 可重复性 正颌外科
  • 简介: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颌手术前后骨性Ⅲ类错He患者He力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错He需颌手术病例。利用T—ScanⅡHe诊断分析系统在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He力进行测定,分析患者总He力(TOF)、MIP/MAX指数、He力不对称指数(AOF)、He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时最大位移距离(MCOF),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3个月时TOF有所上升,6个月时术前水平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患者He力水平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但6个月时增大并超过术前水平。AOF术后呈下降趋势,在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1,P<0.001)。术后COF逐渐接近正常,MCOF减小,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患者He力水平已有提高.结论: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够改善骨性Ⅲ类错He患者He力水平及He力平衡性。

  • 标签: HE力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创伤外科和颌外科教学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2009级口腔医学本科生62名,其中男生24名,女生38名,采用分层随机原则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男生12名,女生19名。对照组结合多媒体幻灯片,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课本内容;实验组采用数字化技术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授、实际操作。2个学时授课结束后,针对课堂指出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测试,同时对每组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我评价。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数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考试分数为73.29±8.75分,对照组为67.29±8.96分;实验组学习兴趣评分为8.33±0.80分,对照组为6.33±1.13分,2组在测试成绩和自我评价得分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颌外科及创伤外科实践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重点知识掌握,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数字化技术 正颌外科 创伤外科 口腔医学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牵张成骨和颌外科技术治疗火器伤性牙颌面畸形临床应用。方法:1例患者因火器伤严重颌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右侧升支高度严重不足、咬合关系错乱和上颌牙弓缩窄。手术采用牵张成骨技术,分两次牵张,恢复右侧升支高度。继而采用颌外科方法矫正咬合关系。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一期牵张成骨骨延长约10mm,二期延长约15mm,右侧下颌升支高度基本恢复,颌外科术后,患者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颌面部火器伤会导致严重软组织瘢痕,骨再生能力降低,造成畸形复杂,不规则。在应用牵张成骨和颌外科治疗火器伤性牙颌面畸形必须要遵从其基本原理,同时要兼顾火器伤牙颌面畸形临床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最终可以得到良好治疗效果。

  • 标签: 牵张成骨 正颌外科 火器伤 牙颌面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