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改良的质量调整生命年来评估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实施贮存自身输血(PABD)的临床疗效和实用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PABD实施方案,有效节约血液资源,为临床贮存自身输血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自愿进行PABD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经过PABD适合度的评估,以评估级别,采用随机法,随机分配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为PABD组,对照组为异体输血组。用改良的质量调整生命年(IQALY)来分析2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术后感染及预后情况。评估PABD的临床疗效和实用性,为临床开展贮存自身输血治疗提供科学可靠有效的依据。结果:在IQALY的分析应用中,我们将较小的值定义为较为优良的生活质量;用IQALY计算得出值:IQALY试验组=16.67;IQALY对照组=34.00。结论:进行PABD的患者,预后情况较好、平均住院天数更少,在手术后输血不良反应和感染少,临床医生在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建议考虑这些后续的效应和作用。

  • 标签: 改良的质量调整生命年 贮存式自身输血 择期手术
  • 简介:目的:建立并改良磁珠提取基因DNA的方法,以应用于HLA常规测序分型。方法:使用磁珠法自动提取系统从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DNA定量仪测定DNA浓度与纯度,利用测序仪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相关的分析软件进行HLA分型结果分析。比较改良前后DNA浓度与纯度、HLA分型结果成功率、信噪比及测序胶图的反应格局。结果:改良后96份DNA浓度的均一性、纯度均优于改良前;32份HLA分型结果中HLA-A、B位点成功率改良后高于改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后32人份HLA-B第二外显子信噪比(N/S)合格率均高于改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后32份分型胶图反应格局均优于改良前。结论:改良磁珠提取DNA法能稳定、可靠地应用于HLA测序分型,具有快速、高通量化的特点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脱氧核糖核酸 标本 基因分型 测序分型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的操作性、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的自动化程度高于A组。如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如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和检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和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目的:评估一种改良的血浆置换术在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确诊的116例重型ITP患者随机分组进入A、B、C组,A组为改良的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43例患者,B组为传统的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37例患者,C组为单用糖皮质激素组治疗36例患者。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浆蛋白水平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各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提升及血小板抗体水平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比较,A组在提升血小板速度及幅度方面更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清除血小板相关抗体能力更强,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凝血时间、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血浆球蛋白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置换后24h内浮肿、头晕、乏力症状发生率较B组有所升高,但A组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等发生率较B组明显下降。结论:改良的血浆置换术联合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成人重型ITP中疗效明确,疗效优于单纯糖皮质激素及传统的血浆置换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发热较传统血浆置换降低,不受血浆供给限制,随时可以开展,可节约大量血浆。但有可能发生低血浆蛋白血症,尤其是低球蛋白血症,需要积极预防。

