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一、病例简介患者,男,28岁。因糖尿病视网膜病,玻璃体积血准备行玻璃体、晶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入院。糖尿病史13年,诊断为I型糖尿病,一直用常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体重87kg,身高186cm.血压、心电图、胸透及各项化验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术前肌肉注身长托宁0.8mg,地西泮10mg.

  • 标签: 心脏停搏 麻醉术后 喉罩通气 糖尿病视网膜病 玻璃体积血 复苏
  • 简介:机械通气是治疗目前在全球范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的主要方法之一。SARS导致难治性ARDS后,需要采用包括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开放肺在内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而尽可能地采用无创或微创的方法,在重症监护病人身上连续、同步、实时、准确地监测心肺功能可以直接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实施和综合评估实施效果。

  • 标签: 机械通气 治疗 SARS 心肺功能 监测
  • 简介:目的:观察“冷温血搏液联合灌注”对心脏办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的功效。方法:30例心脏办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温血灌注组(A组,n=15),采用温血搏液诱导心脏搏,继以冷血搏液维持及终末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冷血灌注组(B组,n=15),采用冷氧合血搏液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在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6h(T3)、主动脉开放12h(T4)、主动脉开放24h(T5)5个时点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两组的上述测定指标在T1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动脉开放后,T2点的LDH、CK—MB和cTnT含量较T1有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B组T4、T5点的LDH、CK—MB含量较A组显著性升高(P<0.05)。B组T3,T4和T5点的cTnT含量较A组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冷温血搏液联合灌注对办膜病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心脏搏液灌注。

  • 标签: 联合灌注 心脏瓣膜置换术 温血心脏停搏液 冷血心脏停搏液
  • 简介:目的:比较异丙酚镇静、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的脑电图变谱指数和边缘频率变化。方法:26例ASAⅠ~Ⅱ级全麻病人,微量泵静注异丙酚(40~50mg/min),观察者不断给病人言语指令,待失去语言指令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时,定为意识消失;停止静注异丙酚,恢复言语指令和睫毛反射,定为意识恢复。分别监测清醒、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的数量化脑电图变化。术后第1天随访,了解病人在异丙酚全麻恢复即刻的回忆。结果:26例病人中,有3例术后存在模糊记忆,意识恢复即刻原始脑电图呈“高频高振幅”特异波,意识消失期间的变谱指数(BIS)和边缘频率(SEF)明显低于意识恢复期。BIS63、SEF11判断意识消失特异性为100%,敏感性分别为14%和21%;BIS96和SEF27判断意识恢复特异性为100%,敏感性分别为19%和12%。结论:脑电图数量化参数BIS和SEF能用于判断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两种状态;异丙酚麻醉恢复即刻,虽已发生全麻知晓,但只有少数病人对术后存在模糊记忆。

  • 标签: 数量化脑电图 异丙酚 麻醉监测 意识状态 微量泵
  • 简介:目的:探讨硬膜外腔应用碳酸利多卡因时创口渗血现象的机理。方法:选择80例硬膜外麻醉下腹、下肢手术患者,分离碳酸利多卡因组(Ⅰ组)和盐酸利多卡因组(Ⅱ组),各40例,全部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0)、注药后30min(T1)和注药后60min(T2)测定血流动力学及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凝集率(PAgT)。结果:HR在Ⅰ组T1及T2与T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各时段凝血本科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凝集率(PAgT)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部分活化凝血本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碳酸利多卡因,可延长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减少纤维蛋白原(FIB),降低血小板凝集率(PAgT)。

  • 标签: 碳酸利多卡因 硬膜外阻滞麻醉 创口渗血 血流动力学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与成年人在全麻诱导后,继以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的回避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年龄2岁至65岁,按年龄大小分为两组;小儿组,2-10岁,共30名;成人组,20—65岁,共30名。在硫贲妥钠静脉诱导后,继以罗库溴铵静脉注射(10秒),观察注药期间肢体不自主回避反应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无显着性差异,年龄、体重均有显着性差异。小儿组患者与成人组患者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患者在罗库溴铵注药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较成人患者为明显。

  • 标签: 小儿 成年人 罗库溴铵 回避反应 静脉注射 全麻诱导
  • 简介:目的:观察咪唑安定用于Ⅱ型糖尿病下肢手术患者术中镇静的循环和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方法:40例硬膜外麻醉下肢手术60-76岁患者,ASAⅡ-Ⅲ级,分为Ⅱ型糖尿病组(D组,n=20)和非糖尿病组(ND组,n=20),麻醉稳定后均给予咪唑安定0.03mg/kg静脉注射,酌情追加首次量的1/4-1/2,直至患者警觉/镇静评分(OAA/S)达3分。比较镇静前和后的循环和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础值、OAA/S3分即刻、5min、10min,D组LF、HF、TP均显著低于ND组(P<0.05),而D组LF/HF显著高于ND组(P<0.05);OAA/S3分即刻、5min、10min,两组的LF、TP、LF/HF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0.01),而HF均无明显变化;OAA/S3分即刻、5min、10min,D组LF/HF与ND组基础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咪唑安定主要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有益于改善糖尿病病人迷走-交感神经的均衡性,是Ⅱ型糖尿病病人术中比较安全的镇静用药。

