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椎管内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0例行剖宫产术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160例产妇采用了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CSEA组),160例产妇采用了单纯的持续硬膜外麻醉方法(CEA组)。结果CSEA组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小于CEA组,肌松满意度优于CEA组,且麻醉10min后低血压例数明显低于CEA组(P<0.05);两组孕产妇手术麻醉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EA作为一种联合麻醉方法,有着较理想的麻醉效果,同时其术中镇痛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向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单纯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腰-硬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两种方法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产妇应用腰-硬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对照组产妇应用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方法。从麻醉平面达T6时间、骶神经阻滞不全率、低血压发生率、麻醉效果四方面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妇的临床疗效更好,其麻醉平面达T6时间更短、骶神经阻滞不全率与低血压发生率更低,麻醉效果更优,经比较,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手术产妇,应用腰-硬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腰-硬联合阻滞 硬膜外阻滞 剖宫产手术 临床效果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痛点阻滞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并无差异(P>0.05),经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痛点阻滞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痛点阻滞将有效缓解并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应当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并推广。

  • 标签: 肩胛上神经阻滞 痛点阻滞 肩周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保留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的优点,同时减少了上述阻滞方法单独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副作用。本文报告200例CSEA的临床观察。

  • 标签: 麻醉技术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实行顺产的60例顺产产妇分娩镇痛情况;选取未实行腰硬联合阻滞的30名产妇为对照组,实行腰硬联合阻滞的30名产妇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在生产疼痛程度、产程进展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程进展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相较于不采用镇痛者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大范围推广。

  • 标签: 腰硬联合阻滞 分娩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0例经一般治疗方法无效持续48小时以上顽固性呃逆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15)行星状神经节阻滞。B组(n=15)行星状神经节联合膈神经阻滞。观察用药后呃逆情况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A、B两组都有良好的疗效,B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在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无呼吸抑制情况。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膈神经阻滞 顽固性呃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以找出分娩镇痛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210例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阻滞方法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产妇的产生、产后情况以及胎儿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分析腰硬联合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种麻醉方法应用于分娩麻醉效果均较为良好,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活跃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阴道难产率及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娩镇痛麻醉方面,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方法能够加速第二产程快速进展,降低了阴道难产率及剖宫产率,对胎儿情况及产妇产后情况无明显影响,是消除分娩疼痛的有效措施,值得我们在临床上的借鉴与推广。

  • 标签: 腰硬联合阻滞 分娩镇痛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腋路臂丛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患者60例,体重50~80kg,随机分两组A组(腋路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30例,局麻药选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加0.1%利多卡因,总量均为35ml(B组先行肌间沟注射20ml,然后腋鞘注射15ml)。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组相比较腋路臂丛组不仅尺神经阻滞较好,桡神经阻滞更满意,患者在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更平稳,循环波动更小。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麻醉对上肢前臂手术尺桡神经阻滞更完善,镇痛效果更满意。

  • 标签: 腋路臂丛 联合臂丛麻醉 前臂手术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M受体阻滞剂与α受体阻滞联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泌尿科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4.2±11.5岁)。以及实验组32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3.7±12.4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先予以左氧氟沙星控制感染治疗,后对照组单独给予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治疗,实验组患者予以M受体阻滞联合α受体阻滞剂即多沙唑嗪+索利那新联合治疗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服药治疗后的夜尿次数、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IPSS评分及最大尿流率。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包括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直立性低血压、腹泻、排尿困难、逆行射精等。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的夜尿次数、OABSS评分、IPSS评分均有所下降、最大尿素率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治疗有效。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组间对比(P<0.05)表示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总例数为9人,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为18人,从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方面考虑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5854P>0.05)。说明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不大。结论α受体阻滞联合M受体阻滞剂对治疗前列腺增生,缓解其尿路梗阻现象,改善了排尿功能,同时缓解了膀胱逼尿肌的不稳定收缩。有效缓解了尿急及夜尿症状。疗效肯定,且副作用与单独用药差异不大,症状不典型并可缓解,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M受体阻滞剂 &alpha 受体阻滞剂 前列腺增生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客观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在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提升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法。方法以随机方式选择本院疼痛科2003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取的3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研究组),选择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方案;同时选取3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对照组),选择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案,观察所有入选患者治疗情况,并对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中,研究组入选患者有效率83.87%,对照组67.74%,有差距(P<0.05)。结论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其有效率,而且还能够控制呼吸抑制现象发生,可推广。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有效率 膈神经阻滞 呼吸抑制 顽固性呃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与连硬外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年 11 月至 2022年 11 月在我院分娩的 80 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0 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连硬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连硬外阻滞麻醉,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缩短产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连硬外阻滞麻醉 分娩镇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对比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非劣效应。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下因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 32):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组(联合组)。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静息疼痛评分(NRS),术后24 、48 h舒芬太尼用量,患者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阻滞操作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若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高于非劣效应界值负值(-3.8)时,即认为联合组非劣效于TPVB组。结果两组患者在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NRS评分,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及术后24、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分别为(15.8±4.7)、(15.2±3.2) μg,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1.478~2.694,其下限高于非劣效性界值负值;TPVB患者诱导后及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63±7)、(70±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联合组的(77±5)、(79±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VB组和联合组使用血管活性药比率分别为56.3%和18.8%,TPVB使用血管活性药更频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VB组神经阻滞时间为10(9,11) min,联合组为8(6,10) min,联合组操作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具有相对于胸椎旁阻滞的镇痛非劣效应,且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操作时间更短。

  • 标签: 乳腺肿瘤 镇痛 胸椎旁阻滞 前锯肌阻滞 胸肌Ⅰ型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横肌平面(TAP)神经阻滞+腰方肌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静脉镇痛,观察组加用TAP神经阻滞+腰方肌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评分、应激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5.62±2.24)h]、泌乳时间[(28.59±3.14)h]及下床活动时间[(12.35±2.13)h]短于对照组,自控镇痛按压次数[(4.12±0.46)次]、舒芬太尼用量[(51.52±5.39)μg]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6、5.230、10.341、15.361、8.575,P均<0.05);观察组术后2h、6h、12h及24h疼痛评分[(2.04±0.35)分、(2.11±0.41)分、(1.76±0.23)分、(1.21±0.21)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99、17.739、18.243、13.336,P均<0.05);两组术后即刻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 COR、NE、ACTH水平低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 COR[(181.62±18.74)μg/L]、NE[(233.14±25.59)ng/L]、ACTH[(10.12±1.53)ng/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神经阻滞+腰方肌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可增强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降低疼痛评分,加快应激指标复常,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减少舒芬太尼用量。

  • 标签: []  剖宫产 术后镇痛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 腰方肌阻滞 静脉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颈丛加臂丛联合阻滞与单一颈丛阻滞两种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病人60例,其中联合阻滞30例,单一阻滞30例,然后观察麻醉效果。结果联合阻滞与单一阻滞经过统计学处理,效果有显著差异。联合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