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64例输血患者,按照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措施。结果观察组中,无效0例,有效32例,输血有效率100%;对照组中,无效2例,有效30例,输血有效率93.75%。观察组输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运用于输血工作中,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输血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应用进展 患者
  • 简介:自从1817年英国医生Blundell第1次使用人血输注抢救大出血产妇成功,输血白此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输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输血在取得临床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non-ha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FNHTR)即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在10%~40%[1],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与白细胞和(或)血小板抗体以及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2]。为预防FNHTR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院自2012年起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对临床输注用全血进行过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滤除 白细胞 输血 FNHTR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开发新的血液品种,提高输血疗效和水平。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向我市临床用血机构收治的70例输血治疗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根据规范标准直接输血,观察组则实施滤除白细胞后再输血。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对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输血治疗中应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疗效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对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应用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7月—2018年7在科室接受输血治疗的68例患者,根据具体输血情况分为观察组(37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治疗,观察组滤除白细胞输血,比较不同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70%,对照组为29.03%,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输血治疗中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输血治疗 输血技术 滤除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质量以及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站2013年1月~2013年6月进行白细胞滤除处理的60份血液,过滤前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对处理后的血液进行白细胞滤除率、血小板滤除率、红细胞回收率、红细胞渗透脆性进行测定。结果60份血液的平均白细胞滤除率为99.97%,血小板滤除率为99.6%,红细胞回收率为92.1%,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进行滤除白细胞处理,不影响血液红细胞的含量,血液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滤除率处于高水平,保证了血液制品的质量,同时可减少患者输血产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输血安全。

  • 标签: 白细胞过滤器 血液质量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简介: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推广应用,我国机采血小板用量逐渐上升,而手工血小板的用量逐步下降,造成现有血液资源的浪费。为此本站自2007年3月开始开展手工汇集滤除白细胞新鲜血小板,并在此基础上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冷冻保护剂制备手工汇集滤除白细胞冰冻血小板。手工汇集滤除白细胞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应用于临床1年多后,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小板 输血 冰冻保存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液贮存温度和贮存时间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白细胞清除效果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去除白细胞的操作方法,进一步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清除效果。方法抽取本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220{9,在不同的贮存温度(2℃~6℃、18℃~25℃)、贮存时间(2、4、6、12、24、36、48、60、72h)和即采即滤条件下随机分组,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留取相应的标本检测血液过滤前后的白细胞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2℃~6℃组白细胞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且明显低于18℃~25℃组和即采即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i)。②2h组白细胞残留量明显高于4h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72h组白细胞残留量呈逐步增高趋势,4~24h各组白细胞残留量均明显低于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36h组、48h组白细胞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h组:P〈0.05;48h组:P〈0.01);60h组、72h组白细胞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血采集完成应置于4℃4-2℃环境条件下贮存4h后,最好在24h内但不超过48h,尽快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有效提高白细胞清除效果。

  • 标签: 贮存温度 贮存时间 悬浮红细胞 白细胞过滤 白细胞残留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需大量输血的大出血患者120例,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按规范直接输血,观察组滤除白细胞后再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指标、体温、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输血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12.39±1.41)s、(26.84±6.47)s、(14.32±3.14)s,均短于对照组的(15.54±2.03)s、(34.23±7.59)s、(20.98±4.27)s(t=9.872、5.740、9.733,均P < 0.05);观察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分别为(39.28±2.17)%、(25.97±4.10)mm/h、(2.19±0.45)mp·s,对照组分别为(34.64±4.52)%、(21.85±3.64)mm/h、(1.76±0.42)mp·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7、5.74、9.73,均P < 0.05);对照组输血前后CD3+、CD4/CD8、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9、5.91、5.77、5.80、5.85,均P < 0.05),观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体温为(36.58±0.50)℃,低于对照组的(37.16±0.57)℃(t=5.95,P < 0.05);观察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3.33%(χ2=5.88,P < 0.05)。结论滤除白细胞用于输血中,可有效恢复患者的体温,改善其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体温的影响,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标签: 输血 滤除白细胞 凝血功能 血液流变学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免疫球蛋白 免疫功能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临床输血中,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中随机选择选择20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之间,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输血治疗的对照组和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的观察组,每组均有患者100人。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两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白细胞输血技术 临床输血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推广血站型滤器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悬浮红细胞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在保存前和保存期检测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及红细胞变形指数(EI);临床输血患者按所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滤前保存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0d、≤7d、≤14d、≤21d和〉21d,观察各组F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细胞因子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在血液中不断积累,过滤组细胞因子在保存中维持在原有的较低水平;在保存后期过滤组EI明显高于对照组;FNHTR发生率与过滤前保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悬浮红细胞保存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累积,而去白细胞过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效应;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预防FNHTR的发生,故悬浮红细胞应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悬浮红细胞 血站型滤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对预防FNHTR及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效果。方法将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过滤组,根据悬浮红细胞过滤前的保存时间,将前来我站输血的患者分为五组,分别为0、7天内、14天内、21天内以及21天以上,观察这五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保存后期,对照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过滤组,过滤前后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保存前将白细胞滤除,有助于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所以在对悬浮红细胞进行保存时,要注意将白细胞滤除

  • 标签: 白细胞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滤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临床输血中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30例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于我市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采用随机掷骰子法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各组有15例。参考组接受常规红细胞输血技术,研究组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值、白细胞、PT、FIB及体温升值均低于参考组,而APTT值高于参考组,且研究组发热、过敏及蛋白尿的发生率均低于参考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保证输血治疗的有效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临床输血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常规红细胞输血技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中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情况。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74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37例。参照组用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辅助输血治疗,比较相关情况。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多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低于观察组,显示差异(P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治疗 血红蛋白
  • 简介:【摘 要】目的:改善临床输血治疗血液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针对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做深入分析,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收治疗的输血治疗患者,共计1180例,按治疗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0例)。对比两组白细胞滤除效果、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白细胞滤除效果、相关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均保持在平稳指标范围内,组间数据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输血治疗中可改善血液质量,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提高患者输血治疗效果,且具有可行性,对此可建议大力推广此项护理方案。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临床输血 应用价值 安全性
  • 简介:输血和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但对输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白细胞导致的输血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某些病毒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深入研究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减少白细胞的输入,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关键.通过观察国产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效果,以证明其对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作用.

  • 标签: 白细胞滤器 白细胞滤除率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全血滤白后4ºC保存1-7天再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 对去白悬浮红的常规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由原来采集当日过滤后马上制备去白悬浮红和新鲜冰冻血浆改为采集当日过滤白细胞,放置4ºC低温冰箱保存1-7天不等,再集中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普通冰冻血浆。结果:用全血滤白后4ºC保存1-7天再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和普通血浆的方法,去白悬浮红细胞质量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但有一定比例普通冰冻血浆出现轻微溶血现象。

  • 标签: 滤白后4ºC保存 血浆 溶血 运输成本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使用隔日过滤虑盘时,不同的血液储存温度和储存时间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白细胞清除效果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去除白细胞的操作方法,进一步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清除效果①。方法 抽取血站采集的全血90袋,在采用隔日过滤虑盘时不同的储存时间(即采即滤,4h,24h),分离制备后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留取相应的标本,检测血液过滤后的白细胞含量,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当采用隔日过滤虑盘时,即采即滤组白细胞残留量明显高于4h组和24h组,4h组、24h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全血采集完成后采用隔日过滤虑盘时,应将血液置于2-6℃的环境下储存4h及以上时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有效地提高白细胞清除效果。

  • 标签: 储存温度 储存时间 悬浮红细胞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白细胞残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