  • 标签: 血浆置换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糖皮质激素
  • 简介:目的:确保血液检测试剂盒在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方法:2011年所购进的部分试剂批号变更时对外观、精密性、板底模式等项目进行质量抽检。结果:夏季室外温度较高,经物流运输时间过长,包装箱内冰块融化冷链失控导致2011年6月16日所购进的A厂抗-HCV试剂盒(批号2)和2011年6月7日所购进的B厂抗-TP试剂盒(批号3)精密性CV值均超出国家规定(CV≤15%)。同时抗~HCV试剂盒(批号2)板底不均一。均作退货处理。结论:我们在选择ELISA检验试剂时,不可以忽视使用前的质量抽检,要对每一批购进的试剂进行抽样检查,建立科学的接收标准,并及时和厂家进行沟通,以促进试剂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 标签: 检验试剂 质量抽检 冷链 精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第4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酶联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第3代酶联试剂和第4代试剂检测HIV10.5NCU/ml质控血清、卫生部HIV室间质评标本及72693例无偿献血者标本的HIV标志物。结果:对质控血清的检测显示第4代试剂灵敏度大于第3代;对72693例献血者标本HIV初筛检测,第3代试剂初筛阳性32例,阳性率0.0440%,第4代试剂初筛阳性为53例,阳性率0.0729%,显示2种试剂初筛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P〈0.05),但2种试剂的敏感性均为100%。在特异性方面,第4代试剂(99.94%)略低于第3代试剂(99.97%)。结论:未开展核酸检测的采供血机构,使用第4代HIV抗原抗体酶联试剂用于血液的常规筛查,能有效降低HIV传播风险,保证血液安全。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检测试剂 质量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异体输血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及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40例,血红蛋白65-75g/L,其中对照组患者20例,不给予输血治疗,试验组患者20例,给予输注少白红细胞2-4U,并分别于输血前、输血后1d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IgG、IgA、IgM、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NK细胞、CD3^+、CD4^+、CD4^+/CD8^+较输血前显著减少(P〈0.05);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IgG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A、IgM变化不显著(P〉0.05);输血前、输血后1d2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异体输血对纠正患者失血性贫血有疗效,但对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对于异体输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异体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储存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不同储存时间功能变化。方法:留取10份健康自愿献血者外周静脉血各20ml,ACD-B抗凝,4℃保存。分别于储存第0、1、2、3、4、6天各取血2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博纳无血清选择性培养液培养NK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不同储存时间培养的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储存时间培养的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率。结果:我们在预试验中对储存血NK细胞进行长达30d的对比观察,发现血液储存第6天之后所有的NK细胞已经不能被激活。因此本研究仅观察储存≤6d的NK细胞功能变化。储存2d后的NK细胞激活率和功能有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储存时间延长,NK细胞激活的百分率逐渐减低,至第6天时细胞激活率只达第0天的11.2%(P〈0.01)。储存6d后诱导培养的NK细胞杀伤活性(28.73%)明显低于诱导前(杀伤活性44.45%)(P〈0.05);血液储存时间对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有明显影响,储存前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分别为:(33.94±2.92)%、(77.11±6.87)%和(80.97±7.76)%,显著高于储存6d后[分别为:(24.53±2.83)%、(63.93±6.56)%和(73.84±7.21)%](P〈0.05)。结论:储存血中能保持NK细胞功能和活性最长时间为6d;在≤6d时间内NK细胞功能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而变弱。

  • 标签: 血液 储存 NK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分类及临床应用,并试图探讨血细胞冰冻的个体化。方法:将不同浓度的(DMSO)作为保护剂加入血小板中,在-80℃条件下进行冰冻,观察冰冻前后凝血及收缩块形成过程,检测冰冻前后及不同离心条件下血小板的计数、血浆中血小板第3因子(PF3)、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P-选择素(CD62P)对血小板的聚集、黏附、血块收缩功能的影响。对质控条件合格的冰冻血小板单独或合并新鲜血小板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阻断后血液不凝集;血浆纤维蛋白收缩块形成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步血浆凝集,需要5~15min;第二步纤维蛋白收缩块形成,约在2h内完。血浆中PF3、PF4及CD62P对血小板的功能有促进凝集和抑制收缩两方面的影响。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搭配应用与单独的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有明显差异;2%与5%的DMSO冻存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血小板可进行功能分类,即因子释放类和血块收缩类;止血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血浆凝集阶段第二步为血栓形成阶段,两类血小板分别参与不同的止血阶段,经典的止血机理值得商榷;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搭配应用效果较好;可用低浓度2%的DMSO做进行冻存。

  • 标签: 血小板 功能分类 止血机制 冰冻 个性化 因子释放类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基层输血科现有资源配制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室内质控品,建立符合本实验室的质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6配制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并与商品化室内质控品结果比较,评价自制室内质控品的临床可行性。结果:自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与商品化质控品在批内稳定性及重复性检测、批间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批间差小,抗原抗体反应稳定性好,可以满足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测 室内质量控制 质控品 均一性 稳定性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进行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待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产妇50例,随机分为2组。ANH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等容量的扩容液,产后或产程即将结束时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剖宫产术中据情况给予异体悬浮红细胞2~3单位。分别于产前、产后第1、5天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孕产妇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贮存自体输血(PABD)在颅脑外科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5颅脑外科进行PABD的15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进行PABD的颅脑外科疾病主要是脑膜瘤、胶质细胞瘤、垂体瘤和神经纤维瘤,分别占33.96%、28.93%、14.47%和11.32%。(2)脑膜瘤、胶质细胞瘤、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患者进行PABD自体血弃输率分别为11.11%、19.57%、26.09%和22.22%。(3)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组中Hb≥140g/L组的自体血弃输率显著高于Hb〈125g/L组、Hb125-140g/L组(60%vs10.00%,14.28%,P〈0.05)。结论:术前Hb水平高的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患者术后自体血弃输率高;颅脑外科患者进行PABD,患者受益不多;PABD需要进行改良

