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正>63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在介入治疗后均予西药常规扩治疗,实验组加服健脾补气为主中药(生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30g,佛手12g,柴胡15g,丹参15g,田七粉3g,茵陈15g,田基黄20g,鸡骨草2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次,3~4周为一疗程。结果:第一次介入治疗前吲哚靛青绿15分钟潴留(ICGR16):实验组(11±7)%,对照组(11±7)%,

  • 标签: 肝储备功能 肝癌介入治疗 中药防治 田七粉 田基黄 鸡骨草
  • 简介:急、慢性肝功衰竭分别为12及16例,均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治疗共56例次,每次历时6~8h,每隔1~3天治疗1次。结果:单次治疗后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分别较治前下降31.47%、29.15%和35.91%(均P〈0.01);14例经2次以上治疗后较前下降75.70%、69.03%、55.30%。

  • 标签: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慢性肝功能衰竭 人工肝治疗 结合胆红素 肝功衰竭 总胆红素
  • 简介:随着对纤维化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抗纤维化的策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由过去的抗炎治疗为主转变为针对星状细胞激活为基础的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业已知道,纤维化过程实质上是机体应答各种慢性刺激,形成损伤与抗损伤反复演变的过程。期间涉及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作用以及组织中细胞外基质过度产生和沉积等复杂变化。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且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不少患者肝脏机能储备严重下降,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门静脉高压等临床症状,生命安全直接受到危害。因此,以星状细胞作治疗标靶的理念转变将为摆脱多年来纤维化临床处理的困境带来希望。本文以下就星状细胞在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及某些抗纤维化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星状细胞 肝纤维化 治疗
  • 简介:如今血流储备分数(FFR)被认为是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进行功能评价的"金标准",是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的有力工具。FFR是一项简单、可靠、重复性良好的检查方法。多项研究表明,FFR指导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支架植入数目及医疗花费。近年来由FFR衍生出的一些新技术为狭窄病变的功能评估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对FFR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肝脏对维持全身器官的稳定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衰竭,临床常可见到。尽管得到积极的内科治疗,死亡率仍然很高,据报道高达60%~75%。目前,治疗急性衰竭最成功的方法是原位肝移植,成活率在70%~85%。然而由于供体短缺,只有少数病人可施行肝移植治疗,因此,暂时性治疗仍是治疗急性衰竭的主要手段。人工支持系统是近年来治疗衰竭的一个重要突破,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工治疗对于改善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有明显效果,但能否改善生存率,仍有争议。

  • 标签: 人工肝 治疗 急性肝衰竭 促炎细胞因子 清除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豆状核变性(hepatolenliculardegen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以铜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果接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笔者于1997年-2002年间遇到5例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误诊 原因 WILSON病
  • 简介:目的探讨源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以56例源性溃疡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门静脉高压、胃肠粘膜淤血肿胀、胃泌素和组织胺增多、内毒血症及幽门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源性溃疡具有发病年龄早、病程长、症状不典型、消化道出血率高及治愈等特点。

  • 标签: 肝源性溃疡 临床特点 诊断 肝硬化 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
  • 简介:性胸水是指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的胸腔积液,多伴有腹水,病情重,病死率较高。本文对我院收治15例性胸水患者的诊治报道如下。

  • 标签: 肝性胸水 诊治 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经胸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指标诊断左前降支(LAD)显著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120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CAG)前一天进行双嘧达莫(0.56mg/kg)负荷试验,测定LAD的CFR指标,包括收缩期最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SCFRpeak)、收缩期平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SCFRmean)、收缩期流速时间积分储备(SCFRVTI)、舒张期最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DCFRpeak)、舒张期平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DCFRmean)和舒张期流速时间积分储备(DCFRVTI)。结果82例获得LAD血流频谱,按照CAG结果分为LAD显著狭窄组(A组,≥70%狭窄,n=16)和LAD非显著狭窄组(B组,〈70%狭窄,n=66)。A组患者各项CFR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ROC曲线法分析显示,DCFRmean〈1.825诊断LAD显著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高。结论经胸多普勒超声评价CFR有助于检出LAD显著狭窄,DCFRmean〈1.825是较好的判别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双嘧达莫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包括单纯性脂肪(non-alochdicfatyliver,NAFL)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onalco-hdicsteetchepatitis,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近年来NAFLD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作为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病因之一日益受到重视。但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由于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早期治疗脂肪以控制其病情进展,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近年临床对NAFLD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治疗现状 脂肪性肝硬化 肝细胞脂肪变性 NAFLD 单纯性脂肪肝
  • 简介:目前,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LA,Z)是治疗结核病(TB)的三种主要药物,损害是这些药物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尤其是合并乙肝、丙肝以及老年患者损害较为明显,这一状况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我科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患者2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结核病 肝功能损害 护理
  • 简介: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随着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快速增多,如何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应急物质 储备
  • 简介:1病例资料男,73岁,因左侧腰背部胀痛不适2个月于2012年6月2日到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B超示:左上腹脾肾间158mm×107mm×105mm实质性肿块(图1)。MR示:左侧肾上腺区见大小约13cm×10cm×9cm团块状混杂信号灶,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左肾脏受压,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影,直径约1.8cm(图2)。

  • 标签: 肾上腺区 肝样腺癌 原发性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实质性肿块 肿大淋巴结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性脑病大鼠脑部分区域及氨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讨论其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性脑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每组6只。用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硫代乙酰胺诱导的性脑病大鼠和体外氨中毒大鼠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性脑病大鼠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可见凋亡各期表现。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器减少,黑质的超微结构改变程度较基底核略重。体外培养氨中毒神经元变化:神经元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明显水肿,线粒体明显肿胀,尼氏体显著减少;可见不同时期的凋亡表现。结论性脑病大鼠脑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其主要机制可能与氨中毒引起的神经元凋亡有关。

  • 标签: 肝性脑病 细胞培养 超微结构
  • 简介:目的探讨食醋保留灌肠综合治疗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性脑病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食醋保留灌肠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清醒所需时间、血氨水平、肠内pH值及肝功能相关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为7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清醒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血氨水平、肠内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AST与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食醋保留灌肠综合治疗性脑病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清醒所需时间、降低血氨浓度与肠内pH值、改善肝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性脑病 治疗 食醋保留灌肠 血氨 肝功能
  • 简介:患者:男性,50岁,因乏力伴左下肢胫前溃疡1年于2016年10月入住我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左下肢胫前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水肿、疼痛、瘙痒,2个月后出现面部瘙痒、水肿,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腹部CT及其他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左下肢溃疡”,具体原因不详,予相关药物治疗。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下肢胫前皮肤瘙痒、疼痛,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查总胆红素41.6μmol/L,直接胆红素14.2μmol/L,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194U/L,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表面抗体(+),HBV核心抗体(+),HBV-DNA(-),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核心抗原(-),HCV-RNA(-)。追问病史,患者病程中曾于2016年10月使用土三七根捣碎外敷左下肢溃疡处3d。既往史:15年前左下肢外伤史。查体:体温36.8℃,脉搏7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3/96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稍黄染,未见掌及蜘蛛痣。

  • 标签: 土三七 肝小静脉闭塞性疾病 肝窦阻塞综合征
  • 简介:患者,男性,28岁,因间断乏力、尿黄半年,加重1周,神志不清9小时于2003—9—3022:30入院,既往史:4月3日因“乏力、纳差、尿黄1月”住院以“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黄疸型”给予“强力宁、促、复方茵陈、思美泰等”静滴,期间检查T3、T4升高,诊断“甲

  • 标签: 重型肝炎 合并症 肝性脑病 甲状腺危象 病毒性肝炎