  • 标签: 镇静 患者 咪唑安定 Ⅱ型糖尿病 心率变异性 LF
  • 简介:目的:观察通气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百分率以及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18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60—29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60只)脑出血组(I组,60只)和缺氧预处理组(P组,60只)。每组从存活大鼠中取40只在脑出血(ICH)后6h、24h、48h和72h各时间点进行检测。所有大鼠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行气管播管并给予肌松药维库溴胺(2mg·kg^-1).机械控制通气。P组进行通气1分钟、复通气5分钟的缺氧预处理反复4次。机械通气1小后拔出气管导管,然后对P组和I组的动物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50μl自体不凝血注入尾状植中.S组注入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从存活鼠中每个时间点取5只大鼠.流式细胞仪PI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另取5只大鼠连续切片进行caspese-3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组和I组凋亡百分率(%)在24h明显增加,于72h出现高峰.P组凋亡百分率在注血后48h和72h分别为11.62±3.64和15.80±3.30,显著低于I组17.76±3.49和21.06±2.81。有极显著差异(P〈0.01)。Caspase-3阳性细胞在24h明显增多.72h过高峰.脑出血后24h.48h和72hP组caspese-3阳性细胞数均少于I组差异显著(P〈0.01)。相反.P组48hbcl-2阳性细胞数(18.71±1.19)明显高于I组(14.87±2.17),P〈0.01。结论:通气缺氧预处理既增强了凋亡的调节基因bcl-2的表达,又减少了凋亡执行器caspase-3的激活.降低细胞凋亡百分率.具有脑保护作用。

  • 标签: 缺氧预处理 凋亡 CASPASE-3 BCL-2
  • 简介:目的:观察异氟醚(I)、地氟醚(D)或异丙酚(P)对单肺通气(OLV)期间出现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和肺内分流(Qs/Qr)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需施行OLV的肺癌、食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I组、D组和P组,每组12例。静脉诱导快速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后,分别吸入1.3MAC的异氟醚、地氟醚或静脉滴注异丙酚6mg/(kg·h)维持麻醉。三组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双肺通气(TLV)20min、OLV20min和恢复TLV20min,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s/Qb值。结果:与TLV相比,OLV期间I组、D组和P组的PaO2显著下降(P<0.05);OLV期间肺内分流明显增加(P<0.01)。与P组比较,I组和D组OLV的Qs/Qb明显高于P组(P<0.05),但I组和D组同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异氟醚和地氟醚均有抑制HPV的作用,临床吸入1.3MAC未发生低氧血症,可安全用于单肺通气的开胸病人;异丙酚抑制HPV的作用明显小于异氟醚和地氟醚,更适用于单肺通气病人。

  • 标签: 单肺通气 异氟醚 地氟醚 异丙酚 肺内分流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 简介: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下实施血安定急性容血液稀释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心肺功能正常的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例。I组输入血安定15毫升/公斤、Ⅱ组输入血安定20毫升/公斤,均于30分钟内输完,连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SONOCLOT分析仪监测Ⅱ组ACT、凝血速率和达峰时间。结果:经Student''''st-检验,两组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较血液稀释前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舒张压,中心静脉压稀释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上术指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的ACT、凝血速率,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容稀释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急性容血液稀释后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下降,可能与血液稀释的血液阻力下降和椎管内阻滞后的相对循环容量不足有关,椎管内阻滞有助于患者循环系统对高容量负荷的耐受功能,轻度急性容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急性超容血液稀释 腰麻-硬膜外阻滞 联合阻滞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在舒芬太尼和异丙酚全静脉靶控输注麻醉(TCI)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不同呼气末CO2分压的脑血流变化情况。方法:30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舒芬太尼和异丙酚TCI麻醉,麻醉前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测定其脑血流速度变化数据作为基数,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约20分钟后开始行CO2气腹。根据监测的呼气末CO2分压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N=15),在气腹后通气条件不作进一步调节,维持患者呼气末CO2分压为45mmHg左右;第二组为适度低碳酸血症组(N=15),在气腹后增加每分通气量,维持CO2分压在33mmHg左右。在气腹过程中取8个不同的时间点记录脑血流变化特征。结果:第一组的脑血流速度随CO2分压的升高而升高,而第二组没有这种显著变化。脉动指数在观察过程中维持稳定。结论:本临床观察提示,在异丙酚TCI加舒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患者呼吸末CO2分压升高可引起脑血流增加,预防性的过度通气能减少因气腹中加。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血流 呼气末CO2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