  • 标签: 贮存式自体输血 脑膜瘤 胶质细胞瘤 垂体瘤 神经纤维瘤
  • 简介:目的:比较储存自体输血和同种异体输血的术后恢复效果。方法:两组择期手术的肝癌患者,术中分别输注自体血和异体血400ml,比较术前、术后1、3d的RBC、Hb、HCT、STB、UCB、K+。结果:2组患者术后1d各项检测指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d试验组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自体血输血患者较异体输血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恢复快,红细胞破坏少。

  • 标签: 储存式自体输血 肝癌 输血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注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大量输血 创伤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储存自体输血在前置胎盘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03-2015-06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83例。在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前3周,每次采血200ml储存备用。采血前30min内和采血后2h内行患者血压、心率监测及胎心监护;采血前后监测孕妇血压、心率、呼吸情况;检测采血前后和自体血回输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结果:采血及回输过程中母胎一般情况良好,新生儿Apgar评分为9~10分。83例前置胎盘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后血压、心率、呼吸均无明显变化(P〉0.05)。采血前后和自体血回输后RBC、Hb、Hct、PLT、PT、APTT等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妊娠晚期前置胎盘孕妇应用储存自体输血安全性好,不会对母胎产生明显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储存式自体输血 前置胎盘 妊娠晚期
  • 简介:贮存自体输血(preoperativeautologousblooddonation,PABD)是在手术前数周乃至数月前采集患者自身血液(全血或血液成分)保存,以备手术时使用;也可在某些疾病缓解期采集自身全血或血液成分以备必要时使用的一种输血治疗方法[1]。1998年10月1日实施的《献血法》第15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体储血。

  • 标签: 贮存式自体输血 预入院
  • 简介:目的:探讨异位妊娠术中洗涤自体输血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1-03-2015-06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输的33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为自体输血组,以同期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患者45例为异体输血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异体血输注量、不良反应及输血费用等;观察自体输血组围术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变化情况;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和预后比较。结果:1自体输血组在异体血输注量、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血费用显著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2自体输血组回输后及术后24hSBP、MAP及CV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下降(P〈0.05),WBC、Hb、HCT、PLT、SpO2明显升高(P〈0.05);3自体输血组伤口拆线时间(5.0±1.9)d,住院时间(5.7±2.1)d,明显少于异体输血组的拆线时间(6.6±2.2)d和住院时间(7.4±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液回收机对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进行自体血回输,不但可快速回收回输自体血,还可显著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血液保护和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异位妊娠 洗涤 自体输血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的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症组与DM无并发症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的幅度随病变的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的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症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糖尿病 凝血 抗凝 纤溶
  • 简介:目的:研究经血小板滤器去除手工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对血小板的质量及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鲜全血中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用床边型白细胞过滤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离心、血小板质量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CD62p表达率、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并观察临床输注反应。结果:经床边型血小板滤器除去白细胞后,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为90.32%,白细胞去除率为98.21%。除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外,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低渗休克反应和CD62p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浓缩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过滤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要求,可以明显降低临床输注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滤除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体外
  • 简介:目的:了解贮存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分娩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产前1~3周采集并贮存孕妇自身血液,分娩时或分娩后回输给产妇。结果:产前45例贮存自体血的Rh(D)阴性孕妇中,有10例在分娩中或分娩后回输了自体血(未输异体血),未见不良输血反应发生,母婴状况良好,Apgar评分多为10分。另外有7例产妇除了回输自体血外,又输注了一定量的异体血。比较采血前后、回输前后、回输与未回输组以及回输自体血与回输自异体血四组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贮存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分娩中是行之有效的输血方式,既解决了血源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对稀有血型患者,减少异体血的输注,又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对母婴不会造成危险,值得推广。

  • 标签: 贮存式自体输血 RH(D)阴性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